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散文频道>散记人生>牵念或向往

牵念或向往
  作者:崔东汇 发表:2009/4/19 22:22:33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1723
  编辑按:时代变迁,岁月徒增,可牵挂依旧,向往依旧。
  
  有些看似毫无来由的事情,往往潜伏着某种机缘,比如我与天津。
  最早知道天津是村子土墙的标语上,标语是那个年代最常见和最廉价的点缀,即使偏僻小村也不例外。那标语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话:一定要根治海河。黯黄色的土墙,白灰色的边框,红色大字。当时年少的我知道长江和黄河,不知道海河,就问大人,大人们说,海河在天津。天津在哪儿呢?我一脸茫然,感觉遥不可及。很快我就与天津有了关联,秋天大雁列队向南飞的时候,哥哥和村里的壮劳力拉着排子车浩浩荡荡像大雁一样徒步向东北走去。他们的任务是去天津挖海河,尽管我不明白为什么海河需要挖,为什么天津的海河需要遥远的我们村农民去挖,可我知道这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他老人家把口号都写在了我们家门,我们还能无动于衷吗?
  天津是什么样子呢?我时常躺在寒意逼人的炕上以自己极其单薄的头脑去想象,因为在我们村好像还没有去过天津的人可以咨询。也怪我的想象力差,那时封闭,没有电视,电影也都是《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这些没有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景象的片子。于是就期盼哥哥回来后讲述他的见闻。春暖花开时候,哥哥他们又浩浩荡荡回来了。可哥哥的回答令我失望,他们根本就没有走到天津,而是在衡水一个与海河相连的河道进行开挖。既然没有到天津怎么算挖海河呢?我不解。哥哥说,你不懂,海河大着哩,在衡水也是海河水系。
  “水系”这个词哥哥也是听别人说的,他解释不清楚。老师知道,可老师解释了半天我依然迷茫,老师咽口唾沫后指着教室墙角的蜘蛛网说,海河是里边的丝,咱们这里的河流是外边的丝,河流都连着呢。
  我恍然大悟,感觉天津与自己一下子又拉近了。因为我们村东有民有渠,村西北有滏阳河。滏阳河远,有四五里,我们去的少;民有渠近,不到一里,我经常和小伙伴到民有渠割草和游水。
  滏阳河常年水流不断,可以行船,直达天津。我哥哥说他小时候在滏阳河边还经常看见船来船往,去时装载的是我们这里煤炭陶瓷山货,回来时是天津的工业品。民有渠是人工渠,在我们村东,南接漳河,旱季送水沿渠灌溉,雨季放水排涝。本来是南北走向,可民有渠在我们村东拐了个弯向东北奔去,大人们说民有渠尽头连接海河,连接天津,具体真伪,我们这些小孩子是无法考证的,现在想来觉得可能性不大,一条逶迤细河,宽不过十米,还时常断水;不过硬是牵强,也未必就不能连接海河,条条溪流归大海嘛。
  夏天,青草填满篓筐后,伙伴们都在民有渠拐弯处的倒虹吸玩水,我从河里赤条条爬上岸,时常顺着民有渠抻着脖子踮着脚向东北望几眼,有时爬上柳树,可视野之内都是稀稀拉拉的庄稼,自然看不见我想象中的天津。
  不久,我的一个小伙伴就与天津有了直接联系。他的老家原来是距离我们村近二十里路的永年广府城。他爷爷常年在天津经商,是城内有名的富庶八大家之一。广府城有高大城墙,城墙外是宽阔数里的水面,凭着城墙和水面,一个绰号”铁磨头”的土匪头子率领的伪军拒不投降,八路军围困广府城达一年之久,城内弹尽粮绝,“铁磨头”突围时被击毙,城内老百姓更是饥饿不堪,饿死许多,没有饿死的在打开城门后纷纷涌出城外寻找活路,小伙伴的奶奶带着他父亲和姑姑逃难到我们村,后来就地落户。小伙伴的父亲有文化,是一个很有大家族气质的人。我不清楚小伙伴的父亲为啥在解放后那么多年才与他的爷爷联系上,小伙伴的父亲去了一趟天津,回来时他爷爷给他买了一个枣红色皮帽子。小伙伴在帽子前面缀了一颗红五星,很威风,我经常讨好他,帮他拾柴背挎篓,他就让我们戴半晌皮帽子作为回报。戴上小伙伴的皮帽子,寒风挡在耳外,感觉很温暖,就想自己将来到天津第一件事情就是买一顶皮帽子。小伙伴的父亲从天津回来后就再也没去过,据说他爷爷又在天津成了家。关于天津,小伙伴的父亲只告诉我们有高楼,有汽车,其他闭口不谈,估计是伤心的缘故,自天津回来他很长时间闷闷不乐。所以,小伙伴的皮帽子就成了天津在我们心目中的象征,小伙伴对皮帽子相当珍视,直到帽子上的毛几乎掉光,他还是一到冬天就早早扣在头上,成为他炫耀的资本。因为那时我们几乎都没有买不起皮帽子,冬天里大多在头上裹一块白毛巾,像村里那些老汉一样。
  天津生产的”飞鸽””红旗”自行车,一直是我少年梦想,那时一般是在外工作的人才有,当时男女结婚如果能有一辆“飞鸽”自行车,那比现在有一辆轿车都让人羡慕。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参加工作时候,第一个愿望就是买一辆”飞鸽”自行车,可那时自行车还要凭票购买,后来哥哥在邯郸给我搞到了一个“红旗”自行车票,也让我兴奋不已。我原以为“飞鸽”“红旗”是天津最早的名牌,而我一个同事老李有一辆天津产的“红双喜”自行车,是他母亲1966年买的,42年过去了,他的“红双喜”自行车还是七成新,只换过两个轮胎,他每天上下班骑着“红双喜”,风雨无阻。有个搞收藏的给他两千元他不卖。他说,这车子质量真好。
  我最早见到的天津人是在我姥爷<
分享:
责任编辑:晚亭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晚亭 发布于 2009/4/23 20:41:49  
再次来读这篇文字。不知为什么,读着这样的文字,情绪很容易就安静下来了,随着讲述,轻易便回到了文中描述的那个年代。用最初对天津模样的想象,将人生风雨的几十年与历史融会贯通,想来这样的思路与总结如果没有豁达也是无法完成的,非常喜欢这样的行文模式与构思技巧,欣赏学习了。问好!
评论人风飘何处 发布于 2009/4/23 20:33:53  
很多时间,从一个城市的变迁里能够看到自己的曾经、现在和未来的影子。
城市日记。日记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