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杂文频道>杂说天下>上海大世界

上海大世界
——儿时的记忆
  作者:石拓 发表:2014/2/13 15:36:18 等级:4 状态: 阅读:1687
  编辑按:一个城市的记忆就是从地标性的建筑亦或具有浓郁的特色文化开始的,如今新的东西正在取代故往的历史段落,但刻在骨子里的东西却难以抹掉。
  
  与苏州河南岸的“戏曲摊”不同,坐落在西藏路、延安路拐弯处的“上海大世界”,沪人简称“大世界”,是一个具备许多剧场的“娱乐城”。过去,在这个娱乐城里,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天天有戏演出。演出的戏,包括了多种艺术门类。在大世界出演的艺术门类中,要数戏曲、话剧、电影、杂技、音乐等,占了大多数。
  “上海大世界”建造在当年的英、法租界的交接处,在法租界境内。建成于1917年,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建筑物的主人是,当时上海的有钱人黄楚九。
  二十世纪的头二十年是个翻天覆地的年代,尤其是公历1911年10月10日(清宣统三年)的“武昌起义”,以及随之而来的各地响应,清朝皇帝随即被迫退位,大清朝灭亡。紧接着次年的元旦,即1912年1月1日,宣布建立“中华民国”,简称“民国”,并用“民国”计年,因而1912年也就是“民国元年”了。“武昌起义”最终结束了清朝统治。
  由于1911年正值农历“辛亥”年,这一年里,所发生的一系列革命和起义,史称“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一场民主革命,这场革命的结果,不但覆灭了满清王朝,重要的是结束了,自秦始皇起,到宣统皇帝终,中国二千多年专制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虽然“辛亥革命”后的几年间,有人复辟“帝制”,但终究不成制度。如:袁世凯(1859—1916年),袁世凯于1916年1月1日复癖“帝制”称帝,改年号为“洪宪”,此年为洪宪元年,自称“洪宪皇帝”。不过,这个“皇帝”的命短得很,到了1916年3月22日在国人的一片反对声中,被迫取消了“帝制”。袁世凯总共才做了八十一天的皇帝,且死于同年6月6日。
  “上海大世界”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这个产物是一个集看戏、游玩、饮食融为一体的娱乐场所。这个娱乐场所,众人习惯上叫做“大世界”。
  与“戏曲摊”不同,进入“大世界”前,必须买门票,好在票价不算高,布衣百姓还是能够承受。因此来“大世界”看戏听曲的人“造造翻翻”(沪语音,非常多的意思),终日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人们去“大世界”,除了看戏听曲之外,更多的恐怕还是游玩,即上海话的“白相”。江、浙、沪地区的流行语“白相大世界”大概就始于此时。
  “大世界”里最好“白相”的东西,要数看“哈哈镜”了。“哈哈镜”安放在收票进门的圆形大厅内,大厅的四壁从地到顶,放满了不同曲率半径的“哈哈镜”。游客进门第一眼看到的是,变了形的自己,先看是一惊,仔细看后哈哈大笑,镜面“里”的人和物,夸张的无法想象。无论大人和小孩看了还想看,流连忘返于各块“哈哈镜”的镜面之间。
  “大世界”里的“哈哈镜”,是外国生产的“泊来品”,其特点不仅面积大,而且变化多端,深不可测。站在镜前是一个“像”,稍微移动一点点又是一个“像”,两“像”相差“十万八千里”。“哈哈镜”是一种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造的光学“反射镜”,一直以来都是“大世界”的一绝。
  “哈哈镜”的楼上是剧场,剧场不大,却一个连着一个。剧场里演戏的艺人,是来自不同地方的戏班,也有来自本地的戏班。本地戏班的艺人,演出本地的戏曲,诸如:“独脚戏”、本地“滩簧”等。这些土生土长的戏曲类别,有着悠久历史。在以后不太长的年月里,“独脚戏”发展成“上海滑稽戏”,而本地“滩簧”发展成为“沪剧”。
  与“戏曲摊”不同,“戏曲摊”还保留着浓厚的乡村文化特点,戏台上除了简单的道具外,几乎没有布景和灯光。而“大世界”里的戏台,则完全是都市文化了。不仅拥有专业的戏台,而且配备专业的布景和灯光。
  剧场的楼上是露天平台,即露台。露台很大,俗称“屋顶花园”,都市的土地,寸土寸金。花园造在屋顶上,特有想象力。既然是“花园”,想必也是游乐场所。在屋顶上游乐,尤其是夏天的夜里,坐在屋顶上的花园里,泡上一杯茶或咖啡,一面“乘风凉”,一面可以俯瞰周围的夜景,既无蚊蝇的叮咬,又是高高在上,实在是蛮惬意的。不过,进入“屋顶花园”还需买票,票价很高,不是人人都能承受。
  “上海大世界”建成后的不久,另外一些有钱人,在同一条路不远处的“英租界”里,与“大马路”(即南京路)的交汇处,建起了“新世界”。
  “大世界”和“新世界”都是上海城市建筑的标志之一。
  
分享:
责任编辑:香奈儿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