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杂文频道>饭余茶谈>消亡的中国传统文化

消亡的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Edinston 发表:2009/12/8 8:19:22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2208
  编辑按: "想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却已成为一件难事!"肺腑之言。此文引经据典,洋洋撒撒,将近些年来的文化现象描述得淋漓尽致,“怅然文化底蕴的流失”,让人感动。
  
  巍巍中华,绵延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世间无不敬佩,无数人都在感慨中华风采,飒爽的英姿,可又有多少人意识到中华文化传统的消亡。
  记得两年前韩国申报“江陵端午节”成功后,中国网友们爆发出了强烈的不满,端午本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标签,却被韩国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里抢注了“商标”,让人倍感生气,随之而来的便是一阵无理谩骂,反观韩国友人却有条不紊的说出理由:一、他们的端午和我们所谓的端午根本不是一样的。二、这样做也只是为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无言以对了吧,本来也是如此,谁叫中国对此的热情不如别人,也不知现如今历史文化在中国人心中还有几分地位。本就不加重视,也就怨不得别人。
  从小我们便知道四书五经,中学我们又听说了三言两拍,可又有多少人真正看过,或许你很熟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习,习相远”,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中华的遗产就这样被遗忘,号称闲来无聊之时谈古烁今,若然冒出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不知又会笑煞多少旁人,我不禁感慨,中国传统文化就这样被抛弃,祖宗的基业就这样被我们搞垮。
  中国文化根深蒂固,文字艺术也是源远流长,书法是最国人最引以为豪的创造,一会寒月如钩,一会气吞山河,一会又婉转缠绵,古有“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只一幅薄字便可值千金,可如今又有多少人再拾狼毫,挥洒自如。人们只是一味的求简单,电脑的问世更直接使人们磨灭了对书法仅存的那零星的喜爱,若有强人舞动笔墨奋笔疾书,不知又会遭到多少冷嘲热讽,行楷草隶四大艺术如今恐怕也只有方方正正的楷书能被世人所识了吧!前日自己写了一幅《出塞》,自己虽然算不上铁画银钩,但书法亦小有气势,只可惜众人一看竟多数不识,只知笔落有力,收笔势足,看起来倒是挺不错,却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还好有大师在旁,点评一番以后方才让众人心服,可悲可笑!悲的是众人竟不识书法,根本不知此篇写得如何,笑的是众人在大师点评以后便阿谀奉承,而后极尽赞美之词,让人不知究竟是字好还是大师点评得好。
  国画亦然,现如今大多数人不愿画画,亦不愿品画,即使无聊至极也只是随意描摹写生,与传统国画全然不同,我不是评击他人崇洋媚外,只要是优秀的文化学习来也无妨,只是无聊的时候是不是可以看看国粹之精华,当今社会很多人以自己知道国外知名人物而自以为脸上增光,别人也因此感觉此人通晓古今中外,不由生出一种敬佩之意,不过我想问一下,有多少人知道中国历史名家,自己家门的人物都不知,可却对他家人物知无不晓,可悲可笑。古语有云:“修身治国平天下。”在此不妨引申为“欲明其外,先修其内”,先干好自己本家的事,再去管别人的事,自己的事都做不好然后又去插手他人之事,这未免有点不伦不类。又何以达到真正的明了呢?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很多人会以此来搪塞本人之口,不错,社会在进步,艺术的品味也应该随之上涨,中国历史文化俨然已脱离历史发展的轨道,但是有一点必须得弄清楚,艺术和生活本是同时增长的,为何现在生活单飞了而艺术还停留原处,甚至有一定的下降?原因很简单,在打开了世界的大门之后,人们逐渐遗忘了本来的艺术,而去一昧的追求他人的东西,我在此大胆推测,很多人也并非真正喜欢外国艺术,只是感觉知道一点会很长自己的面子而已,于是无聊之时记一记,摹一摹。反之,若以此种热情放之于中国传统文化,不知又是作何想法。
  传统,传统,二字意义深远,汉语词典里解释为“世代相传的精神,制度,风俗,艺术等”,只是如今却只虚有其表,其意根本不为人知。我不禁怅然文化底蕴的流失。
  好了罢了,精粹一直是精粹,我相信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消亡的,但是要想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却已成为一件难事,可能要待到下一个国家又申请某个中国传统文化为历史遗产的时候才能让国人再度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吧,不过那可能还是看在国家的“面子”上,不想让国家受辱而已,真不知什么时候中华儿女才能真正意识到传统文化真正的精粹!
  愚之拙见,还望各位深思!
  
分享:
责任编辑:老撷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