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杂文频道>饭余茶谈>在小说的海拔上

在小说的海拔上
  作者:轩程 发表:2011/8/30 9:43:19 等级:5 状态: 阅读:2266
  编辑按:如此体会和理解一部小说难能可贵,而这般直抵读者内心并唤起读者阅读欲望的文字表述,更是难能可贵。赞赏!
  
  距离上回看完《山楂树之恋》整整三个月后,我又意外地读到了陶然(即ran.t)的《将爱》。如果说《山楂树之恋》带给我的是一种视觉和心理上触动,让我缅怀于知青年代的爱情,那么《将爱》,则是一篇将我引回现代,让我切身地置身于校园,于市井,于文字里观看一场哑剧的小说。小说如很多人所说,没有很强烈的感情碰撞,没有耳鬓厮磨的激情描写,但恰是如此,能从平淡中掀起波澜,更能撼动心弦,那种反复置身于文字氛围内体恤世态的回味,让人拍手称赞。
  我不是专门的评论家,自然不能从很专业的角度加以剖析。但对于一篇真正能打动我的作品,我更多的时候愿意从个人视角剖析一些东西,虽是零碎的,但却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我相信,属于自己的,才是永恒的。
  《将爱》一文,初次读到题目,便想起王菲的同名歌曲,继而浮现出那部红遍一时的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那般虔诚的爱恋,曾几何时,我将之供奉为经典。而让我欣喜的是,陶然并没有落入俗套,他能独树一帜,另辟蹊径,跳脱那抹在不少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影视形象,活脱脱地将他勾勒的程静,李丽珊,李成济,高桥和贾硕的人物形象呈现在读者眼前。在不得不为作者独具匠心叹服的同时我总在想,作者在赋予人物性格的时候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态书写文字,最后,联系我对陶然的了解,对于人物性格的驾驭,作者更多的是凭借其潜心对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进行研究,继而用朴实的笔触将人物搬上文字舞台。那么,若用小说里面的人物形容作者,哪一个最契合?考虑再三,若从我个人感觉出发,我觉得文中三个男性性格的糅合便和我认识的陶然相差不远——李成济的灵活热心,高桥的成熟少语,贾硕的睿智和稳重,以此拼凑,便能还原出本性的陶然。
  小说开篇的场景便是校园。于我再熟悉不过的环境,一开始便多了几分亲切,但仔细咀嚼,小说里面的“成人教育”和我们这些自高考过来的人又多了几分不同。所谓“成人教育”更多时候被人将之称为“大学生的非正规军”。作者开篇便将人物所处的环境和身份高低设立了等级,一来给主人公(程静)埋下了伏笔,二来简单叙述其背景,三来为后文所展开的情节奠定下基础,可谓是一箭三雕。正是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下,让我们在注视小说里面的人物说笑的时候不免心生一丝浮躁,仿佛混沌的尘世便是如此,不少人破罐子破摔,就是“成人教育”的课堂,和喧嚣的菜市场也并无多大差异,或许,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些在工作后仍愿意回归课堂的人,更多的时候是以此完成幼时未能上大学的一个心愿,唐突的,或者漫不经心的,终究摆脱不了游戏的念头。在我们正为此苦恼的时候,程静和老师的争吵便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这无疑是一针调节烦躁气氛的镇静剂。关于尊重和尊严之争,上升到老师和学生的位置,若用一个镜头拍摄,我愿意用一个近景,作者巧妙地将一种市井之中的“泼妇骂街”以一种文雅的方式上升到人文地位的辩论,以课堂的场景展开,多了几分身份的约束,让我们仿佛置身于现实中的一幕对骂,屏住气息,倾听这出饶有趣味的插曲。小说正是通过这出吵闹淋漓尽致地勾勒出程静的性格:敢爱敢恨,胆大,会保护自己的尊严。以此,推进后面的情节,真正做到了“以人物性格引领故事情节的发展”。
