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杂文频道>饭余茶谈>上海老城厢掌故——文化教育

上海老城厢掌故——文化教育
  作者:石拓 发表:2022/11/15 22:03:41 等级:4 状态: 阅读:311
  编辑按:上海的气质和深厚的文化教育渊源不可分割!
  上海的文化教育始于何时,据现有的史料记载,基本可以确定始于元朝(公元1206——1368),这是因为元朝的至元四年(1267年)上海建镇(行政单位),有富豪文人在现今的老城厢内创办镇一级的学校,即镇学,于是就开始了上海的文化教育。至于元朝的至元年以前,因既无史料记载,也无实物或传说,故不可考。所以通常把1267年创办的上海镇学,定为上海文化教育的开始。
  
  公元1292年(元朝至元二十九年)上海建县。不久,上海镇学升格为县学,并在县学的基础上建造文庙(孔庙)。现今上海文庙的学宫区,就是上海过去的县学。
  
  明清期间尤其是清朝,由于上海的经济继明后不断发展,从而带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明清二朝,上海不仅经济发达,而且书院众多,读书藏书成风,人才辈出。可是在明末清初,上海人遭到了满清的大屠杀,如嘉定三屠,上海的文化教育和读书人受到严重摧残,直到康乾年间才逐渐恢复。由此可见上海人对文化与学问追求的执着。
  
  恢复后的上海文化,由于经济的发达,造就了原有文化教育的提升,这种提升不仅迅速,而且开放,内涵和质量同时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到了清朝后期,汇集了国内许多优秀人才,把包括新安文化在内的本土文化,与西洋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一种开放的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是近现代中国影响极大的一种文化。
  
  书院和藏书楼的多寡是古代文化教育高低的标志。书院是古代正式的教育机构,相当于现代的学校。藏书楼相当于现代的图书馆。
  
  康乾以后,上海在发达的经济推动下,读书成风,因此在城内建立了许多书院和藏书楼,以满足读书人的需求。由于历史的沉浮,极大多数的书院和藏书楼因为种种原因已湮没,但是仍有幸存的,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上海城内有二所幸存的著名书院,一所是建于清乾隆年的申江书院(申江是黄浦江的别称)。另一所是建于清同治年的龙门书院。十分难得的是,这二所书院,虽然早已更改了名称,但其性质和功能仍在。
  
  1748年(清乾隆十三年),上海县衙在城隍庙庙附近创立会课性质的“申江书院”。所谓的会课是指,古代读书人交流学问功课与心得体会及结社等活动,相当于现代的沙龙之类。1770年(清乾隆三十五年)申江书院改建为“敬业书院”。敬业书院是上海近代以前一所最早的著名学府,属于官学(相当于如今的公立学校)。
  
  1862年(清同治元年),敬业书院迁到老城厢文庙附近的新址,即今天的敬业中学。几年后,敬业书院同时作为科举上海县考的考棚(场)。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废除科举后,敬业书院改制为新式学校,改名上海县立敬业高等小学。后来升格为中学,敬业中学。敬业中学是一所完全中学(具备初、高中),是上海著名的重点中学。
  
  1865年(清同治四年),上海县衙租借学堂创办官学性质的龙门书院。二年后(清同治六年),上海县衙买下了老城厢一个清嘉庆年建造的,名叫吾园(见下文)的私家园林,兴建属于龙门书院自家专门的校园,即现今老城厢内尚文路的龙门村。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废除科举后,龙门书院改制为龙门师范学堂及附属小学堂。
  
  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龙门师范学堂改名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上海县在1927年成立特别市之前,属于江苏省)。1927年,江苏第二师范与老城厢外的江苏省立商业学校合并,成立江苏省立上海中学。不久,上海中学迁址如今徐汇区的新校区。上海中学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直都是全国著名的重点中学。
  
  上世纪30年代,上海中学迁出龙门书院后,在龙门书院原址,建造石库门民居建筑群“龙门村”。龙门村现在归类于优秀历史建筑,属于保护对象。
  
  上海老城厢在明清二朝,除了经济发达外,百姓对于读书也是非常地热爱,因此有着数量可观的读书人(相当于如今的知识分子),其中不乏富有人家的。有些富有人家的读书人,自建相当于现代图书馆性质的藏书楼,供学习及传播文化之用。上文讲到的上海中学前身所在地吾园,就是一座住宅连同藏书楼的私家园林。
  
  如果说吾园因改建为书院(学校),其藏书楼成为书院的图书馆,而失去了私家藏书楼的性质。那么,老城厢内清朝乾隆年官僚富豪建造的“书隐楼”,则是一座现存的大型的私家藏书楼。书隐楼是一座居家宅院与藏书楼融为一体的私家园林,它与浙江南浔嘉业堂和宁波天一阁齐名的三大藏书楼之一,是上海老城厢最为完整的清朝建筑。
  
  老城厢的书院和藏书楼的历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海在明清两朝的文化教育。近代(1840年)以后,由于产生了外国租界,随之而来的西洋文化,由此影响到了老城厢的本土文化。从此以后,城内包括新安文化在内的本土文化,与城外的西洋文化不断地碰撞、融合、出新,逐渐形成了一种新颖文化,这就是著名的海派文化。海派文化对我国近现代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上海老城厢除了书院和藏书楼,文化娱乐也是多样丰富的。尤其是古老的书场、茶馆店和舶来的电影院和剧场。
  
  在我国的江南地区,书场通常是指苏州评弹演出的专门场所,茶馆店也是评弹艺人演出的场所,即茶馆书场。书场与茶馆店的区别在于,观众在书场买票听说书,奉送一杯茶;在茶馆店买茶喝(无限量),免费听说书,总之评弹演出是在一种宽松环境下的文化娱乐。
  
  苏州评弹是我国现存的最为古老的戏曲形式,她形成于古代的宋元时期,是一种用苏州方言,将说、唱、演融为一体的表演艺术,而且与明清小说密不可分。有取材于评弹的明清小说,也有将明清小说改变为评弹。评弹艺术深受江南人家的喜爱,因此江南古镇基本都建有书场或茶馆书场。
  
  上海老城厢在明清直到近现代,由于场地等因素,几乎没有像样的专门书场,但有为数不少的茶馆店,因此有茶楼书场。后来,茶楼书场因为种种原因陆续关闭改行,如今剩下的茶楼只有始建于明嘉靖年的城隍庙湖心亭茶楼。
  
  自从二十世纪初电影传入我国后,民国初年,外国人在位于老西门附近开办影戏院。后来这个影戏院被国人买断,改造为能够演出地方戏曲的戏院,虽然曾经几度易主易名,但仍保持着影戏院性质。上世纪50年代初,这个影戏院定名中华剧场,作为出演沪剧为主要剧种的剧场,与此同时,也放映电影。除了中华剧场,还有老城隍庙(广义)的文化电影院。一个面积不大的老城厢拥有二座影剧院。由此可见老城厢文化娱乐的一般。
  
  另外,老城厢的民间文化艺术也很发达。例如老城隍庙的“西洋镜”(北方称拉洋片),是深受一种不论男女老小喜爱的文化娱乐。此外,还有用黑纸剪人影(剪影)、篆刻等民间艺术。有街边卖拳头(武术表演)兼卖狗皮膏药的,拉琴卖唱的、现画现卖的民间艺人。老城厢的文化阳春白雪,种类丰富,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
  
  上海闲话中“白相老城隍庙”的意思,包含了去老城厢享受传统文化所带来快乐。进入新世纪后,上海老城厢将要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希望的是老城厢的文化能延续发展。

  
分享:
责任编辑:香奈儿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