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散文频道>散记人生>荆棵花开满山窝

荆棵花开满山窝
  作者:金石为开 发表:2009/8/31 18:55:16 等级:5 状态: 阅读:2353
  编辑按:共和国的今天的发展,不应该忘记那些在贫困地区顽强坚持的老师们,包括那些在贫困地区长久坚持杏坛耕耘的民办教师。也许他们真的不适合今天的教师标准,但他们是共和国的功臣,不应该被人们忘记。

  就这么一位身高不足1.50米,脸宽嘴阔、眼小鼻塌、粗脖肥腹、驼背曲腿的七旬老妪,就在她步履蹒跚走出我的办公室后,让我惊讶地张大的嘴巴,半天没有合拢。
  说实话,我从内心深处鄙视她的为人处事,而冷冷地拒之千里之外:厌恶她的势利眼,整天围着领导摇唇鼓舌,却在平头百姓面前摆老资格,尤爱在小字辈面前摆谱;鄙视她的嘴碎,爱串办公室,抻着脖子打听些鸡零狗碎,再加工整理了随处传播这些陈芝麻烂谷子,而被众人冠予“新闻联播”的外号;反感她的月老癖,专爱给孤男寡女牵线搭桥,不管“八”字有没那一撇,先嚷嚷得路人皆知。久而久之,单位里的人不约而同对她实施“三七政策”,对她说的话,做的事,只信三分事实,那七分看作虚构。
  然而,摆在我面前的她的个人简历,令我汗颜。她37年不平凡的工作经历震撼着我的心。
  她1939年出生,1961年参加工作。1968年当她在荆棵峪小学奋斗第8个年头时,我才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从1980年到1988年她连连获县、市、省级优秀教师、省劳模、全国优秀班主任、省优秀党员、全国优秀党员并和中央领导合影留念等多项殊荣,被邀到7个县市区作题为《愿把毕生精力献给山区教育事业》的模范事迹报告的时候,1988年我才刚刚走出师范校门,开始演奏教师生涯的序曲;1993年54岁的她在J校任工会主席的时候,24岁的我也调入J校当老师。从此两股道上跑的车,交汇在一条线上。如今,她退休10年了,我在工会工作,她又成为我服务的对象之一。
  她在荆棵峪小学工作的27年,是怎么熬过来的呢?我无法想象。但深埋在大山褶皱里的荆棵峪,我曾作为游玩之地去过一次。“山连山,山靠山,低头是山,抬头是山,前后左右全是山。走进山沟,就像掉进瓮里。那一条鸡肠子似的山路,忽高忽低,曲里拐弯,脚底下全是些叽里咕噜的鹅卵蛋。走出三五里地不见人,真是‘多见石头少见人,在这里喘气也喘不匀’”,这是她作报告时描述的荆棵峪。1961年,刚满20岁的她——一位扎着羊角辫的城市姑娘,走出师范校门后一脚迈进了荆棵峪小学。面前的学校让她心凉了半截,这哪是什么学校?分明是“大跃进”时生产队里盖起的一间半牛棚,孤零零地座落在村外的山头上。牛棚内,用土坯支起的几块青石板就算是课桌。既没有办公室,也没有任何教学用品,连个烧水的炉子、铁壶也找不到……那板着指头就能数过来的八名学生,还程度不一,一二三四,一至四个年级俱全。
  寂静的夜晚降临了,山风骤起,案头的油灯忽明忽暗,山林呜呜乱吼,窗纸啪嗒啪嗒像有人敲打,狼在嚎,猫头鹰在惨叫,周围阴森凄凉,令人毛骨悚然。她躺在房东大娘家的土炕上,热泪滚滚,“扑簌簌”浸湿了枕头。她的心翻腾不止,“走,赶快离开这个鬼地方,越快越好!难道自己十年寒窗苦读,就为了这个县地图上也找不到的穷山沟吗?”然而环顾这间屋子,她又被纯朴厚道的乡亲感动了,房东大娘慷慨地让出了自己的堂屋,桌上的油灯、咸菜,墙角的柴火、……都是热情好客的乡情们送来的。
  一夜辗转,不知何时沉沉睡去。第二天清晨,她在阵阵欢快悦耳的鸟鸣中醒来。走出屋子,山坡上那个忙碌的身影不正是房东大娘吗?一大早老人家在忙什么?踩着晨露,她向大娘走去。“闺女,夜里睡踏实没有?”大娘关切地问着,手忙不停地捋了荆棵种子,装进布袋。“别小看这满山疯长的荆棵,可大有用处。叶子铺到炕上,赶虼蚤臭虫;干荆叶掺进火绳里,烧起的浓烟能赶蚊子;把种子捋回家,煮熟了当肥料上菜地,能杀虫;洗干净晒干了的种子装枕头,能清脑;荆条能编筐编篓,最不济的枝枝杈杈也能烧火做饭……再荒凉的山沟里也有宝,再贫穷的心窝里也有盼头。闺女,俺山里人祖祖辈辈不识字,拿得动锄镰镢锨,拿不动笔杆子。村里连记账员也找不出来,四个生产队合用一个会计。”(她后来才知道,这会计是方圆十几里的几百成年人口中,唯一的“大学问家”,只上过几天私塾,连信也不会写。)俺这穷山沟养不住老师,以前派来的三个都走了。好歹盼你来了,留下给俺们教出几个会写信的人来,俺多会儿也忘不了你!”听着大娘恳切絮叨的话语,看着满山的荆棵,那圆圆的仁丹般的种子,串串挂满枝头,她的心激起一股热浪,她没有勇气说出那个“走”字,默默地转身回屋吃过饭,自己掏钱买了盒粉笔,登上讲台为那8个学生四个年级上课,开始了“多级复式教学”的教师生涯。
  可是,一间半牛棚算是教室吗?晴天还好过,雨天可犯了难,外面大下,屋里小下;四面墙上往里渗水,外面雨住了,里面还在滴答。岩石一样坚强、黄土一样质朴的乡亲们,见她一心扑在学校里,纷纷捐献出黄草、木料修补房顶。泥瓦匠、木匠也自动登门,把一间半牛棚改造成了有门有窗的教室。
  办学离不开钱呢!笔墨纸张灯油书本作业本,离了哪一样学校也转不动啊。她心里明白,荆棵峪十家有八家穷得连盐也买不起,再向他们收钱,恐怕这八个学生也保不住!怎么办?“靠山吃山。这沟壑纵横的大山,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一张憨<
分享:
责任编辑:褦襶子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晚亭 发布于 2009/9/1 21:04:34  
青春奉献山区教育事业的老师,用27年的付出,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为老师执着的信念与坚持折服,感动。而“真正的英雄并不是没有卑下的情操而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掩盖罢了。”从你的文字里,我们看见了真正的英雄。问好金石为开。<br>
评论人立群 发布于 2009/11/28 16:50:19  
你很善于细致出的描写,可见你的心很细,这是我所不及的。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