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诗刊
2009年8月 第二期
 
主编: 倩理
顾问: 蚂蚱
编辑: 角度 野绿 白贝壳
  刘子轩 梦桐疏影
  水殿月影
制作: 向日葵的光

 

 

 











 

 

 

 

 

 

 

 

 

 

 

 




   --------------------------------------------------------■ 目录 守望文学网
    ■ 诗歌自由谈
      尹宏灯诗歌浅见
      作者:倩理
       
        一、视觉与感觉的冲击
        视觉是表面的,是可以由眼所见的,再在心中形成感觉的冲击。一首无视觉的诗歌是软的,它首先抛开了事物的现场,是不能呈出本质的,它只能在诗人个感里徘徊,只能在语言的国度辗转反侧,一再惫疲不堪。
      尹宏灯的诗比较好地关注了视觉的功能,应该说,这是所有向下的诗歌都能解决的。缺少视觉的诗歌,毫无疑问也缺少感觉,因为那些诗人自以为的咏叹是虚妄的,是无附着物的,浮着的。视觉可以形成诗歌外在的冲击,感觉可以形成诗歌内在的穿透力。任何诗歌都离不开视觉与感觉的交错,否则,只是堆语言!
      我喜欢尹宏灯的诗是由视觉开始,后及感觉。比如组诗《大生活》,比如《矿难》、比如《潜规则》,都是由视觉切入感觉,再延至悟觉。全组诗如下:
        * 矿难
       
        不就是昨天、前天、大前天的新闻吗
        不就是死几个、十几个、几十个人吗
        不就是花点、花多点、再花多点钱吗
       
        黑色的矿
        一直埋在黑色的地下
        一直不肯闭上黑色的眼睛
       
        * 潜规则
       
        本来只是一对虾潜在水里
        来来只是一条鱼潜在水里
        本来只是一只龟潜在水里
       
        [狼说了,要在这道上混
        都要学会游泳——]
       
        后来,猫啊,狗啊,猪啊
        都学会了潜水——
        只是水,真的越来越浅了
       
        * 农民工
       
        农是民的根
        民是工的根
        农民工是城市的根
       
        农民工把自己的半截根
        从老家的地里拔出来
        在城市的钢筋水泥地埋着
       
        * 河东,河西
       
        三十年前的河东,现在叫河西
        三十年后的河西,可能会叫河南或者河北
       
        当然也可能不是三十年
        当然也可能和河也无关
        但肯定的是,每一个人都要从这河道走过
       
        * 大生活
       
        可以把圈画小点,像阿Q画的那样
        可以把圈画大点,比阿Q画的大点,再大点
       
        但怎么画,还是一个圆
        不管你把圆画成是扁的,方的,五颜六色的,奇形怪状的
        都是从原点,回到原点——
       
        二、向下的掘进
        尹宏灯身处在中国的南方---广东。那是一群群异乡人汇集的地方;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是每天充塞辛酸汗水和屈辱泪水的地方!  
      这样环境炼出的诗歌是最为鲜活的,是最不苍白的。这样环境走出来的诗人最懂了生活的酸楚和生命的卑微,更懂了什么是无聊的吟哦,什么是虚伪的做作。因而,尹宏灯的诗能坚定在诗歌现场,以独特的视觉审生活,是真实的,是血肉充盈的。这样的诗歌最切近生活,最忠实于一个时代的真态!  
      尹宏灯的诗是向下的,不是下半身的下,是在场,是我在,正视着生存的逼迫!向下就是下倾,就是向底层倾斜。这合乎现代诗的走向,合乎诗歌的真。之前的再前的许许多多诗人把向上的路淤积了,把价值肿胀了。向下,意味着逆风低头行走,意味着深扎入昏暗的生存现场,扎入个人之根的底部,进行艰难的寻找和掘进!比如《农民工》:
        农是民的根
        民是工的根
        农民工是城市的根
       
        农民工把自己的半截根
        从老家的地里拔出来
        在城市的钢筋水泥地埋着
        这个小诗通过根这个意象,让我不自觉地想到了萝卜,想到了遍山的野菜。全诗仅仅就拔出来再埋着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却深深掘进了我的内心,掘出了无限的酸楚和疼痛!
        
