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日记频道>悸动文字>三游曲阜

三游曲阜
  作者:鲁文可 发表:2017/5/28 9:43:32 等级:4 状态: 阅读:1578
  编辑按:精细详实的游记。把三孔的布派、建筑、历史渊源做了导游词般的讲解,读来如临其境。华夏文脉从这里破土,儒教殿堂这里是根基,六艺治国之经纬。
  
  曲阜“三孔”是圣人孔子诞生、讲学、墓葬及后人祭祀之地,因而被称之儒学之源,儒教之根。之前我曾去过三次,前后20年,初次去记住了大体布局,其它印象不深;后来是带着一种崇拜心情去的,与其说旅游,倒不如说走近孔子,领悟儒文化的氛围与内涵,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一】
  1984年5月,赵官镇政府利用麦收前不太忙的几天时间,组织镇村干部集体游览泰山、曲阜,我作为服务组的牵头者,带着摄影、医疗、生活三人一块参加。那天早5点统一乘车跨过黄河,第一站赶往曲阜。当时只游览了孔庙和孔府,并没有去孔林。时过多年了,我依稀记得那雄伟壮美的祭孔要地----孔庙,前后九制落院,殿堂阁厅贯穿于南北中轴线上。庙内古松翠柏森然排列,殿宇雕梁画栋,金壁辉煌。一路看过碑刻、大成殿、奎文阁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除了没有数清的碑刻,便是庙内无以计数的檐柱,莲花柱坐,八棱水磨浅雕团龙柱体,每柱雕龙72条,双龙戏珠,衬以波涛,缀以山石,造型精美,雕刻剔透,真乃石刻艺术瑰宝。据说,当年清乾隆帝来曲阜祭拜孔子时,所有檐柱均用红绫包裹,恐怕皇帝见其超过皇宫而怪罪。大成殿是孔庙的中心建筑,殿内正中供奉孔子塑像,手捧镇圭,一如古代天子礼制,两侧四配都是孔子的弟子,身穿九章服,手执躬圭,一如古代上公礼制。殿外悬有清朝几代皇帝所题“万世师表”、“斯文在兹”、“时中立极”等匾额。我乃一介布衣,但内心崇拜圣人,渴望学识,诚心祈祷“圣人”遗风吹佛,还特意依附龙柱留影纪念。
  孔府位于孔庙之东,只隔一墙,坐北朝南,门前两侧有对2米多高的圆雕雌雄石狮,威风凛凛,肃穆庄严。这里是孔家世袭“衍圣公”处理政务和家族居住的地方,有厅、堂、楼、轩等各式建筑,分为中、东、西三路布局,但其规模明显小于孔庙。孔府主体建筑大都集中在中路,仿朝廷六部之制,前为“三堂六厅”官衙,后面是内宅和花园。记得有棵名曰“五君子”的古柏,葱绿参天,颇具特色,一树五枝,中间长着一株槐树,因此又名“五柏抱槐”,诗曰:“曲径阴遮暑,高槐翠减浓。天然君子质,合傲岱岩松”。
  下午赶往泰山脚下住夜,第二天一早从红门拾级而上,在中天门攀登十八盘,直到南天门,又登上玉皇顶,下山坐索道至中天门,又从后山的崎岖山路走下,还赶到岱庙兜了一圈。“游泰山不游灵岩寺不成游也”,归途中又去了灵岩寺匆匆游览。这是早年的一次旅游行程,一并记下,寄放流年。

