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散文频道>散记人生>母亲的烟火人生

母亲的烟火人生
  作者:黄天健 发表:2020/6/23 10:50:30 等级:4 状态: 阅读:441
  编辑按:在母亲手中简单的食材能变出美食,家里的家什亦是嬗变美食不可或缺的工具。烟火人生托起了一个家,食材味道甜蜜了一个家。赏读,问好。

  粽子
  
  又是一年端午节!雨下了一整夜,滴在房檐上的声音,匆匆又响亮,我在睡意朦胧中,听到雨声急急,雨声越来越清晰,关于屈原的故事在我脑海里瞬间掠过,心中不免生出一丝惆怅......
  母亲4点多就起床准备包粽子的材料,洗米、搓绿豆皮,煮粽叶,切肥肉、冬菇、蛋黄,拿出早已洗净的棕滕,一切准备就绪,母亲就坐在小凳子上包起了粽子。一个粽子在母亲的手中犹如穿针引线般熟练,拿起一片叶子,弯成漏斗的形状,抓一把糯米,均匀散放在叶子底部,再铺一层绿豆,挑选肥美的半肥瘦猪肉往中间一放,按两下,把切好的四分之一蛋黄放置中间,两头镶嵌冬菇,上面依次重复开头的步骤,又依粽叶的边缘绕多几层粽叶,轻轻拍一下粽身,好让米厚实些,再将粽叶往左向下相折,拿起绳子紧紧绕上两三圈,打结,就完成了。
  不到一小时,一个个长方型又大又粗的粽子就放入高压锅依靠百度的水温来浸泡和煮熟。母亲包得乐此不疲,一个接一个,脸上挂满了汗珠,滴到眼角,我赶忙拿毛巾拭去母亲脸上的汗珠,轻轻按摩了一下眼角。两小时过去了,粽子已熟透,母亲关了火,过半个小时拧开锅盖,用长长的筷子和左手一起把热腾腾的粽子放在风扇底下吹干,接着又开始包第二锅。
  香气四溢,粽叶的香气飘满了整个客厅。此时,闻着这粽叶子的香味,早已饥肠辘辘的我忍不住解开了绳子,撕开了粽叶,那糯米粘得严严实实的,粽叶上几乎没有残留的糯米。香气再次扑鼻而来,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是糯米夹杂着粽叶的香气。这粽叶是母亲从乡下带回来的,是母亲亲手洗净煮过的,是她亲手晾晒的,这个味道是那么熟悉,那么沁人心脾。咬一口,飘来绿豆的香气,再一口,是蛋黄的纯香,又一口,是浓郁的冬菇味,最后连着肥肉的香气一口咬下去,所有的香气集中在一起,让我回忆了以往母亲包粽子的情景......
  小时候家里穷,买不到上等的糯米,粽叶也是在就近市场买的,没有冬菇、蛋黄、虾米、瑶柱、腊肠,就只有绿豆跟肥肉,在那个岁月,粽子已是比较奢侈的食品了,可是母亲依然年年包粽子,不仅是在端午节。往常我们是吃不到肉的,煮粥,也是放少许的米,多多的水,米由我来吃,水由父母亲来喝,只有小半碗黄豆拌着吃。我们全家都喜爱吃粽子,为了填饱肚子,为了能吃到香香的粽子,母亲一年都会包几次。一家人围坐在小小的桌子上,吃着母亲包的令人垂涎三尺的粽子,感觉很温暖、很温暖......
  等我长大一些,家里的经济稍好,母亲包粽子越发频繁,糯米也买最贵的那种,粽叶都是从乡下带回来的,馅料也丰富了许多,我们一个接一个地吃。经济再富裕一些,母亲就包了许许多多的粽子,分给邻居、同乡、亲朋戚友尝尝。邻居们吃了,都竖起大拇指,赞扬母亲的手艺好,也回些小吃给我们尝尝;同乡吃了,感激涕零,说让他们想起了自己已过世的母亲,有好亲切的家乡的味道;亲戚朋友吃了,都乐呵呵的,边吃边笑得合不拢嘴......
  “健,我送些给黄阿姨吃!”母亲甜美的声音覆盖了我的回忆,回过神来,便说:“可是正下着大雨呢!”“不怕,很快回来!”望着母亲打着伞,一家一家的送重重的粽子,我的眼睛湿润了,不知是泪水还是雨水......
  一股愧疚感涌上心头。我从来没有为母亲包过一个粽子,只知道吃,只知道年年端午想想屈原那另个心情沉重的故事,可是实在的事情却没有做多少。今天我第一次吃着粽子,感动得落泪。这些香气是什么味道?原来它是母亲的味道,它是母亲不辞劳苦、无私奉献的味道,它是母亲大爱的味道啊!
  我是不是应该也为母亲包一次粽子呢?
  
