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民间童谣撷萃
![]()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咪来,叽哩咕噜滚下来!”相信大家一定还记得《小老鼠上灯台》这首儿歌。歌词简单,曲调活泼生动,妙趣横生,唱起来朗朗上口,富有教育意义,它是孩子启蒙最常用的一首童谣,深受儿童的喜爱,并且还有很多个饶有趣味的版本流传,几乎成了我们每个人童年的必会儿歌。 儿歌、童谣,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许多都是根据古代仪式中的惯用语逐渐加工流传而来,或是以较晚一些的历史事件为题材加工而成。在孩子们的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故此,笔者收集了山东民间流传较广的一些童谣,以飨读者。 “小巴狗,带铃铛,叮呤当啷到集上,吃了个桃,沾一身毛;吃了个杏,酸倒了牙;吃了个栗子面丹丹,吃了个核桃钻上了天。”通过小狗的故事引导孩子对水果的认识,寓教于乐。 “小板凳,一歪歪,上北京,做买卖。买卖大,拿不动,雇个毛驴往家送,喜得爷爷奶奶拍打腚。” “老猫老猫,上树摘桃。摘了多少?摘了半瓢。听见狗咬,吓得快跑。倒了轱辘,拾了个棉袄。怎么不穿?有虱子。怎么不卖?不会卖。不交给娘?娘看不见。交给媳妇?媳妇跑了。”这则童谣讽刺了好吃懒做、什么都不会的“老猫”,教育儿童要勤奋。 “小家雀,上磨台,湿了袜子湿了鞋。盼媳妇,快来到,又吃宜时饭,又穿暖和袄。” 下面这首儿歌就是一个幽默故事——“王家庄有个王员外,王员外有仨闺女。仨闺女找婆家,个个找的顶呱呱。老大找了个无毛凸,老二找了个光又光,最属老三找的好,转圈无毛当中光。八月十五来拜节,不用点灯明晃晃。东邻吆喝着了火,西邻挑水摸担杖。来到王家笑开了锅,秃子们多了放的光!” “王小二,去赶集,买个萝卜当成梨。咬一口,齁(hou)辣的,回去换个带把的。” “蹦蹦蹦,上南岭。开白花,结黑种。推白面,馎(bo)黑饼。”这是流传在即墨农村的一首儿歌,教儿童认识荞麦的一些特点。语言很形象,动词很生动。“馎”,是青岛地区方言,“烙”的意思。 每年的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按照山东民俗,这一天要吃用盐或糖炒的豆粒,谓称“炒蝎子爪”,下面这首儿歌就记载了这个风俗:“二月二,炒豆粒。豆粒香,买生姜。生姜辣,买木耙。木耙没有钩,买小牛。小牛没有角,买大马。大马驮着我,咯哒咯嗒上南山。” 有的儿歌还可以用谜语来表达:“”红盒对红盒,里面扣了个拨拉蛾。”这首谜语儿歌,谜底是“嘴”。“红盒”,暗喻上下嘴唇。“拨拉蛾”,暗喻舌头。多么形象生动。这类儿歌,对提高儿童思维能力很有帮助。 “洗韭菜,洗白菜,洗棵街街卖,孬的拿来吃,好的拿来卖。” “小板凳,歪歪,里面坐着个乖乖,乖乖出来烧香,里面坐着个花娘(三声),花娘出来磕头,里面坐着个孙猴,孙猴出来打滴喽,一打两骨碌。” 《娶个媳妇没多高》:“小板头,弯弯腰,娶个媳妇没多高。在屋里,怕鼠咬,在外头,怕鸡叨;跑到河里洗个澡,被癞蛤蟆摔一交。” 《娶了媳妇忘了娘》:“小蚂蚱,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烙油饼,卷砂糖,媳妇媳妇你先尝。”这首儿歌通过讽刺“小蚂蚱”的不孝顺行为,教育孩子要尊敬老人,孝顺父母。 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寿光张芹芹老师创作的具有时代特色儿歌: 《葫芦》:“大葫芦,小葫芦,青葫芦,紫葫芦,七彩葫芦挂青藤,葫芦娃娃显本领。”巧妙地将葫芦兄弟的传说揉进儿歌中。 《四季谣》:“春雷响,菜花黄;夏雷雨,荷花香;秋霜浓,枫叶红;白雪飘,新年到。”让儿童通过了解各个季节的特点,加深对季节变更的认知。 《儿歌说山东》:“我的家乡是山东,山东风光无限好,登泰山,游孔庙,饮泉水,观牡丹,潍坊风筝最漂亮,寿光蔬菜美名扬,欢迎你到山东来,美酒香茶任你尝。”通过描写山东独特的风景名胜和特产,培养儿童热爱家乡,热爱山东的热情。 童谣是童年的礼物,是一个人生命中最灿烂的一段记忆,收集儿歌,让更多的孩子体味儿歌的魅力,为每个孩子童年的天空添上一道亮丽的彩虹,也让每个父母重温童年的美好记忆,不亦乐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