  【二】
  1999年9月去曲阜,并非旅游只算是“路过”。那是女儿到济宁上学,本来她自己走就可以,但我们当父母的高兴且牵挂,就特意找了专车,我和老伴去送她。归来途中,看着时间还早,临时决定停车游览。下车本打算去孔庙,恰遇一个招揽游客的“蹬车”,经不住忽悠就跟他去了“六艺城”。歪打正着,也让我们看到一个新景点。这儿是1993年才新建开放的,是依据孔子所崇倡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引线,运用现代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借助音乐、美术、建筑等表现形式,新建造的一座集历史性、娱乐性、趣味性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城。建筑多采用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特点,格局独特,规模壮观,与“三孔”相互辉映,彰显了“熔古铸今”的艺术景观。城内既有风景秀丽的园林造型,又有气势不凡、文化涵概丰富的室内景点,还有精妙多彩的游乐设施,更有古朴典雅、功能齐备的宫廷建筑和别具一格的古乐舞表演,令游客叹为观止。在这里身临其境,解读孔子,启智明理,有看有玩,其乐无穷。遗憾的是我和老伴因时间紧,只是匆匆而过没有体验,前后不到2个小时,就速速离开往回赶,只能靠忆想品味景观。这是第二次所到曲阜。

  【三】
  2012年4月28日,山东永益公司组织职工分两组自选游览泰山或曲阜。之前,我虽然去过2次曲阜,但总感觉游览不全,认知不够,意犹未尽,所以依然决定再次观光偈拜。
  这次全程游览了孔庙、孔府、孔林。进了曲阜古城,顺着街市前走,过了万仞宫墙便是孔庙门前的第一座石坊,“金声玉振”牌坊,游“三孔”多是由此开始。“文化圣地,尽显文化”。牌坊名字是依据孟子对孔子的评价而命名。孟子曰:“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金声”、“玉振”还表示奏乐的全过程,以击钟(金声)开始,以击磐(玉振)告终。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我们一路跟着导游,跨牌坊,穿圣门,观景听讲思古,寓游于学,不亦乐乎!这里导游的知识面的确与众不同,讲解起来总是温文尔雅、声情并茂,言谈举止中无不流露着孔子的“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的理念,每讲故事都是既幽默还富有知识。她介绍说,“棂星门”是由清乾隆皇帝御题,其中“棂”字是个错字,因为“棂”字按繁体写法应当是“欞”,而皇帝不喜巫术,所以有意漏掉“巫”字;从书法审美看,去掉巫字,减少笔划,同“星”和“门”放在一起,更加和谐美观。
  孔庙的“十三碑亭”如《孔宙碑》、《乙瑛碑》、《史晨碑》、《礼器碑》、《张猛龙碑》等,是很具意义的游览亮点,不仅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意义,在建筑结构上也格外奇特高超,充分运用传统的“犬牙交错、勾心斗角”建筑手法,即中间插进为“勾心”,左右四角相顶为“斗角”,巧妙地解决了建筑结构空间,是最具典型的古代建筑特色。除此,仔细观摩石碑,还发现不少碑上都有裂痕,据说源于“文革”“破四旧”和“批林批孔”留下的疮痕,实为遗憾。
  随导游从宫殿向东,穿过一道小门,这里算得上孔庙的核心古迹:孔子居住的三间茅屋、一口老井,最为著名的则是“杏坛”和“先师手植桧”。杏坛,一直被国人比作学识最高的意思,最早便是孔子当年讲学的地方。孔子周游列国四处碰壁,于是返回鲁国,在家乡开私人讲学之先河,号称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据说,孔子当年讲学是坐在这里的一个小土丘上,旁边是一片小的杏林,因此也就有了“杏坛”之名。现在根本看不到杏林,有棵高大的“桧树”,石碑勒字“先师手植桧”,是否孔子亲自栽植,再作追究已经没有意义,而由此走近孔子、见贤思儒,不失美好意境。