  饺子
  
  母亲这几十年来给我包了多少次饺子,我已记不清了。只觉得饺子的历史,翻过岁月的篱墙,已然到达多变的顶峰,穿越平和的红尘俗世,给我们这一家带来的是什么?是一时的温饱就顿时消失的记忆?是见证了我们一家从贫穷到小康带不走的对饺子的痴恋?抑或是对舌尖上的美味心灵上的愉悦铭记在心的欲罢不能?
  这些年父亲与我们是渐行渐远,我知道,父亲的心早就飞走了,终于有一天带着他少的可怜的养老金离开了我和母亲,去故乡寻找他的自由去了。听老乡说,父亲一到老宅就拿出带走的鸡、肉,还有酒,与他的同乡老友开怀畅饮,不醉不休。
  母亲仍然在痴痴地等,等父亲的“回头是岸”。她心里有多少怨,不知与谁诉?
  十几年前那个一家人睡同一张床的岁月,一去不复返,可是父亲的笑容总是深藏于心,久久不能抹去。那个岁月里,没有现成的饺子卖,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父亲抽着水烟看着报纸,我们母女俩便开始了冬季的饺子宴。
  母亲买回面粉,和着冷水搅拌均匀,母亲的手从小就是细长灵活的手,只是粗活干得太多,没有城里的姑娘那样柔美光滑。母亲的手从小就是煮饭生火,织布打柴,挑粪插秧的手,小小的我看着母亲的手灵活的柔着面团,从左往右,从上至下,从里到外,从四面八方柔软而游刃有余的使着劲,便觉得她那双粘满面粉的手是那样灵巧而美丽,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神圣。
  和好了面团,母亲将面团扯出好几大块面团,用擀面杖来回的压平压宽压薄,然后用水杯在压好的面皮上按下一个个圆圆的小印,这样,一个个像白色湖面泛起的“涟漪”出落成略施粉黛的饺子皮,好似母亲那张洋溢着幸福的苍白的脸......
  母亲买肥大蒜和肥肉,一刀刀用心切,一遍遍用心剁,有时那把重重的铁菜刀是拿的母亲的手又累又酸,这些父亲是看在眼里的,在母亲停下歇一下的时候,便来到母亲身边,爱惜的望着母亲,什么都不说,拿起刀就做了起来。母亲同样是舍不得父亲的,连连说不用你来,我歇一下就好。
  如今每每回想起与父亲一起包饺子的日子,母亲便十分怀念大学的时光。那时母亲还未婚,住在学校的集体宿舍。宿舍里住着北方女孩和南方女孩。时常到了冬季她们便包起了饺子。北方女孩负责和面,擀面皮,母亲负责剁猪肉、包饺子。热闹之际,每每都会有一男生如期而至,矮矮的个头,消瘦的身形,黝黑的皮肤,一双聪明锐利的大眼睛,他来了,便负责煮饺子和吃饺子,看着他狼吞虎咽吃了一盆又一盆,母亲和众多女孩们都相视而笑,笑他的老实憨厚。每每来到宿舍,那男生就会拿起扫帚打扫卫生,年年月月,风雨不改。那男生便是我父亲。彼此默默的付出,没有山盟海誓,没有眼光的挑剔,没有外形物欲的诱惑。就这样,经同学介绍的两人彼此取暖,绽放出了爱的火花。
  冬天捧出一盆盆香喷喷的饺子,三个人围成一桌,饺子汤散发的热气扑面而来,咬一口韧性十足的饺子皮,又烫又有嚼劲;带着淡淡油珠的饺子馅,散发着浓郁的蒜香味,趁着热气吃下去太烫了,在喉咙里翻滚着,舌尖都发麻了,没嚼几下就囫囵吞枣的咽下去了。
  如今父亲走了,桌子上只剩下我们母女二人品尝着饺子的香气,虽然有些落寞,可是早已习惯了。十几年了,父亲经历了下岗、种风、寻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还有他那偏激暴躁自私的个性,使我们母女长期活在冷暴力的阴影中,他的离去,无疑是避开矛盾最好的方法吧。
  母亲再也不用承担父亲在家的伙食费了,再也不用低声下气的求父亲离开电视到客厅来吃饭,再也不用听父亲抱怨自己包的饺子太咸了。
  可是这真的是我们所想要的生活和结局吗?长期分居两地,父亲两个月才回家一趟,没过几天又回乡去了。母亲仍然买好些鸡、猪肉回来,帮父亲买名贵的药材泡酒,帮父亲买他预防再次中风的名贵药材,夏天为父亲整理清洗柜子里的衣服,为他买几百块一双的皮鞋,为他照顾病中的我和这个家,母亲已过花甲之年,还要苦苦撑着……
  母亲始终都放不下父亲,即使爱情已去,但亲情还在,每每母亲包了饺子,眼眶都会红红的,嘴里不停地嘀咕着:“还少一个人,还少一个人......”
  我想,母亲包的饺子不仅仅是一种味道上的浓浓回忆,还是一种对爱情深深的眷恋,对亲情不变的守望和等待......
  
