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杂文频道>杂说天下>黄道婆与她的贡献(八)

黄道婆与她的贡献(八)
  作者:石拓 发表:2015/9/1 11:23:55 等级:4 状态: 阅读:1364
  编辑按:如今的纺织技术及纺织设备的日新月异,都是在黄道婆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之上,所以她对纺强业的发展功不可没。
  
  (八)
  每年的金秋,一直到初冬的季节,是棉花成熟的时期。朵朵雪白色的棉花,使得蓝天底下广阔的田野,变得白色茫茫的一大片。棉农们带着丰收的喜悦,来回穿梭于家和田间之中,忙忙碌碌地采摘着棉花。享受着人类的智慧,享受大自然的恩惠。
  棉花脱籽机
  采摘下的棉花俗称“皮棉”,皮棉纤维紧密,纤维包裹着棉花的种子。棉花的种子叫“棉籽”,棉籽可以榨油。用棉籽榨出的油叫“棉籽油”,棉籽油是现代工业中的一种原料。“榨”去油的棉籽叫“棉籽饼”,棉籽饼可作为饲料或肥料。
  棉纺织用的是棉花纤维,而且要求纤维中不能留有“棉籽”。因此,皮棉脱去“棉籽”是棉花加工的第一步。从棉纤维中脱出来的“棉籽”,是棉花加工中的副产品,也是来年播种棉花的种子。
  棉花脱籽的方法,当时有两种,一是直接用手剥离,据说海南岛的黎族人用这种方法,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比较原始的方法;另一种是利用机器来进行分离,黄道婆发明了“棉花脱籽机”,所以上海等地的汉族人采用此法,采用机器“脱籽”显然是一大进步。
  黄道婆发明了“棉花脱籽机”,使得棉花“脱籽”的效率和产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种机器在上海地区俗称“轧花机”。这里的“轧”是沪语,音读“ga”去声,分离的意思(棉与籽)。沪语中除了棉花“脱籽”叫“轧棉花”以外,稻谷脱壳叫“轧米”,等等。
  轧花机的发明与应用,无疑是我国古代,棉纺织业的一个里程碑。她标志着我国棉纺织业,从此进入了手工业机器化的时代。这是在元朝铁穆耳大德年间,大约公元1297年前后,在上海地区所发生的事。
  我小的时候,祖母把自家种的棉花,采摘后放在太阳底下晒干,曾经领着我,把晒干的棉花送到轧花厂去“脱籽”。据说那家轧花厂里的“轧花机”,就是黄道婆先生所发明的那种机器。
  后来,我在顾村镇上的一家“轧花厂”里,也看到过“轧花机”。不过,此时看到的“轧花机”与古代黄道婆的相比,已经有了改动,改动的部分好像不多,主要是由木制改为铁制;由手动改成了电动。
  弓式肩挂手工弹棉机
  脱籽后的棉花还不能直接用于纺织,因为一朵棉花的纤维与另一朵棉花的纤维之间,还呈独立的状态,必须进一步的加工,使其成为一个纤维分布均匀的联合体。黄道婆发明了这种加工机械。“弓式肩挂手工弹棉机”是人们给它取的名字,简称“手工弹棉机”。名字中的“弓式”是指这种机械的外形像一只“弓”。
  手工弹棉机是一个绝妙的发明,它的结构非常简单,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地步。但其功效极大,操作时挂在操作者的肩膀上,随着操作者的肩膀转动,或者脚步的移动,可以灵活操作,而且所弹出的棉花,其纤维不易折断,所以质量特别的好。
  “弓式肩挂手工弹棉机”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弹弓”、二是“敲椎”。“弹弓”呈弧形状,操作时挂在肩膀上。“弹弓”的架子用藤或竹制成,弓弦用“羊肠线”制成。手工弹棉机上的弓弦平时处在放松状态,使用时才把弓弦紧绷在弓架上。
  手工弹棉机的工作原理是:用“敲椎”敲击紧绷在弓架上的弓弦时,弓弦发生振动。弓弦振动的强度,取决于“敲椎”敲击的力度。利用弓弦的振动,把振动的弓弦打在棉花上,使得棉花的纤维与纤维之间被“振”的膨松,从而达到棉花纤维分布均匀之目的,
  纤维均匀分布而又膨松的棉花叫“棉絮”,棉絮可以直接应用,例如:把棉絮做进衣服,便是棉衣(袄)、做进裤子便是棉裤,还可以做棉被、棉褥等床上用品。棉絮的另一重要用途,便是制成棉条,棉条用于纺纱,棉条纺出的“纱”叫棉纱。所以棉条是纺棉纱的原料。
  “肩挂式手工弹棉机”不仅可以加工新棉花,而且还可以翻“新”旧棉絮。它实际上是一种多功能机械,这种机械自从问世之日起,一直传到了今天。几百年来还是原先那个式样,几乎从来没有改进过。如果说有改进,只在弓弦的部分,弓弦由原来的“羊肠线”,改用了现在的“钢丝”。
  几百年来有相当多的手工业者,就是靠“弹棉花”为生。就是在科学技术发达的现代,已经到了公元二十一世纪了,还是有人随身带着这种机械,走街穿巷以翻“新”旧棉絮为职业。他们用古老的机械靠自己的手艺谋生,过着平静的生活。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黄道婆所发明的“手工弹棉机”是古代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纺纱机
  在棉布的生产过程中,如果说“轧棉花”是第一道工序,“弹棉花”是第二道工序,那么“纺纱”就是其第三道工序。于是,自然而然的要涉及到纺纱的机械。
