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散文频道>散记人生>鼓浪屿采风随想

鼓浪屿采风随想
  作者:老撷 发表:2020/11/25 10:29:04 等级:4 状态: 阅读:843
  编辑按:很切合实际的文字,点睛式的文字描述了鼓浪屿的现状。本人二十年前去过,很美。最近有朋友去了回来,就如同文字中的描述了。然,鼓浪屿就是鼓浪屿,秀美珍存。赏读,问好!

  厦门网玩了个大的,组织网友们到鼓浪屿去采风,报名者众。
  
  郑启五大爷在第一时间推出重点博文说得很清楚了:管委会给我们“厦门网网友采风团”派来了一位解说的将才小蔡,他不仅声音洪亮流畅,而且带着感情,带着文采,信手拈来不乏点睛的金句和透析问题的妙语,让采风团的新老厦门人大呼过瘾。
  
  于是,我便不再对此事有班门弄斧的叙述。
  
  因有海峡知名博主胡大仙在那里日夜蹲点,三不五时还是会到岛上去找胡大仙泡茶喝点烧酒的。老厦门人都知道,鼓浪屿是厦门本岛下管辖的一座小岛,岛的面积约为1.91平方公里,全岛的绿化高达百分之四十,是座非常美丽的小岛,岛中的店铺高达上百家之多,日光岩、钢琴博物馆等,每年都吸引着不少的游客。然而,我还是一直在想,为什么厦门人不想上这座被誉为“万国公馆”的小岛了呢?
  
  在百度搜索栏输入“颍州鼓浪屿”两个关键词,第一篇文章就是《鼓浪屿:汇聚颍上务工人员梦想的地方》。该文来源是《颍州晚报》2012年12月14日A3版的稿件《请让梦想照进现实》,该稿的第一句这样写道:“鼓浪屿现在就是颍上的一个乡。”这样的报道让人大跌眼镜。
  
  据报载:接受了《颍州晚报》记者采访的鼓浪屿管委会相关人员而言,这句话像一粒沙子吹进了他的眼睛里。该工作人员告诉本土记者:稿件有些地方断章取义。他说,接受采访时自己表达了两层含义:一是来自颍上的务工者在鼓浪屿上承担了很多苦、累、脏的粗重活,这些遵纪守法的人确实为鼓浪屿做出了贡献。二是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占道摆摊、非法经营,扰乱了鼓浪屿秩序,破坏了鼓浪屿形象,这一群体在鼓浪屿上有近3000人。再者是关于鼓浪屿的“沦陷”的报道,2012年的国庆黄金周最高峰的10月3日上岛人数达到12.38万人,岛上人挤人的拥挤程度让人不敢想像。
  
  很多本土居民和在厦门工作的人们一直认为以前的鼓浪屿是可以用人间仙境来形容是再恰切不过的。是天风海涛、琴声缥缈还是文艺浪漫、名人荟萃,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地理位置都造就了她的独一无二环境优雅得让人上岛之后都舍不得离去。
  
  随着旅游行业的崛起,鼓浪屿被开发的越加严重,越来越多的游客涌了进来,其中还夹杂着很多看到商机的外地商人,原本很多在那里的原住民也都被迫搬走,而外地商人则占据着整座小岛,宰起游客毫不手软。鼓浪屿从一个纯居民社区转向居民社区和风景区并存,让鼓浪屿的户籍人口越来越少,人口组成也越来越老龄化,同时也让生活在厦门的人越来越忽略鼓浪屿的存在,在他们的认知里,鼓浪屿是游客去的地方。
  
  现在的鼓浪屿钢琴声早已消失,多的则是那些商人们的叫卖声,商业气息充满着整座小岛,对于已经完全变了样的鼓浪屿,还有能有哪个厦门人对此岛能有怀旧情绪?
  
  很认真地听取了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中心主任蔡松荣主任关于鼓浪屿前世今生的解说,这个以双脚丈量鼓浪屿的申遗使者,每个工作日都要往返于厦门岛和鼓浪屿之间窄窄600米的鹭江海峡,其实就是历史和现实的界限。他常把它想象成“时光穿梭器”。“每天把游客、市民从现实摆渡到历史,或从历史摆渡到现实。”他如是说:“这座弹丸小岛对厦门来讲是历史的缩影和沉淀,是厦门的‘城市的乡愁’。在厦门特区四十年发展历程中,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鼓浪屿一直没有成为一个城市更新和开发的区域,而是一直沉淀在时光里慢慢变老。”
  
  人们从他客观的述说中感悟到今天的鼓浪屿尽管不复当年人才辈出的辉煌,历史造就了它,也淹没了它,那个群英荟萃的时代已经远去了,但他们沉淀下来的底蕴还在,1000多幢老别墅的故事还在传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家国壮志还有迹可循。
  
  鼓浪屿申遗成功之后,政府加大了整治力度,适当地控制了上岛的人数,老厦门开始对这座小岛有了新的认识:鼓浪屿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一定有它独特的人文魅力,这是联合国认证的,不是我们国内那种给钱就能上的山寨机构评的。慕名而来的游客唯恐抢不到上岛的票而提前十来天就开始了网上购票,他们认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不是刻在牌子上,是写在鼓浪屿1.87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上,走上去,所走过的路鼓浪屿培养的名人志士一定同样走过,不是你在跟随他们的脚步,而是在这里,你和他们神遇了,那是一种只可意会的澄静。
  
  其实,生活在厦门的人,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如果不偶尔上城市的后花园去感受一下这种澄静,那真是亏大了。
     
分享:
责任编辑:然野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