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杂文频道>饭余茶谈>“床前明月光”的“床”含义异说质疑

“床前明月光”的“床”含义异说质疑
  作者:褦襶子 发表:2015/3/19 9:46:01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1128
  编辑按:对真理的探讨追求难能可贵,有些真理不仅仅是学者应掌握的,学习者亦如此。
  
  日前本办公室同仁,就诗仙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床”字歧义产生激辩。彼此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正确。余思考各方观点,觉得还是传统的观点符合李诗风格。现将拙见抛砖引玉,与读者诸君切磋一二。
  关于李白《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中的“床”的含义之争古已有之。有“胡床”说,有“井栏”说等等。可是古往今来,绝大多数人还是沿用“室内卧榻”之意。究竟是否后人真的曲解了李白当初的原意,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
  质疑精神非常难能可贵。中华民族自打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后,思想功能已经被历代统治者阉割殆尽。而今纵然是对文字的歧义,也显得难能可贵。余此文并非用来否定“床”的哪种含义,只能算是众多理解中的一说而已。
  首先,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李诗具有超凡的想象力,“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想象力“上穷碧落下黄泉”,非通常诗词之喻可比。
  创作此诗时乃秋季,“胡床”乃便床,常常为室外所用。秋季天气已凉,不太可能在室外用床,如果是在室内,也不太可能用折叠便床。况且,如果是室内,是胡床还是正式的卧榻,对“诗义”来讲就没有什么区别了。所以“胡床”说不太合乎情理。
  井栏说,与李诗风格相去甚远。李白,月下看着井,诗性大发,写出“床前明月光”!这与李诗想象丰富的风格不太相符。此说的依据,“疑是地上霜”之句的“霜”不可能是在室内,就更与李诗想象丰富风格相抵触。把“疑是地上霜”似梦似幻的感觉,解释成李白真的“怀疑”地上是霜了,诗情画意荡然无存。使那种梦中醒来,仿佛置身大自然中的似梦非梦的虚幻意境,变得索然无味。
  此纷争的教育意义,不在于“床”字究竟是什么含义,而在于基于此教给学生一种辩证的认识态度。在给小学低年级讲此诗,不必讲歧义纷争。给小学高年级学生讲此诗,告诉学生关于“床”字的含义存在分歧即可。对于初高中学生,可引导学生就此纷争的各种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质疑成论的精神,使学生形成严谨的认识态度。不能够证实,亦不能证伪的先存疑,留待以后出现新的证据后再下结论。不应该把个人主观臆断当成定论告诉学生们。但有必要明确考试应该如何解答。否则在应试教育的当下,学生会在考试中吃大亏,或可能影响孩子的人生走向。
  网络信息时代,信息交流通畅,许多传统观念歧义并存。其中大多数考证不是基于唯一的实证。不让孩子知道这此分歧,或者依据个人理解,轻易告诉孩子们哪种观点是错误的,都是不明智的,这往往会导致孩子们认识上的概念混淆。把歧义提供给学生,让学生们论辩,有助于孩子们认识能力的增强与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良师,不应该仅仅是告诉学生成论,帮助学生记忆,而应该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引导学生做出自己的判断。
  
分享:
责任编辑:香奈儿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褦襶子 发布于 2015/3/20 9:05:26  
此诗写于九月的扬州,按照南方生活习俗,九月微凉,是不关窗户的。此诗写的并非是作者睡梦中醒来,而是坐卧在床上,陷入思乡的冥思苦想中。唐代的床的确没有今天床的含义,而是一种坐卧器具,但是李白出生在碎叶,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其生活概念里混有中原与胡念也属正常。李诗不拘一格,应该从全诗的整体意境来理解。将中原的卧榻与胡床联系在一起,也并非没有可能。关于“床”的歧义,多从床的使用属性沿革来考虑,忽略了作者生活成长环境与创作风格。所以此诗无论从中原床的含义还是将中原床赋予胡床的使用属性,都有其合理性。
评论人褦襶子 发布于 2015/3/20 9:05:57  
作诗不同于写文章,行吟、卧吟,总之宽松才能令思绪开阔。李白搬个小凳,拘谨地坐在庭院里或者躺在胡床上,就无所谓床前明月光,而是月光普照,哪都有月光,怎么可能只有床前明月光呢!所以室外说,不太符合此诗的意境。
评论人褦襶子 发布于 2015/3/20 9:10:22  
把李诗狭隘地理解为复制般地写实,是忽略了李诗的风格特征。其实创作完全可以营造一种意境,未必一定需要与眼前的情景完全一致。尽管李诗大多为触景生情般地有感而发,可是其想象力之丰富,可谓天地之悬殊,正如此文中所方“上穷碧落下黄泉”幅度。
评论人晚亭 发布于 2015/4/14 11:10:50  
该作品已收录守望文学网2015年3月优秀散文作品集锦,祝贺! 敬请关注:http://www.sw020.com/swform/dispbbs.asp?boardid=68&id=1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