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日记频道>悸动文字>重新嚼读“老三篇” 的回忆与认识

重新嚼读“老三篇” 的回忆与认识
  作者:鲁文可 发表:2021/5/15 11:55:03 等级:5 状态: 阅读:887
  编辑按: 经典永存,历史永驻,伟人永世,光辉永远。有岁月的人亦是有沉淀的人,把过去的岁月研磨提纯就会发现历史的精华。嚼读品咂回味,不忘初心!向经典致敬!赏读,问好。
    2020年春节躲避疫情期间,选读了伟人的部分著作,并且刻意重温了著名的“老三篇”,尽管早就熟记脑海,但我还是虔诚的细细嚼读,徐徐品味,联想早年的学习情景,并检讨所学收获,再换个角度品读思考,果真能从内心里真真切切地感到“老三篇”不“老”,越读越有味道,永远是我们的精神“三宝”。
  一
  所谓“老三篇”,绝大多数国人都知道,就是开国领袖毛泽东写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三篇文章。其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明、富含哲理,有人物、有故事,道理讲述得通俗易懂、入情入理。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读过“老三篇”,甚至对“老三篇”里的经典段句都烙印脑海,终生不会忘记。
  我最早学习这三篇文章,记得是在初中的语文课上,教课的是王昭金老师,高个头大眼睛,一口地方性的普通话,先是领着朗读,然后是逐段逐句的讲解。从那时候就记住了文章中的人物、格言、经典句子,但所能理解的也仅局限在语文知识上,对其意义只是“囫囵吞枣”、朦朦胧胧。当时流行“学习积极分子报告会”,我也曾被推荐到“银杏树片区”级别的会议上发言。这绝非是我“学得好做得好”,抑或是我的作文“夸夸其谈篇幅长”而被选中。尽管如此,登上几百人的讲台,腼腆不失激昂,用沙哑的嗓音宣读了一番,也感觉很有面子,满足了一时的虚荣。
  参加工作尤其是加入了信仰组织后,又多次学习过“老三篇”,但往往是被动的、安排的,甚至是“任务型”的随波逐流跟着学。多数时候在学习后要求写“读后感”或“心得体会”,虽然很肤浅,但每次的学习还是有收获的。比如说,对“老三篇”中的主人公故事和精神有了较清晰的了解: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而殉职,死得重于泰山;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白求恩献身抗战,具有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挖山不止的古愚公代代相传克坚攻难,充满必胜信心。因此,这些人物成为心目中的偶像和学习榜样。但是,作为一种任务型的学读,往往是“就读而读”,应付了之,缺乏品味,更缺乏对照而提高思想修养。
  年近古稀,闲赋无欲,虔诚的嚼读“老三篇”,历久弥新,倍感文章内涵博大精深,理应与伟大的中华传统文化媲美。“老三篇”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人类道德伦理的追求。如能细读体会,理解其中的道理,从中吸取营养,既能把握个修身处世的行为准则,也必然会对精神境界和人生品格品位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
  《为人民服务》作为追悼演讲稿,丝毫没有悲切缠绵的低沉,而是呈现出鼓舞人心、振作精神的主旋律,在不到八百字的文章中,从大到小,从古到今,深入浅出,且通俗易懂,不管哪个阶层的人读后都能受益。文章里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这里引用古人名言阐释了人的生死观、价值观,既回答了死亡的意义问题,也回答了生存的意义问题,更回答了怎样生活的问题,所倡导的是教育人们在正确的价值观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整篇文章围绕这个主题,多角度讲述了在做人做事方面的朴素真理。譬如文章所指出:“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等等,如此朴实的语句,直白明了,阐发了人们应有的胸襟与情怀。
  对于这篇文章,通读一遍用不了几分钟,如果能够领会吃透需要细细品味,真的能够做到需要一生的努力。坦白的讲,自己的前大半生并没有做好,但也没有放弃继续学习,继续完善,尽心争取在后半生里少些遗憾。
  《纪念白求恩》同样属于追思纪念文章,仅仅一千字,同样也包含着极其重要的思想和做人处事精髓。文章不仅高度褒扬了白求恩的事迹: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极端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并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和职业追求。在此基础上,又用对比的笔法,指出了现实中的相反问题: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对工作见异思迁、鄙薄技术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文章的落脚点是倡导大家学习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并从人性本能和实际情况提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里的“五个一”,不仅是先进人物应该具备的品格,也是普通人们进行自我修养和自励的范本。
  回忆自己过去的方方面面,尽管没有全部做到,但始终朝这个方向严谨,至少按照“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的要求来约束,做不了“一个高尚的人”,最起码要做个有用的人,做个对得起自己的人。一路走过,问心无愧,坦荡踏实。我想,这也算早年学习的最大收获。
  《愚公移山》是在一次重要会议上的闭幕演讲,文章中意味深长地讲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并赋予了这个寓言故事以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提出了人们应该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去生活、去奋斗的问题,其中最能给人以激励的则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一格言,简明扼要地阐释了人的精神意志和力量的源泉。这的确是一种高度,是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文章将愚公精神的精髓上升到信仰、信念、信心和奋斗,这在人类进化和人生观方面给予启迪,即面对困难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和大无畏精神。文章还将“感动上帝”提升到新高度,归结为“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真乃神来之笔,丰富万千。任何一个人的“上帝”不是“智叟”是民众、是身边的人,这些教诲,接地气,学得来,不应忘记!
  就我个人而言,大半生的依托就是靠《愚公移山》精神,真学实做,不管对待任何一种事情,坚定信念,坚韧不拔,拼搏奋进,争取被“上帝”感动,或支持或同情,付出了不计较,路虽艰辛有获得,足矣!
  三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简洁朴实的三篇文章,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分别以古今外的三个主人公,阐述了三种精神:张思德的“为人民服务”精神,白求恩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愚公的“坚定信心敢于奋斗”精神,通过榜样的作用和精神力量,使人悟出为人处世的道理:信仰当学张思德,做人当学白求恩,做事当学古愚公!由此可见,用“老三篇”来涵养人们的精神,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任何时候都是非常必要的!我想,人在生命的进取中,能有一种精神做支撑,就会有信心、有价值;再退一步说,任何人任何时候在善恶的取舍中,都不是旁观者,如能吃透“老三篇”精神,就会有明辩是非的标准。所以说,即便是一个最为普通的凡人百姓,“老三篇”所提倡的精神绝对不能丢,而且还要弘扬光大。
  概言之,自己再次重读“老三篇”,谈不上任何功利性,也算不得政治境界高,但是从“要我读”到“我爱学”的转变,从“信奉的读”到“由衷的学”的省悟,确实受益匪浅,感慨颇多,但愿有更多志士与我产生共鸣。
分享:
责任编辑:然野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