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 数十年来大家都异口同声说胡子曾经曰过:“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前两年谢泳先生跳出来说这话不是胡适说的。这就很吊诡了:连“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话的历史也成了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过今天不是要讨论这件事,要讨论的是中国学者们都喜欢“胡说历史”这码子事儿。 易中天的《品三国·下》清明节新鲜出炉了,“乙醚”们排着队大抢购,其热闹程度如同上帝他老人家在免费发放赎罪券。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叫好,尤其是那些既非“乙醚”又非“酒精”的头脑清醒者,早就有人从学术的角度对易中天叫板。在那些严肃的学者眼中,易中天笔下的历史人物都成了小混混,都是蝇营狗苟的市井无赖。也许易中天与“乙醚”们喜欢这种卡通化的人物造型,但严肃学者们不喜欢。 而另一件事更让人未曾想到:最近王立群在百家讲坛上把司马相如讲成一个身负三宗罪的小人:傍富婆、骗财、包二奶。在历史上很美丽很“冲破封建礼教”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成了一小破落无赖和一个没脑子富婆的“爱情与阴谋”。这当然惹恼了浪漫的成都人,专家们跳出来指责王立群胡说八道。 其实与易中天、王立群等“百家讲坛帮”急眼的老先生们倒应该安静安静,如果“百家讲坛帮”吸收他们入帮,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恐怕在他们嘴里曹操司马相如等昔日的“英雄好汉”也未必是什么好鸟?何故?如果按照正史来讲,“百家讲坛帮”也就没多少人气了,所以一定要“野史”,要“胡说八道史”。“百家讲坛帮”的帮规就是:把握历史的主线,为了讲得更生动些,适当的加一些渲染的传说也是可以的。这个“渲染的传说”自然让众喽罗们去从侧面、从反面来看历史,以得出一些惊世骇俗的结论。杜甫老先生说“语不惊人死不休”,如果他活到今天恐怕在“百家讲坛帮”面前也不敢如此放话了吧。 在西方文化批评史上有一个思潮叫“新历史主义”,什么叫新历史主义?不好用术语来说,怕读者听不懂,简单说来就是从叙述的角度而不是从“真相”的角度去研究历史,历史存在于对历史叙述的文字中,所以不存在唯一的“真相。”中国的学者们一向在文艺学方法论方面并没任何创新,对西方的方法论也没有很好地掌握——这是我一向看法。但“百家讲坛帮”一出来,我立刻修正了自己的看法:中国的学者原来早已把“新历史主义”的精髓领略透了,并且活学活用,人家新历史主义还怯生生地把脚步限定在学术讨论的范围之内,我们中国的学者早已是“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把学术讨论变成了讨好观众的响屁连天——看来中国学者们的智慧与胆量是不可低估的啊。 在新历史主义的看法中,学术研究其实也是一种创作,不过这种创作是本质严肃的学术性创作,而中国的学者们,则把这种“创作”变成了“民间故事”。这也算是一种进步吧。所以我们要坚信在“百家讲坛帮”的带动下,中国的“新历史主义方法论”会更惊天动地,中国的经典和历史也会更快速而彻底地成为一个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
评论人漂泊自由的阿杰 发布于 2008/9/17 12:10:12
我常常在想,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事情我们了解到的不过是表象,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最清楚真实的内幕,外人是无从知晓的。某些事件的扭曲或者定性往往牵扯到利益的驱动,而当事人也随之面目全非了。
评论人刁谗 发布于 2008/9/18 15:57:10
当初有人打扮历史的时候,还要加上“戏说”的字样,大概是恐与正史不合。现在反过来了,追求的就是与正史不合,管他是不是泡沫,出了名再说。
评论人风啸马寒 发布于 2008/9/19 16:25:57
请将此篇佳作发到论坛-杂文版块,以供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