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杂文频道>杂说天下>伟大的进步

伟大的进步
——人性光辉的闪耀
  作者:褦襶子 发表:2008/5/19 17:18:36 等级:5 状态: 阅读:2445
  编辑按:多少年来,我们的国旗第一次为死难的人民而降。当你在国旗下为死难的民众默哀时,你会感受到国家的真实存在,心中会涌起强烈的爱国情怀。沉痛悼念汶川大地震中的遇难同胞!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一贯不失时机舞文弄墨的我停笔了。不知道是我幼稚,还是我判断失误,我深怕自己的言行,影响到抗震救灾的顺利进行。其实我明白,以我一个无名小卒,是没有多大影响力的。可是在这个群情激奋的敏感时刻,任何一点不慎的言论都会掀起轩然大波。这种教训不是没有过,以前我的一些不经意的文字,曾经引发了众多网络上争论。所以此番顾虑并非是杞人忧天。然而今天是地震灾害发生的第七天了,在还没有被营救出来的受灾同胞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们应该用深刻的反省来祭奠他们的亡灵。
  至今仍在泥土与废墟中的同胞们,你们的躯体可能要长眠于地下了。但是你们的灵魂可以安息了。你们的生命是有价值的,它促进了你们祖国的社会进步,为你们的子孙后代迎来一个较光明的时代。
  地震发生后的数小时,国务总理温家宝立即亲临灾区,组织救灾。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足迹遍布包括纹川震中在内的所有重灾区。当他看到埋在废墟里的灾民时,老泪纵横地跪下用手到废墟上去扒,这种本能的反映,充分体现了老人家善良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据网络报道,老人家在灾区住帐棚,啃馒头,吃榨菜。而那些地方官员却吃着两菜米饭地道的正餐。我不想主观臆断,我不知道老人家那泪迹不干的愁容是不是完全因为受灾的民众。除了周恩来总理我很少佩服领导人,可在昨天一篇关于抗震救灾的文字结尾,我写下了“向温家宝老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有人在我面前说这是作秀,我愤怒地说:“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在灾区马不停蹄地奔走,组织救灾。吃馒头,啃咸菜,爬废墟,摔得手臂流血,你照这个标准作个秀我看看?这对于一个干了两届总理的老人,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老人家善良亲民的本能反映。”为领导人辩解,这在我的一生中是第一次。而且是最虔诚的辩解。连续在灾区奔忙了数日的温总理刚走,胡总书记就亲临灾区。象他们二位的身份,只要坐镇灾区指挥也不会受到质疑。这是中央以人为本的方针的具体体现。这在共和国的统治理念上,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国家对于自然灾害的国际救援始终持谨慎的态度。此番灾害发生后,一些国家向中国提供了国际赈灾援助,还有一些国家表示要派国际救援队到中国来救援。基于一些非赈灾因素,直到地震灾害救援的黄金七十二小时行将结束时,我们才接受国际救援。当我从媒体上看到,一些国家感谢中国接受救援时,我的心情格外沉重。然而我们毕竟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跨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开始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自然灾害国际大援救。这种突破,不能仅从此次救灾来审视。它标志着我们国家人本意识的转变。这对于未来中国的发展是具有着积极的意义的。
  地震发生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此次地震灾害救援的新闻透明度。中国国家媒体对地震进行二十四小时报道,“全面展现了这场中国二十几年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的恐怖景象。”电视台几乎是在不间断地报道形势发展。这样做并未给社会带来令某些人忧虑的不良影响,相反更激发起国人和海外华人对灾区人民同情和援助之心,调动起了一切积极因素,同赴国难,共度时艰。从内地到港澳台到全球,一个声势浩大、规模空前的救灾行动席卷华人社会,令国际社会刮目相看。
  就连素来对华不友好的美国《华盛顿时报》也不由感叹:“中国迅速应对震灾赢得世界赞誉”。该报特别报道了总理温家宝辗转于四川各灾区视察灾情和指挥救灾的消息,包括看望灾民和安慰在地震中失去了亲人的孩子们的情景;赞扬中国快速调动数以万计军队开入灾区的应变能力。中国领导人那种不避劳累、爱民如子的真情显然感动了美国的记者。透明的新闻报道不但证明了中国人民是具有着正确判断能力与承受能力的,也让中国领导人感受到了新闻透明的益处。虽然此番中国国内媒体报道,仍要经过上级审核,但是灾区记者与媒体具有了相当的自主权。对灾区的及时报道,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国人民抗震救灾的热情与各地救灾的主动性。在最短时间形成了全民救灾意识。新闻报道的自由与透明性的增加,其意义也远远超出此次救灾本身。
  网络技术也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及时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新闻报道透明度的提高。并对全社会起到了监督作用。许多见不得阳光的东西,都被网络暴露在阳光之下。对整个社会起到一定的消毒作用。
  在我们日夜救援时,秘鲁政府16日颁布最高政令,宣布2008年5月19日(遇难者的最后生理极限)为“全国哀悼日”,以悼念中国在汶川地震中的遇难者。这是秘鲁第一次为外国遇难者宣布“全国哀悼日”。5月18日中国政府宣布,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19日下午2点28分全国向纹川大地震遇难同胞默哀三分钟,车船鸣笛三分钟,防空警报鸣警三分钟。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为普通民众全国降半旗致哀。虽然秘鲁的哀悼之举与国内舆论对此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可此举仍表现了中国社会人本观念确立。
  虽然纹川大地震值<
分享:
责任编辑:光光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晚亭 发布于 2008/5/19 19:42:49  
此时真的是什么也说不出来,只能说:遇难的同胞们,你们一路走好!