        三、说说场
        诗歌不论审美还是审丑,都是从本质出发的,本质又是由场体现的。有场就存在着空间,多维的,立体的,让人出入,让人想象,让人各自感觉组合的空间!诗歌的空间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相互转置。诗人靠诗歌本身立身,衡量一个诗人我首先看他是否有自已个人的场,诗人没有自已的场如同诗歌没有内在。失场的写作犹如个人的自言自语,所有言说都是空谈都是虚妄的!
      场就是磁场,是向外和向内发射的。每个诗人都有自已的场,不同于他人。场乃身所在,近观的逗留,移动的时空,无不依附场的存在,形成放射辐射影射。在此基础上,诗歌的上下交错,内外交锋,物物,物我,就形成可供感觉的立体。比如《归》:
        他落下来,落下来
      从几十米高的楼落下来
      银子,影子
      妻子,孩子
      在几秒的自由落体中
      来不及呐喊
      
      大风、云和未鸣的魂灵
      正飞过城市的蓝天——
        这个诗依旧短而精炼,动作就是从几十米高楼上落下来,是近视的!银子、影子、妻子、孩子、短短八字却有着内外的交锋,这几秒钟的自然的潜意识,这些物物,物我迭叠起感觉的辐射,是立体的,不是诗人的自言自说,是能让我感受并参与的,至于合否诗人的原意不重要。结尾两句有宗教的色彩,正是在前面立体的辐射场辐射出来的。
       
        四、生存的隐性呈现
        我说的场是体的,不是气的。它应该是种诗化的存在,不是崇高的格调不是拨高的气节!场由叙述构筑,叙述借物事呈现,缺少任意一环,场就意味着崩溃。因此,场是呈现的,不是说的,说不出来的。说出来的只是个我的感观,是无法让人再次进入内部的。
      这就需要诗人修筑一条通道,几条通道,甚尔无数条通道,而让不同的读者寻找适合自已的通道进入到场的核心!这就对诗人有了硬性的诗歌要求,这需要诗歌绝对的韧性和包容度,这需要诗歌意象的多维粘连和内部空间的弹性,如绳结的状态。比如《年味》:
        虚掩的门被风推开的时候
      
      一家人正围在炉火旁
      火堆里,正燃烧着从远方
      打包回来的日子
      
      风顿时感到羞愧,全身
      上下开始发热。他不得不
      静下来,停下奔跑的步子
      ——
      眼下,老屋快乐得像个孩子
      他决定,就在今夜
      陪老屋一起失眠
      
      屋外的风,依旧在
      没头没脑地吹着
        这首诗起首一节颇具韧性,有张力。家人围炉这么简单的平常的视觉,却散发出无穷的温暖!老屋快乐了,不,是归人快乐了,陪老屋一起失眠,多么平实的一句,却有着无限的包容度,可以说它蕴含的很丰富。这个失眠就有了多维性。屋后的风依旧在/没头没脑地吹着。不错这是一种状态,一种内心的透视状态,它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它如绳结,有如无数指向性。
       
        五、结语
        前面,我浅溥的说了几点尹宏灯诗歌的创作特点,这都是诗歌内在的,外在的东西我就不说了,相信谁都有看得出来,他的诗紧贴着生活,紧紧跟着一个时代的脉愽。生活是诗歌的源泉,相信在这一点,尹宏灯也许会比我理解得更深刻。所有的读者也都比我看得更明白,我就不说了。
      尹宏灯是个有无限可塑力的诗人,他的诗歌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关注底层写作,已成一个潮流,这也是很好的方向。个人的写作依赖集体的无意识,但又不能屈服和附庸集体的无意识,那将是平庸的,是不会有出息的。宏灯很清楚这点,他的诗歌里,我已能明显的看出这点。对于一个年轻的诗人,如尹宏灯、如我自己,如守望里还有有更多的同龄诗人们。不可避免地,我们都有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对有些事物的认识还有些表面化,也很容易落入片面和主观的境地,这或许也有着阅历的缘故吧!在语言和技术上我们还需要继续磨炼。
      世界通过语言呈现,心灵通过语言敞开。尹宏灯的诗歌语言善于节制,文字里充满着悲悯,让我更有深刻印象的是诗歌组织上的举重若轻。尹宏灯打开了诗歌的大门,我们期待他呈现出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