  如果一味地因为这出闹剧揪心,便丧失了几分生活的味道。有句话这样说,“在烦愁时每个人都有追求快乐的念头”,故事便借此引出企图追求李丽珊的日藉留学生高桥和高桥的“军师”韩国学生李成济。三个不同国家的人之间的碰撞,在追求和被追求中尽显人物个性,一方面活跃了小说气氛,一方面,其中折射出的人情和不同国度的文化,也让人眼界大开。小说以此折射现实里面一些留学生的目的和对审美的观点,也让人看到一些由于身份低微,没有很好地接受外国文化熏陶的群众面对一些突如其来的文化范式的讶异。
  比如文中描写程静和李成济等共享西餐时候的窘境,让我想到自己,若换做当时的程静是我,心底难免也会手足无措。中国人习惯用筷子,而外国人习惯用刀叉,在别人津津有味地享受美食的时候,我们只能讨论牛肉几成熟最好,虽然最后依葫芦画瓢完成了就餐,但那种身份上的挫败感,难免让惬意打了折扣。虽就餐席间还有过关于成语的趣事,但是试想,本来就因为不愉快的上课企图“化悲愤为食欲”的你身临此场景,恐怕也只能活生生将憋屈往肚子里吞。更甚地,当你以配角的身份提前和朋友作别的时候,相信你有理由体会程静当时的无力感,那种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情境对比,更是增添了几分内在的心酸。作者虽没有下重笔墨在这种不无惆怅的情绪上,但内敛归内敛,那种苍茫感,在你读到某个字词的时候仍然难免浮现。你会想到那种苍凉的镜头,或许你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是小事,却产生大影响,那些憔悴的心理压力,虽没有让眼泪夺眶而出,但有苦说不出的最残忍境界便是明明需要释放,却是怨气越积越多,最后只能自己独自一人,数落孤单的影子。
  在这部分里,作者以人物间的对话将程静那种自作洒脱的情绪表达出来,环境的烘托也起到很好的效果,那种乐景对比哀情在不同程度上也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我们仿佛看到穿越灯火通明的小街和伸手不见五指的场景切换。骤然的光影偏差,将人物形象和甘于愿意为生活忍辱负重的性格分离出来。
  于此,故事引来了本篇的男主人公——日后与程静朝夕相处且日久生情的贾硕。
  就贾硕和程静之间发生的故事,如果将程静与李丽珊,李成济和高桥之间的交集比作校园生活,我更愿意解读为是作者构建的一种家庭生活。虽开篇之前有谈及到“孤男寡女”的问题,但正是因为前面的铺垫,才让贾硕的出场在意料之中。说到这,值得用“文思缜密”来称赞作者的才情。滴水不漏的情节编排,丝毫没有让人觉得多余,仿佛每处出现的场景抑或事物都可能成为导致后面事件的源头。作者适时的埋下伏笔,过后又巧妙地呼应,不免让人有惊艳之感,也造就阅读上的快感。
  关于程静和贾硕之间的相处,一开始便在一种关心的提醒中起笔。这其中一件件的小事慢慢感化正处于忧虑之中的程静,让人看到了再有性格的女人终究也是女人,是水做的骨肉。虽其大大咧咧,敢于和老师对峙,但对于那些善意的问候和提醒乃至帮助,都足以让她心中漾起波纹,于小事中看出程静小女人、细腻的一面,让其整个人物性格更趋于饱满。这种多角色的鲜活的人物性格,很好地融入了生活。
  故事在遇到贾硕的时候仿佛进入一种温馨的描写,其和程静的家庭生活细节描写正是现实生活里面不少未婚男女合租的场景,读来真实,没有丝毫牵强附会之感,就是那些“手把手教导游戏”、“女生惧怕蟑螂”、“偶然遇见光着膀子的羞涩”的情节描写也惟妙惟肖,这种随性的生活素描让人感觉亲切,同时也看出二人之间那种实在、不拘小节、又渐渐微妙的气氛。
  故事自此又引来一次高潮,层层铺垫上升到感情的部分。小说在前面两部分着重笔墨写李里珊和高桥的恋情,就这点来看,程静和李成济看似是配角,要我说,这两个灯泡虽不亮,但照明程度倒蛮久。主角就是主角,在第三部分,这出感情戏便发生转折,日久生情,当初的两个灯泡,便在作者的妙笔下生出花来,那种反客为主的笔触,读来让人会心一笑,期待这对新生的情侣能够成为启明星,好好地在温柔乡里发生和校园的其他情侣一样的故事。但换个角度想想,如果作者一味地迎合大众口味,未免有几分下里巴人的味道,还好,陶然在此掀开了波澜,李成济的偶然出事以至身亡,让人为之瞬间产生一种窒息感。当我读到那句“程静的心一下子又跌到谷底。经历两次大起大落,她有些不堪重负。好在是在床上,她只是趔趄了一下,随即坐稳。”我亦油然而生这种情绪,欣喜之后的崩溃感,我想,当时的我,是站在程静的位置,体会到那种高原反应的窒息。
