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散文频道>散记人生>死如秋叶之静美

死如秋叶之静美
  作者:一缕清风 发表:2009/12/21 16:47:18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1949
  编辑按:[编辑凝子]旁证博引,论说极为丰盈。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在《飞鸟集》第82首里说道:“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e leaves.”郑振铎译为:“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然世人想做到“生如夏花之绚烂”已属难事,做到“死如秋叶之静美”更是不易。
  在中国,从古至今,活着的人就开始为将要死去的人,或者为将来自己的死操心了。
  秦始皇,稳坐江山后,就派很多(具体数字无从考证,各处说法不一)童男童女,去寻得长生之道;创造了我国太平盛世的贤君李世民,最后为了抵御死亡,愣是吞下所谓的“金丹”,吃坏了肠胃不说,诸多毒素也是很要命的;康熙高喊:“再活五百年”,愣是要与乌龟齐寿,但是老天也是公平的,还是把他招了去。
  这些人不得了,他们死了是大事,更是很多人的大事。他们生前受万人之拥戴,万万人之宠爱,死后更不堪寂寞,所以就要N多人也跟着死,跟着陪葬。而且不是什么人都能陪葬的,还要经过挑选,那可是荣誉啊。
  落魄点的皇帝,如崇祯者,在昭仁殿砍死了女儿昭仁公主,又砍死了妃嫔数人之后,才无留恋的把自己吊死在树上。
  而平凡如我等者,更是无法脱俗。亲友翘了辫子,我们就要呼天抢地,就要歇斯底里,就要哭得死去活来方为罢休,方为孝顺。人手不够的,还要花钱请人来哭。否则,众人的唾沫也要把你淹死。
  中国早期的影星阮玲玉就有遗言:“人言可畏。”像狂傲通透如李敖者,还是少数。人家在父亲去世时,千人吊唁送葬,他愣是一滴泪不流。你们爱么么,我就是不哭,就是“反对丧礼,不烧纸、诵经、不拿哭丧棒、不给吊丧的人磕头、不当众流一滴眼泪。”
  “虽千万人吾往矣”,绝不是说说那么简单,不单要承受压力,更要付出代价。不是像李敖者,“老而不死是为贼”;就是像阮玲玉者,香消玉损,虽为抗争,也不过是给庸碌的众人添加一点茶饭之后的谈资罢了。不过,她的死也算是“静美”了,毕竟结束了非议,只是代价太大了。
  也许自杀之人的死,都有些“静美”的成分吧。如果不是绝望的彻底,这些人还是不会赴死的,那亦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纪伯伦说过:“当你解答了生命的一切奥秘,你就渴望死亡,因为它不过是生命的另一个奥秘。生和死是勇敢的两种最高贵的表现。”我们的鲁迅老爷子,也说过类似的话,而且带有点挑衅,“倘有谁以为容易么,那么,你倒试试看!”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对我们说:“死是一件无须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虽是如此,但是很多人还是勇于赴死的,他们的“静美”,却是我们的“沸腾”,我们的损失。不过对于这种选择,我们还是要持着理解的态度才好,如王国维让我们心痛的遗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名人之“静美”死,亦是很多的。我们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马克思,在好友恩格斯离开房间后,坐在椅子上静静的死去了,诚如恩格斯所言:“那一刻,一个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就像睡着了。”按照我们的说法,这也算是喜丧了。
  伟大的凯撒大帝的情妇,那个强悍的女人。在最后无奈之时,选择了自杀。敌人攻进来时,看到她坐在那里,像睡着了,容貌俊美,神态恬淡。她是经过实验后,让一种毒蛇咬在自己的手腕上,产生一种昏迷的飘飘欲仙的感觉,她是用这种没有多少痛苦的方法离去的。
  记得看过一个电影,一个罪犯,不知什么原因得到了酒,他喝醉后,就再没有醒过来。监狱长看到后说,自己曾经想用这种方法安静的死去,可惜没有做到。
  我们伟大的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的作品《王子复仇记》里,那个大臣女儿的死,一直让我动容。她最后疯了,疯了的她掉进了河里,由于她本人苗条,再加上穿的是连衣裙,所以没有很快沉下去。她就那样在河里飘着,唱着歌。最后的结果肯定是淹死,不过这种死法,让人难以忘怀。
  之前说的很多都是名人。其实,“死如秋叶之静美”虽是高境界,但是也非只有高人才能做到。刚才那个醉酒而死的犯人是个例外。
  清朝有个有名的诗人叫袁枚。他老母亲在九十四岁时不行了,他在旁边大哭。袁母给自己的孩子擦着眼泪说,傻孩子,你哭什么,谁不死啊。就这样,袁母说着说着就死了。
  李敖的文章里还有一个这样的例子:“犹太人被德国人迫害,把头发剪断,假牙拔下来,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全部脱光,推进毒气室。有一位老祖母把小孙子抱在怀里,胳肢他的胳肢窝,小孙子在笑,老祖母也在笑。”
  死,只是生命的一个过程,虽然很难做到像庄子那样,在自己的老婆死时,不单不哭,反而“击缶而歌”,但是,死时能安静的离去,就不失一种美吧。
  
分享:
责任编辑:凝子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漂泊自由的阿杰 发布于 2009/12/21 21:12:17  
一直喜欢泰戈尔的这句话。
评论人晚亭 发布于 2009/12/23 10:32:24  
此篇文字例证丰富,涵盖广泛:有古有今;既有国内名人,也有国外名人;既有生活中的真实人物,也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既有名人,也有普通人,如此多的例证为的是阐述出文字的主题:死时安静地离去,就不失为一种美。在晚亭看来,安静地死不难,结束的是自己的痛苦,但惟有这样的离开才能检验出存在的价值,或者,这便是生命存在的另一种方式。虽然不被那些离去者的生命主体所知,但这样的检验结果与讨论却是对后人的一种指引和借鉴,虽然这个话题沉重,却是真实存在。此篇文字的杂文元素明显对多于散文,还有,如能增加你的论证笔墨,相信文字和观点一定都会很精彩的。问好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