  菜刀
  
  菜刀是母亲每天必使用的工具。这把刀已经伴随母亲三十多年,如今被岁月的沧桑洗礼过的它已经变了模样,圆柱型的刀柄被母亲粗糙的手浸润得愈发光亮。母亲的手大,而它正适合母亲的手,使母亲握得舒服,握得自在。刀身长约二十厘米长,从上往下,由厚变薄,由钝变利。它从前,是明晃晃的不锈钢,现在却是黑斑重重、刮痕累累的“老古董”了。
  小时候每天早上我都可以听见母亲用这把刀切菜的声音,快速而清脆;也能听见它剁肉泥的声音,由重变轻,由快到慢,反复循环,想必是母亲的手累了,摊开了在砧板上的肉,剁了一遍,又以她不放弃的毅力轻轻的剁第二遍,这样可以提高效率又让手得到充分的休息;也能听到母亲砍骨头的声音,骨头与刀相互碰撞,产生巨大的分裂的响声,由此我想起了“庖丁解牛”,虽然母亲的手不是神手,刀也不是神刀,功夫更没有庖丁了得,可是那声音震得我心跳加速,每每都会被这声音弄得睡意全无。
  清晨起来已是八点多,母亲呈上了自己包的香喷喷的饺子,还有鲜可口的骨头汤,我的口水流到嘴边又咽了下去。
  我们家在四楼,在那些艰苦的岁月,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那时楼前是一片空旷的沙地,沙地后面是一片竹林,竹林间藏着几座砖房,有时,等到太阳晒屁股了,一位满头白发,满脸皱纹,穿着粗衣粗布的老伯用扁担,一头挑着行李,一头挑着磨刀机,用他那响亮粗犷的声音喊着:“磨剪刀,磨剪刀啰!”母亲只要一听到这声音,便以最快的速度穿衣打扮,两分钟内必然拿着菜刀“夺门而出”,朝那阿伯奔去……
  小时候我很不喜欢这把菜刀,嫌它重,难看,更不喜欢它砍骨头发出的巨响。时间也许能改变一个人对一把刀的看法,增加它在自己心里的分量。我在母亲的影响下不知不觉的成长了,似乎懂得,自己该承担些什么了。十多年前自从重病住院回来,闲来无事便尝试着自己握起这把菜刀,切着各种蔬菜。
  苦瓜,将它打竖切两半,去掉中间红色的毛囊,我小心翼翼的握着刀柄,另一支手按着苦瓜,慢条斯理的切起来。这刀实在是太重了,没切几分钟,我的手便几乎累得抽筋,那份量,似乎有千斤。
  红萝卜去皮相当难,我用这刀乱刮一气。切相当的难,先打横将它切成一大段,再打竖切,然后将切好的片再切成一丝一丝的,可费劲了。