  上海地区原本没有纺纱机,纺纱机是棉纺织的必然产物。黄道婆先生参考了海南岛黎族人的棉纺织原始技术,加以进一步的发展和改造,成功制造出了“单锭手摇纺纱机”,简称“单锭机”。稍后,又在“单锭机”的基础上,发明制造了“三锭脚踏纺纱机”,简称“三锭机”。“三锭机”的工作效率是“单锭机”的三倍。
  “三锭机”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发明,她的这项发明,标志着我国古代的机械,至少在元代,已经由“简单”机械,朝向“复杂”机械发展了。
  纺纱用的原料,来自于第二道工序制得的棉条。棉条经过纺纱机的纺纱,制得“棉纱”,棉纱缠绕在空心的圆木棍上。这种空心的圆木棍叫做“纱管”,纱管上缠绕了“纱”后,称谓“纱锭”。纱锭是织布的原料。因此,棉布的产量,与纱锭的数量有关,这也是“纱厂”历来被重视的原因。
  黄道婆先生发明制造的“三锭脚踏纺纱机”,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发明。“三锭机”的出现,不仅仅是在于可以提高纱锭的产量,重要的是“三锭机”采用了“曲轴连杆”的机械结构。
  “曲轴连杆”是一种能够改变运动方向的机械装置,这种机械装置在现代机器中被广泛使用,例如:汽车发动机等。黄道婆先生在七百年前,独立于其他民族发明了“曲轴连杆”装置,制造出高效先进的纺纱机,值得国人引以为自豪。
  棉织布机
  织布机在江南等地早已有之,不过黄道婆以前的织布机,以麻线(纱)或蚕丝纱为原料,编织麻布或丝绸。这也就是,在黄道婆以前,汉族人广泛使用麻布和丝绸的原因。
  麻纤维粗硬,可直接捻成线(纱),供编织麻布之用;“蚕丝纱”则是直接从蚕茧“缫丝”获得。这里也就回答了上海等地原本没有纺纱机的原因。
  无论是麻线(纱)还是蚕丝纱,它们与棉纱相比,有着很大的区别,编织的机械不能照搬使用。因此,把织麻布的机械;或者是织丝绸的机械,改进成织棉布的机械,显然是一种自然的想法。不过,要把“想法”变成现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黄道婆确实成功的把原有的机械,改进成了棉织机。
  有了“棉织机”以后,人们就可以随心所欲的编织棉布了。织棉布是棉纺织的第四道工序,也是当时的最后一道工序。
  黄道婆用她发明和改进了的纺织机械,纺织棉布。棉布的价格远远低于丝绸,而产量却远远超过丝绸。因此黄道婆以后,汉族地区的平民百姓渐渐地用上了质地细腻、柔软的棉布。在日常生活中,用舒适、体贴入微的棉布取代了麻布。
  黄道婆时期所纺织的棉布,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所谓的“白坯布”;另一类叫做“格子布”。
  “白坯布”是用原色的棉纱直接织的布,“白坯布”可以进行印染。经过印染的“白坯布”,以其中的“蓝印花布”最为著名。
  “格子布”是先把原色的棉纱,染成多种颜色,然后再编织成不同的花纹或图案的一种棉布。
  “格子布”是黄道婆先生融入了汉族人原有的丝织技术、黎族人的“崖州被”的织法技术,研制成功的一种高档棉纺织品。这种织法属于色织,有一定的难度。在如今的高档毛纺织或者混纺织的制品中,还保留着这种织法。
  黄道婆发明和改进的纺织机械,实在是太完美了,完美到了几乎没有改动的余地,所以一直被国人延用到今天。
  今天的国人,用黄道婆的纺织技术和改造的纺织机械,纺织棉布。生产出的棉布加上国人发明的蓝印(染)技术,制成了所谓的“蓝印花布”。如今,人们把这种生产棉布的工艺,称之为“传统工艺”。
  用“传统工艺”印染花布的染料叫“靛蓝”,“靛蓝”的颜色为深蓝色,蓝中略带青色。它是一种天然的染料,这种染料从一种叫“靛蓝草”的植物茎叶中提取,而这种植物的根系,就是著名中药“板蓝根”的主要原料。
  蓝印花布具有一种天然的美,花布中的蓝色非常漂亮。它是我国产的一种,即独特又普通的棉布。
  现在,无论是格子布,还是蓝印花布,都在全世界得到了畅销。这种产自于中国的花布,在外国人群中有个特别的名字,那就是“中国布”(Chinese cottoncloth)。不过,能够买“传统工艺”生产的“中国布”面料,来缝制衣服的外国人,也是极少数。原因之一,其价格十分昂贵。一般的外国人,也只不过是买上一小块“蓝印花布”或“格子布”的布料,放在镜框内,挂在墙壁上,作为艺术品来欣赏。而这种布料的渊源,可以直接追溯到13世纪我国的元朝。
  由此可以推断,黄道婆以后的整个手工业社会期间,也就是说,至少在英国工业革命以前的几百年间,我国在棉纺织领域内,无论是棉纺织科学与技术、棉纺织机械,还是棉纺织品的产量,都是处在世界领先的地位。而这些成就的取得,来自于黄道婆等人的贡献。
  黄道婆确实是古代当之无愧的杰出的大科学家、天才的大发明家和机械工程师。如今的国人应该引以为自豪。(待续)
  
分享:
责任编辑:香奈儿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晚亭 发布于 2015/12/4 11:49:17  
[推荐]该作品已收录守望文学网2015年9月优秀散文作品集锦,祝贺! 敬请关注:http://www.sw020.com/swform/dispbbs.asp?boardid=68&id=13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