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散文频道>散记人生>李家楼记事

李家楼记事
  作者:王琪 发表:2008/12/17 21:46:04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1675
  编辑按:见证李家楼过去与现在,文字娓娓到来。
  
  李家楼不是楼,是城西土门一带的一个城中村;李家楼也并能称作真正的城中村,因为在它四周,早已被工厂、楼群包围,没有丁点乡村宁静、空旷的气息。在这个城乡结合的地方,村民不用耕地,外来人员杂居,走在街巷,但闻口音不同的人来来往往。他们当中,有做小生意的,有从农村进城打工的,有求学借读的等等。虽然他们来自各地,可他们几乎有着同样的目标:寻求梦想。这个梦想,可能是解决温饱混口饭吃,可能是找寻门路发财致富,也可能是不堪忍受贫困而离开家乡,向往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
  外来人员的增多,解决村里的住房紧张自然成了头等大事。随便走进哪个巷子哪户人家,能盖房子的地方几乎都盖上了。新地基占用了不说,老地基也使劲往上增加楼层,不顾室内采光,不顾安全与否,反正能多出几间房子,一个月就能增加好几百元的收入。在狭窄的楼道,一伸手就能触到墙壁,拐来拐去,迂回曲折,如走迷宫一般。盖得更密集点的,不知道日出日落,通常大白天也要开灯;遇上阴雨下雪天气,真有点阴森森的感觉。毕竟出门在外,房客一般不大在乎这些,他们最关心的是价格的便宜,住起来安全,和房东、邻居能和睦相处。一间十几个平米的房子,要摆放床、饭桌、桌椅、衣柜、电视、箱子等,还有锅碗那些盆盆罐罐的生活必备物,一下子让屋内显得有些紧张,所以,厨房大多都搬到楼道,或楼梯拐角处。客人来了,只好就坐床沿,或椅子上,因为没有客厅,从简就陋,也没人计较。厕所也是个大问题,如果一个楼层能有一间,就算是条件好的。整个院子没有,通常一两条巷百十号人才能共巷一个公厕。一个村子,哪能离得了吃喝拉撒,这些问题摆在首位,恐怕可能才会招徕房客长期住下去。
  李家楼做小生意的居多,城西土门在这个城市来说,经济相对落后,左邻右舍的基本都是城市底层的平民百姓。家里没买房子前,我们也一直租房居住,认识了不少外地人。八九年前,我们隔壁院子,就是当地有名的外来人口集聚地,人称“河南大院”。那是由一个倒闭的村办厂子临时改建的,地方不大,却住满了从河南农村来的约二三十户人家。他们有扫马路的,有做小买卖的,有打零工的,一个院子,几乎都是他们河南老乡。今天东户的小两口吵架了,明天西户的做买卖的又折本了,刚搬来的寡妇遭人欺了,塌三轮的大伯又顺路拣了只带伤的小狗,院子经常有哭喊声,也经常有欢笑声。可能早上刚有人搬走,中午就有人搬进来,相处融洽的,时间一长,还多少有些舍不得让搬走。房东通常是这里的一“家”之长,谁家水电费该交了,谁家房门没锁,谁家门口垃圾没收拾这些杂七杂八的事,他们一般都会给房客叮咛来叮咛去。有了矛盾纠纷,他们出面协调解决。派出所和村上又有什么新政策,他们及时传达。城里人生活的好习惯,在不知不觉中,这些房客们就开始适应了。久居城市,他们逐渐意识到,来城里一方面不光是为养家糊口,过上更好的日子,一方面还可能是农村没有的东西在城市得到了。
  李家楼虽然是个城中村,可人气兴旺,南北贯通的巷子,俨然成了一处繁华的街道。母亲说,这里人越来越多,真比咱老家的镇子上还热闹。是的,随便在李家楼走一圈,小超市、小饭馆、理发店、土产店、瓜果摊一家儿挨着一家儿。下午六七点钟,正值人员流动高峰期,小三轮、自行车、机动车和行人互不相让,不注意就发生堵塞,真把街道和村子塞个水泄不通。夏天的晚上,这里的夜市很是馋人,光着膀子的大老爷们一边吃着香味窜鼻的靠肉,一边大口大口喝着啤酒,要么猜拳行令,要么开心交谈,好不爽快和惬意。二巷巷口那边刚从郊县拉来的一车挤满了顾客,上去一打听,才二角钱一斤,于是,二话不说,你一个他两个,真像拣了个大便宜一样,乐滋滋地抱走了。
  我们家买的楼房就与李家楼比临,之所以选择相距如此邻近的房子,就是时间长了,家里人喜欢这里的气氛和出行、购物环境。搬进楼房快十年了,但我们对李家楼的感情却与日俱增。后来,听说政府要对城中村实施改造,李家楼也不例外,我一下子感到失落。但改成后,据说,既有整齐的高楼,又有美丽的花园,还有的一应俱全的超市、银行、幼儿园和健身广场等等,规划十分整齐。如果再过一两年,李家楼能以新的姿态出现在城西,我想它将会更漂亮,成为更具现代化城市中的新农村。
分享:
责任编辑:酒缸里的虫子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风飘何处 发布于 2008/12/17 21:57:58  
是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新农村日渐发展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