  应了那句话,生活中很多事情并不由得我们主导,没有人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就好像爱还未说出口,便已终结!整个人物心理描写是我在第三部分认为作者做得最好的一个地方,那种跌宕起伏的情绪,一点点掏空你的信念,在近乎瓦解的时候又填满,然后再挖空,或许人间的悲喜便是如此。面对时永远学不会珍惜,等到一切真实地消失后才会恍然大悟:生命中还有好多事情值得我们去做,就是未完待续的结局,你没试着完成,永远也只是一个谜。睹物思情,我在想,若是李成济突然复活,当他向程静表白,程静是否会接受?故事至此便留下一个悬念,会或者不会,相信只有作者自己知道,适当地留白,反而给故事增添了耐于咀嚼的一笔!
  故事进行到这里,仿佛一切已尘埃落定。若是导演,想必在此会用一个渐行渐远的镜头给人物一个特写,黯淡的场景,黯淡的情绪,很长的一段时间,脑海里浮现程静那张苍白的脸,在李成济整齐的被子背景下慢慢散开。思绪一幕幕倒带,关于第一次吃饭的笑脸,第一次搭讪的对话,第一次讨论文化的场景……然后复杂的心理情绪起伏,终究在那句“再见”中再也不见。而那张灿烂的笑脸,却永远地刻在你的脑子里,那句“你还没追到喜欢的女生呢”活生生地刺得你生疼。奈何此时的你,无法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对亡者表达怀念。忘年之交抑或蓝颜知己,始终无法断定,最后只能用一句“普通朋友”自我疗伤。人心果然是个揣测难安的东西,以此,我们看到一个倔强尚且善良的程静,在大众前不轻易落泪,只有在夜半无人私语时才将悲伤放流,任凭眼泪祭奠那个曾经靠近自己心灵的灵魂!
  场景的切换亦是陶然小说里面一个让人眼界大开的看点。故事情节有条不紊地进行,在他的文字里你很少看到急躁的收尾或者开始,对于校园和家庭这二者之间的调换,其好像是一个专业的剪辑师。当校园那边悲伤落幕,生活这边便在一片嘘寒问暖中开始,用人性之间习以为常的问候缓解悲伤的那些苦闷气氛,既很好地秉承了上一部分的内容,又很好地酝酿故事后面的情调。
  在小说的第四、第五部分内容里面,我们真切地体会了一会现实生活。故事里面的小吵小闹,情绪的碰撞,一方面弥补了主人公贾硕性格的不足,更加显示出其完整的男儿形象,一方面他和程静之间的感情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催化,两人的感情也在此相互靠近,孕育一场圆满的结局。小说末尾的收笔,作者采用一种唯美的情境氤氲一场缘分,小说里面余下的人物集体偶然地邂逅,给读者再一次回味每个人身上的特点,最后,在雪幕下隐去,完美地谢幕。
  较之近乎完美的故事编排和人物的出场顺序,总体上我觉得作者采用一种类似小品的构思,人物不多,但每个人明显的性格区分是这篇小说成功的一大亮点。人物性格推进情节的发展,作者懂得合理地抓住细节描写和细腻地处理人物情绪,结合生活的一切切面让人有种很熟悉的感觉,置身于景,我们仿佛和主人公一起共度了一段悲喜人生。除此之外,这篇小说,在另外一个方面打动我的便是其折射出作者过人的文化底蕴。
  一部小说,如果单单在情节上给人冲击感,在阅读的时候容易给人快感,在某个程度上会被你定义为好小说,但这种感觉并不会长久。在当今鱼龙混杂的小说市场,一部能被人长久铭记的小说更显得弥足珍贵。大多小说便是重复着稍加改动的情节,一味地迎合读者口味,容易在大量后起的新作品中被人遗忘。要我说,这些小说大多背离了太多阳春白雪的东西。有些作者为利益凑字数,混杂过多空穴来风的情节,没有过多故事之外的层次和蕴涵值得推敲。但在《将爱》里,我欣喜地发现遗失已久的东西,便是文化。
  在陶然的小说里,给我的感觉最大的就是作者博学多识。小说里面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无论是单纯的现代文学还是对外国文化的了解,作者总能在情节里面很好穿插,以此丰盈文字的底蕴,又很好地展开故事情节。比如在小说的开篇,我们便看到作者在对人物取名上有所考究,针对李丽珊和李成济,作者能穿插入“认亲”的情节,以此很好地调和二者的关系,又给原本可能单调的文字增加入几分趣味性。还有,对于程静的名字,便也在“师生之争”里面派上用场,这让我想中国民间对姓名文化的重视。作者合理地以此入手,让我看到重视姓名文化的意图。
