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诗歌频道>现代诗境>口语入诗之我见

口语入诗之我见
  作者:淡墨听香 发表:2009/5/14 21:23:05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1805
  编辑按:颇为详细地阐述了“口语诗”观点。只是“赵”事件那段颇不新颖,被众多人说滥了。而且有以点涵面的嫌疑(那毕竟不是赵的全部)。其余均好。最后伊莎诗的引用,不管那是属于什么诗——知道那是首好诗就行了。问好。
  
  前段时间收到网友碧宵丝雨的一条评论,内容如是:“诗常常就藏在平凡的小事中,关键看我们是否有眼力,昨天我读了杜甫的一本绝句,发现都是因事而作,非常有味、美。我总觉得情、感都由于事才产生,不会无缘无故产生的。所有诗里多少都有些叙事的东西。前几天翻看《诗刊》有一诗人叫大解的讲:口语入诗是中国现代诗的第二次革命。口语更贴近心灵,更贴近普通人,诗终应属于民间,而不能被少数人垄断,它应成普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浅见!”
  
  我看后颇有感触,想写点儿东西。只因学习繁忙和个人对诗歌的浅薄,迟迟未能动笔。今日写些对“口语入诗”的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好和大家交流学习。
  
  我在诸子做诗歌编辑这几个月来,审核碧宵丝雨的诗歌比较多。当然,这和他本人的勤奋是分不开的。来稿中多数诗歌都是以情爱为主题展开的,而且多是表达一种失落、迷茫、无助、孤寂等情怀,总给人一种在自己的感情小世界里纠缠不清的感觉和矫情的嫌疑。而丝雨的诗却在审稿中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他多用口语写诗,其诗不造作,不晦涩,不玄乎,在语言上没有阅读的障碍。其取材多是现实生活中细微的事情,却于平易中见新奇,让人反思生活,令人叫绝。如他的诗歌:
  
  《姨娘的那只鞋子》
  
  我的姨娘特别多
  一抬头就能碰到好几个
  那时还是生产队
  农闲她们便坐在一块儿
  纳鞋底扯些家长里短
  
  那天我正从她们身旁经过
  一位姨娘叫住我
  板着面孔对我说
  这里也不是你的家
  以后不许来
  赶快滚回你的老家去
  她还讲我如何如何不听话
  是个混帐龙
  我脸涨得通红
  又找不到话应答
  见她身旁有只鞋未穿上脚
  立刻捡起就跑
  嘴里还大声嚷了句
  叫你再说我
  那姨娘赶忙起身跟着追
  就在她快要追上时
  我将鞋朝四月的麦地一扔
  如一块小石头
  落入滚滚碧波之中
  那姨娘调头就往麦地跑
  一个下午都
  没把那只鞋找着
  
  到了晚上
  外祖父一家都在吃饭
  我却仍在哭
  二舅似乎看出啥秘密
  就笑着问我
  人家也没有要你赔
  你究竟哭什么
  
  当然,我觉得丝雨的诗歌也有其不足之处。如一些诗歌语句不够凝练,有些诗歌铺陈过多,内容和形式都显得累赘。有时觉得是在努力接开一个又一个面纱,最后才发现真实,而当发现真实之后,又怀疑在努力揭示现实所付出的种种是不是值得。我这样说并没有否定其诗歌的意思,更不影响我努力推荐丝雨优秀的诗歌,谁都不可能完美,别人都不愿意说你的诗歌时,那才是真正的绝望。
  
  如果说口语使诗歌得以回归大众回归平民,使诗歌更显平易亲切。那么,在其回归的同时,该如何对它进行规范,如何防止“泛滥”和造作。我觉得这都是我们该注意的问题。
  
  说起口语入诗,想必关心诗歌的朋友都会想到“赵丽华事件”。网友对她的诗歌恶搞,我想也绝不只是一个偶然。且不说网友这样做是因为一些网民缺少相应的自制力、道德力、责任力和专业力;亦或是草根民众争取与上层人物平起平坐的话语权力。我们先看赵的口语诗如《一个人来到田纳西》: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傻瓜灯——我坚决不能容忍》:我坚决不能容忍/那些/在公共场所/的卫生间/大便后/不冲刷/便池/的人。
  
  从网络的诗歌编辑劝我不要写诗,到我自己成为一位三流的诗歌编辑;从开始的一篇篇退稿,到后来的精华。我对诗歌反而是越来越迷惑了,看了上面提到的赵的两首诗,更使我对诗歌感到困惑——这也叫诗。这种把白话句子断裂分行成诗的形式,确实使诗歌大众化了,回归了,但又何尝不是在糟蹋诗歌。正如有人说的,“以诗歌的名义强奸诗歌,以文学的名义轮奸诗歌”。难怪网友仿其诗如《哦》:哦/我/看了/笑翻了/看完了/才发现/我也可以是诗人的/因为——/我会用回车键;《我终于会作诗了》:我/终于/会/作诗了。
  
  对于口语入诗,我个人的态度是坚持的,又是挑剔的。我写过一篇口语的类似诗歌的东西:
  
  《黄鹤楼》
  
  黄鹤楼的个头
  并不比周围的建筑高
  ——现实不可辩解
  和同学每次经过它时
  都朝圣般抬头看看
  
  听说门票很贵
  纪念品很贵
  而且没什么好玩的
  所以我们从不进去
  只是每次在外面
  看看它,看看
  笑着走进去的人们
  再笑着走出来
  说,今天天气真好
  
  我想表达的是黄鹤楼本身在周围群起的大厦的陪衬下的尴尬,和学生因经济实力有限而不能靠近它的尴尬(和有能力,但不愿意接近它的学生),以及有钱人把参观黄鹤<
分享:
责任编辑:角度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倩理 发布于 2009/5/14 22:17:17  
诗常常就藏在平凡的小事中,关键看我们是否有眼力,====说得对。诗重在发现,口语诗亦然,若仅为生活碎事而叙,不能发现和顿悟别人未知末感的东西,这诗就没有什么价值,也没有存在的必要!
作者回复:问好朋友,坚持的确不易。
评论人淡墨听香 发布于 2009/5/14 22:27:22  
赵丽华老师确实有很多优秀的诗歌,这点无可否认。刚才发现赵去了我博客看这篇文章,怕怕啊http://blog.sina.com.cn/qizongzui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