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散文频道>行走笔记>走进那片幽静(外一篇)

走进那片幽静(外一篇)
  作者:金石为开 发表:2010/6/20 0:44:21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2063
  编辑按:国泰民安的泰山;佛光普照的寺庙;淡泊明志,忧国忧民,俭朴从生的将军……都是我们眼中最美的风景。
  
  “门前几曲流水,寺后千寻碧峰。鸟语溪声断续,山光云影玲珑。”这是清人赞泰山普照寺的诗。
  前前后后十几年了,我曾多次走进普照寺,但每次感受均有不同:尤其在盛夏酷暑,越能得一片幽静与清凉。
  普照寺位于北环山路北(大约在红门与大众桥中间部位)、凌汉峰前,依山而建,涧溪环绕。与泰山其他景点相比而言,它显得冷清而孤寂。幸好路边有冯玉祥小学,院内孩子朗朗的书声串林绕树,爽心悦耳。
  沿石板坡路北行,从“三笑处”步入通幽曲径,过“云门”,至普照寺,一路古柏参天高擎碧空。在一片浓绿之中,普照寺坐北朝南,飞檐斗壁,青瓦红墙,尽显古朴沧桑。背后郁郁凌汉峰,苍松挺立;怀前苍苍古柏林,御风蔽日;东墙一溪清水,潺潺弯弯自北向南,沿墙根汩汩而下,穿寺前石桥,默然西行。
  普照寺取其“佛光普照”之意,据说创建于六朝,或传创建与唐朝。整个寺院以双重山门、大雄宝殿、摩松楼为中轴,组成三进式院落;两侧配以殿庑、禅房和花园。明永乐间高丽僧满空及清康熙初诗僧元玉、光绪间瑞师先后卓赐于此,均进行重修。
  山门前高台垒砌,石狮对峙。我宁心静气拾阶而上,步入山门,迎目即见清一色七座八层八角白石宝塔,沿西北院墙一字排开,倒影荷池,相映成趣。二层山门两侧,钟鼓楼分列左右,仿佛依稀可闻当年那悠远幽长的晨钟暮鼓之声,与唧唧啾啾的鸟语欢歌,在山涧合奏齐鸣,交响呼应。东南花圃,花艳灼灼,一架古藤蜿蜒盘旋;脚下苍老的青砖青苔密布,柔软滑腻。环视这香烟缭绕的幽山古寺,禅林氛围扑面而至,古朴苍凉与凝重悠远之感,悄然袭上心头。
  轻移慢步,来到大雄宝殿。见殿前银杏双挺,昂首天外;油松对生,风骨苍遒。转至后院,有六朝遗松盘空万丈,龙舞蛇影,“筛月亭”栖云沐雨,月下洒银辉点点;亭下五音石,敲击四角及中央,发出五种清脆悦耳的声音,音律清脆如钟磬奏鸣;亭北“摩松楼”,以西是菊竹花圃,瘦竹寒梅各领风骚。
  移步换境转至后院的“菊林旧隐”,它门口的两幅对联让人回味无尽:元玉的“松曰好青,竹曰好绿;天吾一瓦,地吾一砖”为内联,舒同书“疾风知劲草,严寒识盘松”为外联。正是这“菊林旧隐”,永远珍藏着我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爱国将领、民主人士——冯玉祥先生的足迹。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冯玉祥积极主张抗日,反对蒋介石的消极抵抗政策,受到蒋介石排斥,于1932年3月至10月、1933年8月至1935年10月两次寓居普照寺“菊林旧隐”,潜心读书,寻求真理。院中冠大如棚的一品大夫松,枝繁叶茂遮风雨,咬定青山抗劲风。西院墙边的古岩耸立,翠竹茂密,风啸阵阵,千竿频摇,似在向游人诉说。
  出寺门回望,古老的普照寺端庄肃穆,群山环抱,碧翠浓荫,更显幽雅静谧。
  山风徐来,四周一片幽静、清凉。
  “我便是我”
  一个少时家贫,只读了一年三个月私塾的人,却创作了千余首诗歌;一个14当兵入伍,在血雨腥风中成长的战士,一生倒戈三次,从旧军人转变成坚定的民主人士——这就是著名的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
  冯玉祥先生忧国忧民,关注民生,从1932年至1935年隐居泰山期间,创办了14所小学,免费收取穷苦孩子入校读书;他组织官兵疏浚、新建大众泉、朝阳泉,出资修建了大众桥;为纪念1911年辛亥革命滦州起义牺牲的烈士,1933年,冯玉祥在普照寺东北和南部分别建泰山辛亥滦州起义烈士祠、辛亥革命滦州烈士纪念碑。
  最难得的是他以泰山习俗和民生疾苦为题材即兴创作的白话诗。他的创作始于1920年,据不完全统计,约有1400多首,其中在泰山期间创作了170首,他自称“丘八诗”。丘八者,大兵之谓也。当时冯玉祥邀请青年画家赵望云,合创48幅诗配画,刻制成碣,后尽毁,1984年重刻,立于寺内(如今均在普照寺东北的革命烈士祠内)。
  冯玉祥先生关注民众疾苦,他的诗作以劳苦大众为主角,有《洗衣妇》、《泥瓦匠》、《牧羊人》、《上山的挑夫》,描写的劳动场面有《锄地》、《施肥》、《秋收》、《西瓜摊》、《相树下》……《打柴》里的樵夫“足穿破鞋”,“黎明上山,日暮归来。百斤柴草,百里山道”,挣不到三毛钱;《卖大碗茶的老人》“头发胡子尽白花”,嗓音喊哑了,买卖不佳,《挑水的老人》因“天不雨,已数月。涧中水,多枯竭”,奔波数里路来回挑水,把偶尔发现的泉水看作身上流淌的血……通过描绘这一系列人物形象,反映劳动人民苦苦挣扎的生存状态;他的诗没有停留在表象的描述,而是一针见血指出人们生活艰难的病因所在,呼吁人们要团结一心抗击日寇,要学知识,学科学,才能改变贫穷落后,被动挨打,受欺辱,受奴役的悲惨地位。《饭时的农家》描述了虽然穷苦却和平安乐的一家,在日寇枪炮步步紧逼的情况下,只有坚决抵抗才能雪耻亡国的惨痛,“先要打到强暴,才能民安国泰”;《运石》中告诫靠山吃山的劳众,不要仅仅着眼于眼前的山水财富,还要时刻不忘东北三省的黑山白水、森林矿产,“我们为要求<
分享:
责任编辑:时光尽头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