  切豆腐也不容易,豆腐至柔至软,摆在手掌心里不停地晃动着,一不小心,就会从手掌滑落,变成一堆碎块。顺着它的纹路,打横打竖切,中间不能有停顿,要一气呵成。边切边下锅,这样才能保证豆腐均匀受热。
  一天母亲工作忙,叫我煮饭,这下可是我表现的绝佳机会。我兴致勃勃的将一只三黄鸡从冰箱里拿来解冻,可是两小时过去了,它还是硬硬的,我用锐利的眼神在寻找着什么,突然间便把目光锁定在那把菜刀上。我用尽吃奶的力气,将弯在鸡肚里的爪子狠命地剁开,谁知这刀日久失修,变得钝了,再也没有以前的风采,加上那鸡爪太滑,稍一用力,那鸡整只滑到水池里去了。我越发不甘心,非要将这只鸡大卸八块。这次我变“聪明”了,用热水将这只鸡浸泡半小时,待它逐渐解冻,先将鸡头、鸡脖子、鸡爪砍去,再切掉两个鸡腿,破开鸡胸,按照肋骨的方向打横砍成一块块,这样,首要任务便完成了。
  我将这只鸡分两种方法来烹饪,一种是放入香香的花生油、雪白的精盐、生粉和酱油,腌制半个小时,将它放到电饭锅里煮;一种是放入咖喱粉猛火翻炒至熟。呀,不得了了,这鸡,本来就是刚生了许多蛋的母鸡,用广东话来说就是够“老新”,鸡皮光亮鲜瘦,咬起来特别有嚼头,肉鲜香味美,简直是回味无穷啊。那日,我烹调的鸡,母亲非常满意,并且称赞我“会砍鸡”了。
  母亲的菜刀,随着岁月的无情侵蚀,变成得越来越老了,母亲也越来越老了。
  这把菜刀陪伴我们走过艰难的岁月,对它母亲是有深厚的感情的。有时那些磨刀的阿伯不来,母亲就自己找了一块专门磨刀的石头,自己一个人,不停的磨,汗水不时从母亲的额头,流到磨刀石上,那块灰白的磨刀石立即变成了墨黑色,仿佛在倾诉着母亲对刀的深情。
  母亲用这把刀给我们奉献了多少美食啊!白切鸡、生菜包、芹菜饺子、韭菜饺子、清蒸鱼、红烧肉、茄子煲、骨头汤、鱼头汤、鸡骨草汤……无数令我回味无穷的美味佳肴。
  母亲用这把刀为这个家付出了所有的精力与心血,付出了爱与真心,付出了宽容与坚忍……
  我生病这十几年来,母亲变着法的给我弄好吃的,虽然那些并不是山珍海味,但是那些清香可口的食物是母亲用心烹调的,那里承载着母亲满满的爱。
  岁月不饶人,母亲手中的菜刀越来越重了,手不时地在发抖,她的身体越来越瘦了,她的力气越来越小。我想,该是我真正拿起这把菜刀的时候了。
  
