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评论频道>文学评论>也谈文学流派

也谈文学流派
  作者:王霁良 发表:2011/5/19 16:03:37 等级:4 状态: 阅读:2705
  编辑按:文学的发展在于传承,专注流派划分而无视文学的本质,其本身就是一种虚伪的繁华。只有真正拥有经得起时间和读者考验的作品才是硬道理。作者沉着冷静地阐述不但让人清醒,也让人受益,推荐欣赏!
  
  时下文坛,文学流派众多,流派之间存在这样那样的斗争,作家、诗人为了抬高自身、贬低别人,往往先要扯一面大旗,有的还唯恐站错了队;大学的教授为了方便教学、便于研究,也在推波助澜。——这流派到底有多大作用?一说“派”,造势的成分、哗众取宠的成分就多了起来,武装成冠冕堂皇的硬壳,真要挤到里面,一个空壳子、空场子而已。上世纪50年代法国出现了新小说派,反对巴尔扎克从事物外部现象观察、描写世界的艺术路子,主张取消主要情节,这个风靡二十年的流派喧嚣一时,却没有创作出一部能与《红与黑》、《包法利夫人》媲美的作品,更不要说巴尔扎克了,导致一大批有才气的作家就此洗洗睡了。
  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看,人生就是一个偶然,人已经越来越个性化,一个作家只有凭直觉和敏感,对现行的制度、机制、既定的铁律、秩序提出自己的怀疑,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才有可能成为大家。而流派间的成员趣味趋同、创作手法趋同,本身就不利于好作家的涌现;盲从,只能证明自己是个工具,不是人。流派中的某些作家一度被捧为天才,名声大噪,是他那个圈子里水平低劣的人炒作出来的,况又离时代太近,什么也看不清,炒作了有多少用?流派本是先有流派之实,再有流派之名,而现在急功近利的流派之名树了多少?又有多少无谓的流派之争?
  古往今来流派有名无实的居多,有的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流派都很难界定,中国近30年的诗歌运动就很能说明问题。——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朦胧诗运动,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诗歌流派,不过是在诗写作与精神向度上有一定共同点。如果说朦胧诗是一个流派,诗人多多应该是一个当仁不让的主将,而80年代10年间出了那么多的朦胧诗选,没有一本有多多的名字和其作品,以致他写于1988年的文章里愤懑而无奈地说:“常常,我在烟摊上看到大英雄牌香烟时,会有一种冲动:我所经历的一个时代的精英已被埋入历史,倒是一些孱弱者在今天飞上天空。因此我除了把那个时代叙述出来别无它法。”
  用发展的眼光看,第三代诗运动及其后的先锋诗歌潮流,也未必称得上流派,“第三代诗恰恰是在饱吸了北岛们的汁液后,渐渐羽毛丰满别具一格的(陈超语)”。现在有的人武断地把“朦胧诗”、“第三代诗”断裂开,拉大旗作虎皮,对诗界有害而无益。就像顾城所说“形式本身只应当是道路,而不应是墙”,舒婷和顾城都是朦胧诗人,但一个嗜用修饰性词语,一个刻意使用简单、平易的词和句子,诗凤几乎扯不上边。如果我们非要充当所谓流派、所谓观念的卫道士,并无多少实际的用处。
  文学的发展不在于创造了什么,而在于继承和改变了什么,流派的人为对立不见得就是好事。纳博科夫就曾在不同场合表示,不应该按机械的原则硬将作家套进某某主义的模子,并反对作家过分依赖现成的文学传统或模式,甘心充当时尚和潮流的俘虏。他认为“世上只有一种艺术流派,就是天才派。”文学作品的感染力靠的是文章本身,不是靠的某个流派的唯我独尊;经得住实践检验的作品,实质上应是超流派的。
  一个作家50岁前博览群书,周游各地多接触认知社会,50岁后深居简出,闭门著述,也许是个较好的选择,可能写出大作品来;那些混迹于流派之间,善于欺骗自己的聪明人,亟亟于早成名,往往是一生无大成者。
  
分享:
责任编辑:晚亭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白贝壳 发布于 2011/5/19 16:09:40  
什么派都以我不想干。做自己想做的该做的,知足了。
评论人如心 发布于 2011/5/19 22:29:19  
文学的发展不在于创造了什么,而在于继承和改变了什么,流派的人为对立不见得就是好事。纳博科夫就曾在不同场合表示,不应该按机械的原则硬将作家套进某某主义的模子,并反对作家过分依赖现成的文学传统或模式,甘心充当时尚和潮流的俘虏。他认为“世上只有一种艺术流派,就是天才派。”文学作品的感染力靠的是文章本身,不是靠的某个流派的唯我独尊;经得住实践检验的作品,实质上应是超流派的。赞同!
评论人米田 发布于 2011/7/15 17:59:38  
言之有理!问好!
评论人晚亭 发布于 2011/6/2 11:53:26  
[推荐]守望文学网2011年5月优秀散文作品集锦 http://www.sw020.com/swform/dispbbs.asp?boardid=4&Id=9851
评论人冷水杉 发布于 2011/12/3 14:46:13  
说的有些道理,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