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杂文频道>饭余茶谈>我的老家“刘行镇”(六)

我的老家“刘行镇”(六)
——儿时的记忆
  作者:石拓 发表:2015/1/7 18:48:35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1359
  编辑按:迁徙的过程都有着深厚的客观与主观背景,不过对于百姓来说,无论迁到哪里,安稳的生活是最大福份。
  
  (五)
  其实,人“家”的迁移,本来就是人们生产活动的一部分。当然,人“家”迁移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不过,总的来说,不外乎是三种情况。一是自然的选择;二是生存环境的变化;三是外族的入侵。不排除随着时代的发展,会出现更多的情况。
  例如:游牧民族的一生,都是在迁移中度过的,因为这是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尽管现代人,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但是吉普赛人,还是生活在他们的“大篷车”上,“游牧”于各个国家之间。这种迁移的原因,是出于自愿,是这个民族的特征之一,属于自然选择。
  又如:现在新疆境内的楼兰古国遗址,过去曾经是一片绿洲,居住生活在楼兰古国的人,他们有着辉煌、繁荣的过去。后来,由于自然界的演化和人为的因素,楼兰古国人所居住生活的绿洲,渐渐地全部演变成了沙漠,使得原来居住生活的人,无法继续生存,被迫迁移到其它地方。这种迁移的原因是生存环境的变化。
  然而,我们在黄浦江畔“外滩”的老家迁移,属于外族的入侵。“鸦片战争”的战败,大清帝国“割地赔款”。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老家所在地,变成了外国人的租界地。“中国人”协助外国人“请”你迁移,你别无选择。
  自从黄浦江畔“外滩”老家,石姓村庄中的族人,整体迁移到了苏州河北“老北站”地区后。由于修建“沪淞铁路”,不得不再次迁移,最终分散到了上海各地,大家天各一方,自求生路。
  现在,上海市中心的南京东路、西藏中路,包括黄浦江畔的“外滩”等地,从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起,到“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一百年里,先是英国人的租界,后为公共租界。
  有人“得意洋洋”地说,黄浦江畔“外滩”的建筑,堪称万国建筑博览群。说是万国建筑博览群倒是不错,那可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在我的父亲看来,这些“万国建筑的博览群”是典型的半殖民地产物。建筑群中每幢建筑的砖石中,留着半殖民地无数百姓的血和泪。每幢建筑的地基内,躺着半殖民地无数百姓的白骨。(待续)
  
分享:
责任编辑:香奈儿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