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杂文频道>饭余茶谈>由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所想到的

由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所想到的
  作者:xx倪 发表:2016/8/19 12:59:26 等级:3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1020
  编辑按:由一部电影想了很多,略显“天马行空”,建议将所思考的内容重心放在文章前面,后头才来展开讨论会更好。
  
  回忆的画面总是不尽美好的,就像是法尔汉和拉贾在寻找失踪的好朋友兰柯一般。那些个令人怀念又牵绊于心的校园时光,所要诉说的都是关于青春的故事。虽然如是,这个故事里面的内容却不仅于此,绝不仅于此。
  在这里让我们先看看第一位出场的法尔汉吧,他可以说是非常喜欢摄影的,从心里面讲也是愿意为摄影而贡献一生的,可偏偏的他却上了工程学院。这很奇怪吗?不,这样事情再正常不过了,尤其是在我们当下的社会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们。甚至他们已经搞不懂何谓梦想了,只知道随着父母的意愿,老师的教导,社会的宣传来走自己未来的路。法尔汉也是这样的,但至少他还清楚的明白自己内心的喜欢与需要,只是因要做个好孩子,好学生而隐藏了自己真正的想法罢了。
  老话讲: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自然的,做父母的都是为了儿女好,也都想方设法的凭着自己在社会上的经验阅历来给儿女找一条通往安稳且富足的捷径,但却往往忽视了儿女真正的意愿。即使儿女提了,也只当是不谙世事,懵懂无知的表现。可是否你也应当反思一下自己,儿女虽然在你面前是孩子,可同样的他(她)在社会之中也是一个正在茁壮成长的人,而人是什么?人首先是一个独立于其他的个体存在,所以是独一无二的,是自由自在的(当然前提是在一定的道德法律限制内);是拥有独立思想与独立人格的,更是需要他人尊重他人爱戴的;而反之,一个整日里只知做个乖乖女的孩子,试想想,又何能找到或拥有真正属于的理想同追求?
  记得曾经看过刘心武的一篇文章,说什么人情如纸薄,就是在讽刺当今社会的冷漠及无情。可为什么会这样,就拿孩子来说,父母说的,学校说的,或是新闻联播里说的就是最好的,即便事实是否定的,孩子也一样要装作是是是,久而久之便习惯成自然了不是。这难道不是虚伪吗?而同样的,社会每天都在产生着诸如此的虚伪,那人与人之间还何谈真诚,唯有你虚伪我虚伪,大家都虚伪就是。继而变成以假为真,以假为美,甚至是以假为荣的出现。
  但是,今天我看到这部近两年很有名的印度电影以后,我真的似看到了阳光下的雨露,风雨后的彩虹一般的希冀,尽管他演的是印度,可回头再看看眼前,简直是惊人的相似。影片里以找寻好朋友兰抲为题材,然后回忆起学校共度的难忘时光。刻板的校长,应试的制度,望子成龙又自以为是的父母等等,都在一一不无现实的折射出国人的影子来。而影片的主角将会用行动来告诉你,那其实绝对是错误的,那完全是在打压一个人的天性与自由,使每个人都变得几乎一般无二,只知道追名逐利,金钱至上,而所谓的独立自主性,真真就不知如何谈起,如何继续了。
  同样的,第二位出场的拉贾,尽管他是喜欢工程学的,可因家里的窘迫和校长的讥讽,使他在过早的年龄里便产生的极度自卑的心理。一方面知道需要上进,一方面又总对自己没有信心,结果可想而知,尤其在应试教育的体制领导下,如他一般的学生,名落孙山是再正常不过的了。那么为什么会这样?这里面的因因果果自然是多元的,但不可否认,我们生存的这个大环境首先是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的。古有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之慨,今又有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之言,由此可见古今就现实而言,也是无多大区别的吧!有很多人说现代是笑贫不笑娼的社会,想想也是,现在的人为了钱已到了不择手段,乃至穷凶极恶的地步了,就像前几年网上流行的一句话:宁可坐在宝马上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或许说的有些过激,倒也是真实的社会现象。又或许可以这么说,古人到非常时可以独善其身,而我们现代人即使想做到这点也是相当不易的。
  还是在要谈谈教育的问题,中国的教育,应该是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这无可厚非,可何以应试教育就是成功的,且都信这个,难道一纸文凭就会改变人一生的命运。而真正预想做教育的却落得被迫辞职的下场。话说前些时看了网友的一篇文字,里面提到了一件事,然后网友的评论是无言以对,我看后亦是沉默是金。然后查了查百度,便看到了如下的新闻:7月12日,网上流传的一封《涿鹿县郝局长激情辞职讲话》将河北涿鹿县教科局原局长郝金伦推到了舆论风口浪尖。郝金伦在辞职信中称,由于自己在职期间推行了两年多的教改系列措施被叫停,全县中小学恢复传统课堂,他决定“不再领导这项工作”。辞职信中,郝金伦还引用鲁迅的文章“悲愤”暗示自己是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而奋斗牺牲,当地群众就是中国式看客,以骂人为时髦,得益者也只是沉默。这里真的不能责怪郝金轮骂娘,但反过来却也不能责怪那些个望子成龙成凤的家长们,毕竟家长们也是为了自己的儿女好,可郝金轮就错了吗?
  中国的事情啊真的搞不懂。又应该说这就是“国情”吧!而同样的我也在思考,像电影里兰柯那样的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喜欢做什么,并义无反顾去行动去为之努力的学生,最好在中国能够存在,且多起来,也是好的。
  
分享:
责任编辑:行之书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