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集体建设与家庭教育
![]()
班集体是义务教育阶段,孩子们初次正式接触集体生活。这对于孩子将来融入社会,作和谐社会的一分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首因效应对孩子们社会生活意识形成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尤其是初中阶段,班集体意识的定型,将对孩子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班集体建设,是当代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程序。
但是,中国的国情决定,绝大多数的中国孩子是要走读的。每天不可避免地要受家人并间接通过家人受到现实社会的影响。而改革开放以来出生的独子女,在极度自我中长大。集体意识淡薄,排他性强。这为集体意识的培养,造成了巨大的障碍。鉴于时下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学校要想有效地进行集体教育,家庭教育的配合是不可缺少的。 基于上述因素,班集体教育应有如下一些必要的程序: 一、与家长沟通。孩子们入学后的第一个家长会意义重大。班主任老师即要在家长面前展示才华,给家长们以信心。又要以通俗语言,让家长接受你的教育理念,并配合班主任的集体意识教育。家长素质参差不齐,班主任的语言过于通俗,会让一些较有文化素养却不十分懂教育的家长对老师丧失信心。如果过于专业化,又会让那些素质较低的家长听不懂,同样会对老师产生不信赖。如此就很难赢得家长的主动配合,甚至使家长的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观念干扰老师在学校的集体意识教育。这就要求,班主任的这第一次家长会要雅欲共赏。 班主任要向家长晓谕孩子集体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利弊得失。要从心理与生理承受能力的角度向家长阐述有效教育途径。最好要用通俗的例子,让那些文化素质较低的家长也能够明白,重新燃起那些对孩子未来不抱希望的家长的希望之火,并激发其主动配合老师教育的积极性。给家长一个希望,家长才会为希望而配合老师工作。 目前小学毕业的学生有两种现象,一种是重点小学干部与富贵子弟居多的小学毕业生,这种孩子受现实社会干部特权意识的影响愿意当班干部,而且做了班干部后也往往缺乏为同学服务的意识。这样的孩子教育难度较大,中国特色决定中国的官吏与富有阶层较缺乏理性,他们对于孩子的需要只在意生理上的满足。至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与能力的培养,很难受到他们的重视。因为他们看得太多太多的“成功”,不是取决于知识与能力。因此,班主任与这类家长沟通上是比较困难的。班主任要给家长们分析出未来孩子生存的环境,分析出守业的难度,分析出在世俗环境里有利条件的转换(世态炎凉),分析出现实社会的险恶(利益面前亲情的灭失),分析到孩子能力培养与未来生活质量的关系。让这类家长们意识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不赢得这类孩子家长的支持,这种孩子是很难教育的。另一种是平民家庭的孩子,这类孩子由于家长忙于生计,对孩子缺乏日常监护。所以相当一部分孩子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家长常常在小学毕业后就对孩子的未来丧失了信心。即使有一部分学习好的孩子,由于其生活环境使然,自信心也比较差,生活态度也比较消极。因此学习好的不愿意当班干部,只想专门学习。学习差的不愿当班干部,是由于自悲。与这样孩子家长沟通,就很必要帮助家长认识到孩子未来的希望。让家长懂得,努力是可以改变孩子未来命运的。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如果不进行集体意识锻炼,将来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学习差的孩子,集体意识的锻炼更为重要,良好的适应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孩子文化知识上的欠缺。用形象的比喻让这类孩子与他们的家长明白,虽说都吃不饱,可是吃两顿饭与吃一顿饭是不一样的。努力可能吃得上两顿饭,不努力可能只能吃上一顿饭。因此努力与不努力是完全不一样的。让孩子们与家长明白努力的价值,他们才会努力。 二、在班级集体中倡导正气,培养民主意识。目前在很多老教师的观念中还存在着用以毒攻毒的理念。让一些恃强凌弱的孩子作班干部,靠这些孩子的霸道来管理班级。这种方式可能会暂时收到点效果,可是不利于全体学生集体意识的健康成长。从初中班主任工作实践来看,这种方式收效甚微,难以持久。并且混淆了孩子们的是非观念,使孩子们滋生恃强凌弱的生活意念。这与将来的和谐社会是格格不入的。势必使孩子将来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甚至由于无法融入和谐社会而铤而走险,从事非法活动。 班集体形成时,不易过早确定班干部。俗话说名不正言不顺。做什么事情班主任要能自圆其说。班主任要向学生灌输班干部为同学服务的理念,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这一点很困难,因为现实生活中干部就是特殊群体,是特权阶层。所以这种意识的培养仅靠说教的是不够的。在一些与现实生活恶俗相悖的文明理念的培养上,要借鉴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让学生从生理上形成良性条件反射。当然这种条件反射,时时受到现实生活的反作用力,所以须要不断巩固加强。因此,在班集体建立之初,要以体谅班干部工作为由,让学生轮流作值日班长,进而做值周班长。要让每个人都有机会体验,如果个别同学觉得无法单独完成,可以邀请一人帮助。这个过程,班主任要尽量侧重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