  再者,作者在“咬文嚼字”上的功力也让人不禁为之竖起大拇指。比如在“肆无忌惮”的趣味成语里,我们看到沿用至今的中国汉字文化。作者以此展开,穿插入外国的饮食文化以及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可,让人重新回味国之文化的同时也为源远流长的灿烂的汉文化叹服。文中针对汉字的描写颇有意趣。在后文里,我们看到关于“介过之春”和“乔迁之喜”的对比,想来作者对文字的钻研也颇有独到见解,其善于从字形字义上写出新意,给整篇小说,涂上亮丽一笔。
  如果说这部分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扬,那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腐朽文化的揭露,也值得我们重视。小说里有个地方写道:“一块短短的长方形木牌插在草地中央,上面是八个黑体大字,上一行是‘依依芳草’,下一行是‘踏之何忍’。”就现实里面,这是警惕学生爱惜花草的戒语,奈何作者笔锋一转,恰到好处地将现实里面的一些恶作剧表达出来,比如:“‘忍’字旁边依稀有个小点,便站到草地边上,身子尽可能的往前探,才看清是个‘妨’字。这一来就成了‘踏之何妨’。”很现实的素描,让人在捧腹的同时会想到,作者旨在讽刺现实里面一些负面的言行,也在呼吁一种环保理念。校园文化固然必不可少,但若是一味地将真正的文化扭曲,似乎让人心寒。至此之后,那一句“板斜尿流急,坑深粪落迟”写得形象生动,这句类似唐诗的表达,恰恰用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对比表达出现实里面一些俚语文化,让人思考。生活便是如此,改动得好,让人记忆犹新,改动得不好,便是一些亵渎,乃至于对文化的一种大不敬——事实上成了反文化。
  除去这方面的呈示,陶然在其他艺术门类上的造诣同样让人刮目相看。一直以为,潜心写作的人和古代的书呆子并无多大差异,但透过这篇小说,我看到作者不仅在汉字上有所专攻,在音乐、乐器、动画、影视乃至油画和中国画皆有所了解。让我记忆尤深的便是文中那句:“二胡天生是乐器里的悲旦,不过据说新手初学时,师父只让他们拉《喜洋洋》一类欢快的调子。打下这个底,才去拉悲伤的,不然一开始就离愁别恨,沉缅进去,就违反了‘哀而不伤’的乐理。”一语道破玄机,从这一点就看出作者广阔的知识面,让我们在关注故事情节的同时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乐器根源。谈到二胡,读到这句时我脑海里便浮现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或许那曲悲伤的曲子,便奠定了李成济悲惨的命运。好的作品便是会让人想到很多,你会发自肺腑喜爱这些深入骨髓的文字,无论喜悲,都是文字给予的馈赠。
  作者始终会从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中让人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在小说前部分,就通过就餐对中韩饮食文化的对比,让人了解不同地方的就餐和饮食习惯。而在第三部分,关于中国和日本动漫的对比,同样让人兴趣盎然。关于《千与千寻》,关于《圣斗士星矢》,关于动漫大师宫崎骏,作者了如指掌。日本的动漫艺术一直是世界的高端水准,较之国内的动漫,让我们看到很大的差距和不足。还好这种艺术我们一直没有放弃,一些尖端的技术正慢慢提升整个漫画水平。作者在小说里面提到这一点,一来让人加深对高桥的印象,二来,容易让人回想这些曾经在我们生活中出现过的小事物,加深对生活的思考:原来,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都能汇集成不俗的文字魅力。这般亲近的接触,值得我们加深对本国文化加以重视!