  来至孔府,红边黑漆的大门上镶嵌着狻猊铺首,正中上方高悬“圣府”匾额,门两旁悬挂着蓝底金字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这副对联相传是清朝才子纪晓岚的手书,文佳字美,形象地说明了孔府在封建社会中的显赫地位。对联不仅口气之大,且发人深思有趣,仔细审视,很容易发现上联的“富”字上少了一点,寓意“富贵无头”,下联的“章”字一竖通到上边立字,寓意“文章通天”。这解释不管是否合理还是搞文字游戏,也彰显了千百年来对孔子及其学说的崇拜:“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儒家“礼乐法度”,天地并存,日月同光。
  孔府,并非孔子的居室,而是历代孔子嫡系子孙居住的地方,也是一处官衙与府第合一的封建贵族庄园,因此被称“天下第一家”。资料介绍,自汉代开始,历代朝廷都十分尊崇孔子,故而对其嫡裔眷顾封赐。现在的孔府始建于宋代,经历各朝不断扩建,形成偌大规模。在这里讲解的多是孔氏后裔活动,并没有很多深奥儒文化,但所讲的传说和故事,如“冷板凳”的来历、“乌鸦不栖庙府”等,益智有趣。受时间限制,没有久览,立即赶往孔林。
  孔林位于曲阜北的三华里处,是孔子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世界上延时最久,规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一处家族古墓群,占地3000多亩,周围墙垣7公里。在“至圣林”牌坊步入孔林,进大门左拐不远有座“洙水桥”,这是去往至圣先师孔子墓的线路。跨过桥后是一条不算长但很有名气的神道,两旁立有华表、文豹、翁仲等石雕像。幽幽的林子,弯弯的小路,让人惊叹于孔林的大和幽。漫步林中,思古之情不免涌上心头。据导游讲,孔林是由“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诸多异植”。走过后果然看到了形状各异的柏、桧、柞、榆、槐、楷等各类树木,盘根错节,争奇斗异。就在这万木竞翠,百花掩映的孔林中,碑石林立,石仪成群,可称得上是一座名符其实的碑林。
  到此游览最为重要的是瞻仰圣人墓。来至墓前发现,墓以红墙围绕,墓地形似一具隆起的马背,这是一种特殊尊贵的筑墓形式。墓前有两块石碑:小碑立于宋代的1244年,名曰“宣圣碑”;另一巨碑立于明朝的1443年,上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墓”,这有意思的是,大碑上的“王”字却象个“干”字,据说当年雍正皇帝身居雍亲王时曾祭拜圣人,地方官考虑到两人都身膺王位,下拜多有不便,就把墓碑上的“王”字那一竖,往下拉了很长很长,于是在雍亲王眼中的“王”字便少了一横。是戏说还是果真如此难以考证。在圣人墓的稍后偏东是孔子之子孔鲤墓,曰“泗水侯墓”;不远处前方有块“沂国述圣公”墓碑,是孔子之孙孔伋墓。孔子子孙三代都葬于这个独立的墓区里,且墓葬成“品”字形布局,被称之为“携子抱孙”,安葬形式上也体现了孔子人性的一面和儒文化。另有一处值得关注的是“子贡庐墓处”。子贡是孔子得意门生之一,也是最善经商的学生。孔子去逝后,众弟子在此服丧守墓三年后相诀而去,唯独子贡以表达他对老师的深厚感情,在此守了六年方肯离去。后来,人们一直把子贡视为尊敬师长的楷模。除此,在孔林随处可见大大小小、或疏或密,或古或新的坟墓、石碑,据介绍,只要是孔氏后人都可入林埋葬,有的并无益观瞻且煞风景,这就另当别论了。
  走马孔林,不同于游览一般的森林公园,古树挺拔,花草丛生,墓碑林立,天空不时雾霭缭绕,让人不由自主的会产生一种神奇与神秘的意念,更会促人忆古思贤,亘古不变的自然和世事沧桑,回荡起伏,难以忘怀。
  三次到曲阜,相同的“三孔”,却有着不同的认知和心迹。是游览,还是洗礼,兼而有之,每次去后都会加深儒文化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烙印。足矣!
  
分享:
责任编辑:然野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鲁文可 发布于 2017/5/28 16:29:56  
感谢编辑的几篇文章的点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