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杂文频道>饭余茶谈>让德育之风吹遍孩子心灵小河

让德育之风吹遍孩子心灵小河
  作者:顾春 发表:2011/4/24 17:10:59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1929
  编辑按:教育的全员化、常态化和过程化,不论是从高度还是广度上,都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指引了方向,起到了进一步深化的作用。教育是一个民族的希望,也是民族的未来,需要共同为之而努力。欣赏!
  
  诸暨市教育局长在网上把如何开展德育教育做了精辟的分析,他呼吁社会:应该把德育放大,让德育全员化、常态化、过程化。我们常说,一个社会的品质提升,需要的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保险,从某种方面来说,物质文明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整体水平,而精神文明却体现一个国家的人文精神,一个民族的和睦相容、团结友爱、路不拾遗、积极上进的品质,一种中华民族时代不朽的人文情操,假如能够把爱家、爱国、爱他人有机的整合起来,同时达到行动和思想的统一,那我们的国家将更加欣欣向荣。
  一、让德育全员化
  德育并不是说,我们单单对孩子们要进行德育教育,对于我们教师这个所谓的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更需要德育的熏陶,俗话说的好:“身正不怕影子斜。”或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的工作对象决定了我们的行动的重要性,因为我们的孩子们是具有一定思想、情感、智慧、意志、信念的特殊群体,作为教师更应该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熏陶或影响孩子的成长发育,让孩子在快乐的学习生活中,强健体魄,修炼心智,在各种集体活动中,培养与人为善,积极上进,乐于沟通,热爱生活的情感特色。
  教师,大而言是一个集体的领头雁,他引领着整个群体的成功与失败;小而言是一个大型广场的一面镜子,照出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教师自身的一举一动左右着孩子的喜怒哀乐,教师的自私、刻薄、夸夸其谈、颓废等等都像墨水一样会侵蚀着孩子幼小的心灵之河。同样,教师的勤劳、正直、坚毅、勇敢、乐善好施等等好品质照样会洗涤孩子被腐蚀的情感,教师必须在为人师表的基础上,映射着孩子,让孩子在不断的前进过程中,修身养性,体会自身的价值。
  二、让德育常态化
  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而德育的形成更是一个涓涓细流细流汇成江河的过程,三字经里说“人之初心本善,心相应习相连”,人生出来,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和周围的环境相容以后,慢慢地才能改变自己的行动,才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品质模式。我们应该以小见大,养成为重,从细微处见文化,见精神,见境界,见价值,形成一种习惯性教育,在举手投足中,体现修养,体现品德。
  教育是一张五彩的网,网的坚实与牢固,网的漂亮与食用需要多方的配合,这里我们涉及到一个家庭教育,我们平不是要刻意的去打造家庭教育,更何况我们也没有这么多的经历与财力,但是我们可以和家长多多沟通,协调,了解孩子的家庭教育情况,相互协商,制定切实有效的教育方法,促使孩子往正规道路发展。把道德教育贯穿在孩子成长的一日活动中,并且实行常规化,可见化。
  三、让德育过程化
  德育教育应该贯穿在孩子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不管孩子在进食、盥洗、睡眠、劳动、活动中,都要有计划的渗透进去,例:进食时,不能大声喧哗,不能饭粒到处掉,不能发出几吧几吧的声音,不能东张西望,要文雅,专注。盥洗时,不能小便挤到沟槽外,不能相互拥挤,学会排队,学会等待,学会谦让,学会卫生等等,虽然各个环节中,许多德育教育中有重叠现象,但是,美好品质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映现出心灵小河的清澈与明亮,假如我们把人生轨迹比作一条小河,那么我们可以这样比如:美好的品质是小河两旁的鲜花与绿树。他会使人生更加绚丽多彩。
  过程是繁琐的,过程是细碎的,但是,假如我们用心去理解,教育孩子,从细微处入手,追求过程中的每一个动作的完美,那么孩子的品质自然而然会成一道美丽的彩虹。
  
分享:
责任编辑:晚亭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晚亭 发布于 2011/4/24 17:12:41  
因文章没有涉及文学和电影的评论,故转来杂文版块,见谅。祝文字快乐,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