  在小说的最后加入了贾硕给程静送画的细节,顺便提到关于画论的一些研究,这部分的描写,既是对开头关于“蛋形琉璃”被程静不小心摔坏的补充,也是针对贾硕和程静关于“抽水马桶拉手断裂”事件的道歉,从中看出贾硕的人格魅力,敢于承担错误和识大体的男子形象。通过这幅画,让人看到贾硕贴心的一面,也正是这幅画,他才将藏于心底的秘密和程静诉说,以此将这两人本有隔阂的内心世界很好地串联到一起。这幅画在故事收尾阶段,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此呈现出程静和贾硕二人对油画和中国画的认识。二人各抒己见,更多的是彰显出作者睿智、知识面广的特点。比如文中说到:“我看到油画就觉得饱了。你看它用色多浓多重,烂熟,丰盈,丰衣足食似的,像大鱼大肉,也像芝麻糊。国画——特别是山水画,清清淡淡的,像素什锦,或是菊叶蛋花汤。”这种很形象的表达让人莞尔一笑,虽是不少非专业人士的认识,但读来亲切倍至。除此之外,文中依旧不乏专业理论的叙述:“中国画受道教影响极深,顾恺之还写过一本画论叫《画云台山记》。”读到这样的文字,我们不仅被故事情节吸引,同时还学会了一些别的方面的知识,丰富了自身的内在,这种富有质感的文字,让人大快朵颐!
  《将爱》这篇小说,自始至终以情为主线,其中程静和李丽珊的友情,李成济和他母亲的亲情,贾硕和程静的爱情让文字开枝散叶,犹如一出情景剧那样在我们眼前播放,读来让人动容。事实上整篇小说融入了很多现实的影子,没有生硬的捏造,没有歪曲的表述,在平淡中拨动读者心弦,让人感觉幸福其实就在身边。但珍惜与否,勇敢与否,仍然是每个人必须修炼的课题。
  小说里面最让人回味的一句话始终在我脑海中浮现:“生活不是小说,过日子又不是拍电视剧,要那么多大起大落、跌宕起伏做什么?”其实这便是爱的真谛。真正的爱情,不求轰轰烈烈,只求细水长流。依了那句话,平平淡淡才是真!
  在小说的海拔上阅读陶然,便有了高度。我不愿在肯定其作品时否定他人,但对于自己喜欢的文字,个人喜欢反复咀嚼,直到真正汲取文字里面的养料。相信便能拉近与作者的距离。于作者,我能做的便是很好地完成阅读,从他所创建的文字罅隙获取触动神经的精神食量。我始终觉得真心对待文字的人是可敬的,他们很少沾染世俗的一些污秽,潜心为我们解构世态的一幕幕,在剧情里完成重生、悲欢离合抑或生离死别。杜拉斯说,写作是一场暗无天日的自杀。我坚信,这场“自杀”的目地便是完成救赎,救赎心里的一片净土,甚至是尘世里感情的一份寄托。真正的笔者终究会完成解脱,完成涅槃,在文字的殿堂里,蜕变成蝶,占山为王!
  
分享:
责任编辑:香奈儿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守望散文小组 发布于 2011/9/3 20:16:22  
您好!您的此篇文章已经收录到8月优秀散文作品集锦,祝贺! [推荐]守望文学网2011年8月优秀散文作品集锦 http://www.sw020.com/swform/dispbbs.asp?boardid=4&Id=10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