  陈皮
  
  儿时陈皮的味道于我是奇怪而刺鼻的,每次母亲将晒好的陈皮,切好,用来做菜拌饭,胃口总是特别好。而我,看着那褐色的陈皮,闻着那难闻的味道,打从心里抗拒。那时,家外面的院子里养着几只鸡,它们吃小石子,吃小虫,吃菜叶,一个个长得膘肥体壮,毛色鲜亮,我心里直痒痒,心想要是能吃上一块鸡肉该多好。只是,母亲从来都不舍得自己吃,而我和父亲,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母亲将“长大成人”的母鸡分给客人、邻居。爷爷外公来了,母亲系好围裙,从柜子里拿出装陈皮的罐子,不禁闭起眼睛,十分陶醉的样子,赞叹了一句,“真香!”母亲将储存一年的陈皮洗净,切成条状,与砍好的鸡肉放在一起,放入猪油、葱、姜爆炒,散发出阵阵清香,令人垂涎三尺。
  始终,我还是适应不了陈皮的味道,就像吃苦瓜一样,在父亲的棍棒藤条下,一次又一次地哭着硬吞下去。
  岁月流转,陈皮的味道依然深深地锁住我们一家的味蕾,留下难以磨灭的回忆。
  日子越过越好了,我们一家搬到单位分配的新房,二室一厅,虽然不大,却也温暖。入伙那天,母亲说想买鱼给我们吃。我高兴得手舞足蹈,长这么大了,还从未吃过鱼。母亲买了三个鱼头回来,一进门一股浓烈的咸腥味冲鼻而入,我和父亲忍不住有作呕的感觉,好腥啊!“一定很难吃!”我嗔怪道。父亲唔着鼻子对母亲说:“赶快拿陈皮来蒸鱼头!”母亲从罐子里拿出陈皮,洗净,切碎,与盐油一起腌制两个小时,再放到锅里蒸,大约十五分钟,母亲掀开盖子,一种全新的味道弥漫在饭厅里,鱼的腥味淡了许多,又多了一种陈皮与鱼完美融合的味道。这种味道,漫过我的味蕾,清香可口,风味独特。母亲说鱼头还可以用来煮汤。放入花生油、姜片和切好的陈皮,开大火,等油热起烟,放入鱼头来煎,不久浓烈的香气便使人食欲大增。煎好,将鱼头连着陈皮放入锅内,放入水,小火煮半个小时,一锅鲜香可口,味道浓郁的鱼头汤便大功告成了。
  自从陈皮与鱼的巧妙搭配令我食欲大增,以前对陈皮的不了解,不接受,不适应,已经几乎消失了,反而增加了对它了解的欲望。陈皮是橘子皮在太阳底下晾晒而成,我们家在南方,秋冬两季是盛产橘子的季节,城里的人们通常将橘子皮放到阳台上晾晒,用太阳蒸发水分,用凉风吹干湿气。大概一个月后,原来又软又湿散发着刺鼻气味的橘子皮已变得又干又硬,还飘荡着一种特殊的香气。在这两个季节里,白天是适合晾晒的时间,晚上把簸箕上的橘子皮收回大厅,免得被雾气打湿。春夏多雨,湿气重,不宜拿出秋冬晒干的橘子皮再次晾晒。质量好的橘子皮,一般要放上两三年才可食用。
  陈皮是一味中药,它不仅能暖胃驱寒,还能改善食欲与咳嗽。如果将其与红酒、绿豆、荷叶相搭配泡茶泡水喝,作为一味理气健胃化痰的常用中药,用它泡水饮用,能清热、化痰、去燥。一般,陈放的时间越久越好,放至隔年后,不利于健康的挥发油含量减少,而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增加,药用价值会充分体现出来。
  如今我们一家人都用陈皮泡水。母亲将陈皮洗净,剁碎,放入明晃晃的玻璃杯中,加入滚烫的热水,只见陈皮随着热水精灵一般地翻滚,此时我想到母亲人生的起起伏伏,在命运的热浪中,母亲不断地被病痛折磨,却大半生如这陈皮一样,不断地与无常命运逐渐融合。听父亲说,母亲是如何带着病痛生下我的。母亲生我的时候,是一个人进的病房。医生只打了部分麻醉,母亲是忍受着剧烈的疼痛生下我的。那时由于长期做实验的缘故,母亲已经苯中毒,白血球已经降到2000多,生我的时候,医院已经下达了病危通知书,全靠母亲的毅力和想看我第一眼的热切期盼,才度过了生命危险期。
  水中的陈皮渐渐地沉入杯底,舒展它疲惫的筋骨。闻着淡淡的陈皮香,轻轻地抿一口味道甘甜的陈皮茶,在轻松惬意中感受母亲生命的厚重。
  在贫穷的日子里,母亲心怀大爱,总是用最好的食物款待亲朋好友。母亲时刻不忘“孝顺”二字,总是将最好的食物留给身体多病的老人。
  一直到今天,白发苍苍的母亲还天天为我们这个家奉献着最美味的食物,那陈皮还在浓香雪白的鱼头汤里散发着我熟悉的母亲的味道,那样温馨,那样柔软,那样绵长......
  小时候陈皮上没有母亲的笑容,如今每当我闻到陈皮的味道,母亲的笑容就浮现在了我脑海里......
  
