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及其评论的关联
![]() 作品的出炉,一定凝结着作者一腔或满腔的心血,没有人访读评论的作品是作品的失败,哪怕是网站发布的绝品、精品、推荐作品。掀起访读评论作品的风暴,期待你的参与。——题记 作品在文学网站刊出之后,也建立起了交流的平台,对我而言很是幸事,但不我追求作品点击率,内心里期望更多的是“把自己的话说出来,一吐为快”。只要是真诚的,话不在好听不好听,切中要害就行,掐住症结就行,姑且以包容的心态看待,以感激的心态看待,绝对是一次真诚的交流,这就是欣欣向荣,这就是万紫千红,那就让评论的“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相信你在评论别人作品的同时,别人也在评论你的作品;相信你在评论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在评论你。这不是等价交易,这不是礼尚往来,这是一种彼此的尊重,这是一种彼此的信任。“玩潜水”的把戏,有些过意不去啊。 正是有了评论,你我才真实地发现自己,优长自显,错漏自出,有则改之,无则加冕,多好的事情,千万不能砸锅了,千万不能流产了。 有了这个初衷和想法,有了这个习惯性的动作,就一发不可收拾,醉心其间,其意切切,其乐融融。 把对网上作品的留言或感言整理出来,算作一篇稿子发表,也许有人认为多此一举,也许有人认为故弄玄虚,或更多的评头论足。但我要说的是,这种形式在文学网站上是先例,至少目前是这样子。为什么坚持这样做呢?原因在于拜读欣赏了文化大家周作人的小品文之后得到的一个有益启示。 的确,键盘或笔尖下的文字很珍贵,几近吝啬地步,几近惜墨如金,然不以篇幅长短而判定,不以英镑美元而计算,好坏是自己的嘛,说什么也要敝帚自珍啊,也如哪个母亲不疼自己的孩子。 有道是:人活一辈子总得留点什么;有道是: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对自己,我从不期望过多的什么,只想在年老时候能有回味的东西,能有回忆的点滴,能有唠叨的话题。 不知道出于什么理由或考虑,我就是乐意高兴把自己撰写的部分评论摘录出来,放到这个平台上与大家分享,同时期望听到你的声音。 写作是主观的,作品是客观的。有人这样告诉我。 写作的人很辛苦,敲击键盘的过程如同一次次分娩,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善待每篇作品,我只是尽了我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 也许你不以为然,也许你比我做得更好。 一天上网一小时,浏览点评一下网上作品,然后汇集一块儿晾晒出来,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读人读己,赏心悦目。观点也许偏颇,论点也许扯淡,但不在恭维而在实话,不在堆砌而在阐表。 通过这种形式来探讨文学创作,有评议的成分,有感言的成分,有亮点的成分,有暗点的成分,有肯定的成分,有否定的成分,有执持的成分,有争鸣的成分,或肤浅之语,或经典之言,或利益也好,或弊漏也罢,仅一种尝试一种交流,终极期望得到你的认可,期待你的参与。 阳春白雪的,下里巴人的,就像一个流浪的歌者,始终醉心迷情地在街头角落哼唱着自己的歌,那么投入,那么忘我…… 写文章不是一件登天的难事,难就难在不拿笔、不敲键、怕丢人。换句话说,就是意识不到,灵感不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我一直奉行一个观点:文由心生,文无定法,文由众解。只要有思想,只要想表达,只要文字排列组合出来,谁也从来没有拒绝你的到访,况且在开放性的网络平台上,完全可以信马由缰,完全可以随心随性,谁知道谁呀,谁封杀谁呀,你我都差不多,不要给自己设定门槛,不要把自己人为框死。给自己一个机会,机会就将如期而至,给你惊喜,给你意想不到的东西。文如泉涌的事情,不是天方夜谭,不是今天才有的,不是没有遇到过。 要善于营销自己,不要一味地寄希望于别人。我们都是靠文字取暖的人,组合文字,咀嚼文字,享受文字,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心态,甚至责任。 本想上网时间长一点,多读几篇作品,多与诸位交流交流,但由于工作原因、时间关系只好作罢,有遗憾,更多的是抱歉。 有人问及:你咋个大多留言或感言之后,都要拴一句“握手问好!”或者“问好!祝福!”?我的回答:这是出于尊重,出于感激,绝没有“出左脚而出右脚”的嫌疑,绝没有“吃碗里望锅里”的贪念,绝没有“一教唆二捣鼓”的由头。 还记得有个老师对我讲过的一件事情,他的一个学生爱好文学创作,写了一首小诗让他给予评点斧正,却就诗中“方方的太阳/刮起了绿色的旋风”一句给差点整懵了,因为脑门子里从未有过这样的认知,从未见过这样的场景,只好以不成其为诗给打发了。后来,我也开始琢磨起这句诗来,是印象派的?是朦胧派的?是象征派的?还是别出心裁?还是异想天开?还是天方夜谭?终结没有理出个头绪。 但有一点我明白了,不能以自己的认知水平,不能以自己的见识多少,去信口开河儿,去乱拉胡琴儿,否则就是古板,就是井蛙。要知道写《西游记》的人绝对 ![]()
评论人向日葵的光 发布于 2010/5/6 10:54:50
古蒲客气了,问好!
评论人古蒲 发布于 2010/5/5 23:43:43
谢谢向日葵的光的提读编审。问好并祝福!
评论人时光尽头 发布于 2010/5/7 13:34:34
只想被别人关注,而不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文人太多,所以才造成这样的局面。不好,不好。
![]()
评论人龙儿 发布于 2010/5/7 17:01:28
有这样一个良好心态的人,不仅能写出好的作品,更能成为一个敢说敢为的大丈夫。
![]()
评论人飞飞儿 发布于 2010/5/27 19:24:07
也来学习了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