作者回复:如果不能让他们的生命价值得到尊重,他们怎么会走好!感谢老朋友,赐字。
评论人向日葵的光 发布于 2008/5/20 11:23:16  
正是这样的时刻才更能感受到国家的存在,国家的力量。发展中的中国,虽然国体、政体还不完健全不完善,但在ZF领导下中华民族展现出来的凝聚力是让世界感动的。相信灾难留给我们的不会只有悲伤!
作者回复:说得对,让我们共同努力来完善我们的社会。感谢留言赐教。
评论人飞飞儿 发布于 2008/5/20 12:59:52  
心痛,这种痛简直无处诉说,只能尽自己的力做点事:为遇难同胞祈福,为正在生死线上挣扎的的同胞祈祷!向我们的子弟兵致敬!
作者回复:所以期望我们今后能尽量少些这样的心痛。自然灾害我们无法改变,可是人世的一切是可以改变的。我想以你的睿智也应该明白我的意图。我之所以用“伟大”一词,是因为文中所述文明的进步,对于中国可能只是一小步,可是对于Z G可能就是一大步。时代不同了,暴利得来的政权,必然形成特权阶层。所以中国的问题最好不要暴力来解决。要想改变时下的一些严重的不和谐,就得在社会变革上下功夫。敦促我们的社会进步。
评论人秦键 发布于 2008/5/20 16:38:43  
理智的关注,理性的面对!老师好哇!
作者回复:我想老弟能够看出我文字表面与文字以外的寓意的。祝,愉快。
评论人褦襶子 发布于 2008/6/3 8:01:40  
观点交流,谈不上恶感。这句话指已经丧身于地震与泥石流中人们,他们几乎已经没有生还的希望。这是自然灾害,不可抗力导致的。可是剥夺他们生命的却不完全是地震。他们当中有些人,本来可以象那些被从废墟里救出来的人们一样,享有再生的机会。可是由于建筑质量等问题,他们长眠于废墟中了。然而,他们的生命代价,唤醒了国人的良知,在舆论的影响下,文中所述的一些现象,可以让他们的后人,有了避免他们所遭遇的悲剧的可能。所以说他们的灵魂可以安息了。看文章,得完整地看。单独拿出这句话,是莫名其妙。但这是断章取义的结果。同那些唐山地震中丧生的同胞们比起来,此次地震中丧生的他们,难道其生命的悲剧对中国社会进步的影响,不是比唐山地震中丧生的同胞们有意义吗?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这只是一个相对的结论。一种辩证的认识。感谢朋友赐教。希望有机会多多交流。
作者回复:答“尤其拉”
评论人尤其拉 发布于 2008/6/2 21:58:32  
至今仍在泥土与废墟中的同胞们,你们的躯体可能要长眠于地下了。但是你们的灵魂可以安息了。 --------这种表达怎么这么混乱?说的简直莫名其妙地糊涂。自己看看是不是?我对你这人没有恶感。
作者回复:因为受字数限制,守望又不能反复回复。所以请看我的评论:
评论人尤其拉 发布于 2008/6/4 23:57:59  
我觉得“可能”这个词还是用得不好,你既然说是可能长眠于地下,也有可能生还,对不对?后者而言,就不能说安息。这是我的理解。所以我说混乱。换一种方式,可能表达得更好些。
作者回复:埋在地下的人已经没有生还的可能了。之所以说可能,是因为有些人的尸体可能会被挖出来火化,所以用了可能一词。长眠于地下指的是那些埋在地震废墟里的人们,不是指找到尸体再下葬的。是我表述不清,感谢朋友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