  
  母亲的家乡菜
  
  母亲是客家人,擅长做客家菜。亲友来访,第一道菜肯定是驰名国内的白切鸡。白切鸡的选料,可以是老新的母鸡或者切了肛门的公鸡,俗称腌鸡。白切鸡的品种多样,二黄头、湛江鸡、海南鸡、清远鸡,在广东,不同的地方出产不同品种的鸡,而这些鸡都可以被做成风味不同的白切鸡。
  各种白切鸡的做法大致相同,就拿二黄头为例,一般是指生过蛋又不是年龄很老的母鸡。到了菜市场,挑选羽毛丰满、毛身干净、不肥也不瘦、鸡爪长而有力的二黄头,鸡挡师傅麻利地将它双脚用绳一捆,称重,收钱,放入热水去毛,掏干净内脏,母亲便把二黄头装入袋中,回家烹调。
  去了毛的二黄头,毛孔小,鸡身滑溜溜,色泽鲜黄。放入半锅水,煮开,放入姜和鸡,将鸡不同的部位翻转面向锅底,等鸡汤滚了,撇去漂浮在水上的杂物,关火,盖上盖子,浸泡5分钟,再开火将鸡汤煮开。这样往复循环四五次,大约四十多分钟,鸡便熟了,捞出,沥干水,等熟鸡的温度凉了,便可砍鸡上碟。
  一盆香喷喷、色泽金黄、肉质肥美的二黄头便大功告成了。吃白切鸡,点料也是有讲究的。姜蒜被剁碎,葱切成小段,放入油锅里爆炒,再往锅里放入酱油、老抽、料酒、少许盐,30秒便可出锅。一阵诱人垂涎的香气直冲你的鼻息。
  二黄头的肥美鲜香,皮脆滑嫩,又有一定的嚼头,沾着散发着辛香的点料,那种咸香融合的绝妙口感,让你胃口大开,回味无穷。
  第二道菜,是豆腐咸水鱼芥菜猪肉煲。到菜市场,挑选雪白无臭味的山水豆腐,买回新鲜的白色仓鱼、水东芥菜和半肥瘦猪肉。
  回到家,将豆腐用清水泡着,以防它变质变馊;放入油,将仓鱼两面煎至金黄,洗净芥菜,切好备用;将半肥瘦猪肉去皮,剁成肉泥,腌好。
  一切准备就绪,便将食材可放入中等大小的瓦锅开始烹制。选用瓦锅,是有讲究的。第一,它保温,让食材长时间处于较高的温度;第二,它能最大限度保持食材的香气。
  放如花生油、盐和山水豆腐,等豆腐刚熟,放入煎好的咸水鱼,盖上锅盖。等豆腐与咸水鱼的味道彻底融合,再放入芥菜和半肥瘦猪肉,将豆腐和咸水鱼煲至松软糜烂,芥菜煲至变黄,猪肉彻底出油,最后放入料酒、酱油、生抽,与食材搅拌均匀,入味便可关火。
  这是一道口感丰富的美味佳肴。豆腐爽滑,咸水鱼鲜嫩,在口中飘出一股特有的香气,芥菜软烂回甘,猪肉咸香嫩滑。将这四种食材一口放入嘴里,将你的口腔烫得发出“犀利索罗”的响声,咸和苦的味道完美融合,使你食欲大开。
  第三道菜,是虾仁黄米扣肉煲。买回虾仁、大米和五层的半肥瘦猪肉。将大米炒至金黄,将扣肉用酱料腌好,放入虾仁一起在砂锅焖煮,直至扣肉松软酥烂。
  加入黄米,是为了吸收扣肉多余的脂肪,使它吃起来肥而不腻;而黄米,吸收了扣肉的油脂,口感就变得润滑多汁。虾仁是用来提味,增加扣肉的鲜香。五层扣肉,是最佳的食材选择。三层肥,两层瘦,吃起来口感丰富,不会太油腻,也不会太寡淡。
  厨房飘来阵阵肉香,掀开锅盖,各种香绝妙融合,让你陶醉在虾黄米扣肉的美妙世界里。
  这三道菜,是客家菜的经典,也是母亲的一点创新。白切鸡、选材、煮法,是母亲几十年的经验总结。豆腐猪肉煲加入了芥菜和咸水鱼的特殊口感与鲜香,扣肉煲加入了黄米,口感上了一个层次。
  母亲一直传承着客家人特有的好客与手艺,将美食发挥到了极致,总结经验,不断创新,这不仅是手艺与味道的传承与发展,更是母亲不畏艰苦、热爱美食、分享美食的体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的生活蒸蒸如上越来越红火!
  
分享:
责任编辑:然野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