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散文频道>散记人生>平乐一瞥

平乐一瞥
  作者:戊子 发表:2010/8/6 21:53:46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2492
  编辑按:随作者神游平乐古镇,饱览祖国大好河山!
  
  我们一行四人于7月23日下午离开天台山后,还不到下午3点便抵达了平乐古镇。只是,有些让人感到不爽的是,自天台山到平乐的50多公里路途中,我一直有点晕车,只好让沿途的景色悄悄地滑过,仿佛大病似的斜倚在靠背上,以假寐的姿势才勉强让自己没有呕吐。因此,当廖君将车停稳在平乐古镇的步行街前,我仍觉天地仿佛还在旋转。于是,只能在热浪频袭的街边行道树下蹲着,微闭了眼不动,才将翻江倒海般的呕吐感给压制了下去。走进餐馆,尽管廖君点的好几样菜肴都既开胃又爽口,我仍然没有半点食欲。直到午饭接近尾声,才勉强用茶泡了一小碗米饭,就着咸菜略略填了一下肚子。
  像这种很强烈的晕车很多年都没有出现过了,哪怕那年由云南宾川到西双版纳,好几百公里的行程,坐了整整十七八个小时,也不晕车,不知怎么搞的,五六十公里的路程却让我翻肠倒肚。好在恢复正常后的我并未影响了大家游平乐古镇的心情,于是,在廖君的引领下,我们走进了那一条条有着“怀旧”意味的街道……
  不知是进入的路线不对,还是川内的“古镇”都大同小异。总之,所谓的“古”,其实就是街道狭窄、房屋陈旧而且全是平房,与其他古镇一样,卖当地特产、当地小吃,当然还有卖“古董”等的店铺鳞次栉比而已……惟步行到许愿廊,看到那密匝匝长长短短满结的红丝带,才给人很具“民风民俗”的独特感觉。而上了几级台阶,当走到乐善桥与古牌坊的中间,眼前方才为之一亮,平乐古镇的特色,在这里才向我们徐徐展开来——
  先看那重山式红檐黑瓦碧字的古牌坊吧,当街一面书“秦埠汉衢”,对桥一面刻“江流叠翠”,既醒目,又典雅。特别是镌刻于上面的对联及当街面的“梁南”、“北津”和对桥面的“东仓”、“西廪”,除了将平乐特殊的地理环境概括于文字,还有对她秀丽山水的描画与赞扬,让人一睹而发幽古之思。而据介绍建于清同治年间,后经改建的乐善桥,则更是宽敞笔直气度非凡。特别当站在大桥中央赏景,则更是让人逸兴遄飞。只见宽宽的白沫江在夏日阳光的照耀下由西而来,澄碧耀眼地流淌着,“几”字型的梯状瀑布哗哗地翻着白浪,尽管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但仍给人弱水蓄势后的工整与秀丽,再看那仿佛是静水上轻滑的游船,河滩上戏水的游人,以及两岸层叠的千年古树掩映中凸现的白墙黑瓦的民居……人气的烘托使原本静止的景色一下子生动活泼了起来。而桥上行人,桥下流水,河边游女,河堤上茶客……这一切的一切,竟纷纷然结构成一幅美轮美奂的工笔山水图……真的要让人怀疑“过桥去应是钟灵仙境、金华佛地。渡船来可有崃山秀色、蒙岭烟云?”了。
  美景,往往失之于熟视无睹中,而率先感叹于初来乍到之人。你看那些闲适地坐在沿河茶馆的茶客,那些坐在三轮车上揽客的车夫,还有那些背包捞伞匆匆而过的农人,他们哪里有“人在画中”的荣幸?再比如我的家乡吧,曾经拥有“九宫十八庙”的众多古建筑,以及望瀛门、南门、石洞门、广福门、锦江门等古城楼,由于当地的人们对其熟视无睹,即使每天在这些古建筑中进进出出,从没有感觉着它们有何独特与独到。没有人重视,再加上人为的破坏,于是,众多古建筑慢慢地毁损尽净了。而至今惟存的大南门古城楼及城墙,要不是那年首拍《自古英雄出少年》的导演一眼看中,恐怕也不会有后来的修葺,当然也就更没有生于斯、长于斯的我辈今天的提及了。而我们一旦步入他乡,往往对一楼一阁啧啧称道,流连其山水,还乐不思蜀……真是让人喟叹啊!
  当然,没有比较往往是不能有鉴别的。在成都及周边,怀旧的心态促使我曾去过宽窄巷子、洛带、黄龙溪,甚至还有街子古镇。为啥匆匆一瞥下的平乐竟走进了我的文字记录?为什么在历次的游览中会产生“逸兴遄飞”而又黯然神伤?我想,可能正是上面提到的“怀旧心态”以及对非物质历史遗产的不可再生的诸多感叹吧。然而,即使这样,面对平乐,也不得不无遗憾地匆匆一瞥后,并恋恋不舍地说声“再见”了……
  
分享:
责任编辑:时光尽头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晚亭 发布于 2010/8/8 8:52:58  
“美景,往往失之于熟视无睹中,而率先感叹于初来乍到之人。”恩,所言极是。问好戍子!
评论人戊子 发布于 2010/8/11 12:01:08  
你好,晚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