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杂文频道>焦点争鸣>孩子们所遭遇的不幸能否带走“不幸”

孩子们所遭遇的不幸能否带走“不幸”
  作者:褦襶子 发表:2014/6/15 16:43:25 等级:4 状态: 阅读:1430
  编辑按: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而要切实地体现在教育的各个环节,这需要政府、社会各方面的配合与支持。
  
  端午假期后,惊闻两男学生在江边溺水身亡。本校两千学生,这两个孩子不在余所任教的年段,长得什么样都没有任何印象。可与所有本校同仁一样,仍然内心非常沉痛。然而更让余沉痛的是两个鲜活的生命遭遇不幸并没有把这份不幸从这个世间带走。作为一个“依山傍水”的城市,溺水的消息几乎每年都能听到,这里大多是未成年的孩子。面对一个个幼小生命的陨落,地方上几近“无动于衷”,所做的卸责之举无非是履行告知义务。沿江与湖畔遍树禁止游泳的广告牌,学校阶段性与假前向学生进行诸如禁止游泳的安全教育,作为学生在假期出现溺水等意外的卸责条件。孩子溺水年年有,这种“安全教育”一成不变的重复着!
  记得少时,每学期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江边上几节游泳课,尽管这几节课未必能让孩子们都学会游泳,可是却能激发孩子学游泳的欲望。那个年代,全城没有一家游泳馆,露天游泳池也只有一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本市的游泳馆已经不胜枚举,可校园有游泳馆的学校也不过三两所,且多数被用来进行商业经营创收,几乎没有用来给在校学生上游泳课的。没有游泳馆的学校就更与游泳课无缘了。中国幅员辽阔,许多城市、乡村饮用水都非常紧张,洗浴都受限,不能强求都上游泳课。但中国也有大量遍布水网地区与沿江靠湖、靠海的城市。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成就,对这些城市、乡村的孩子进行游泳教育并非难事。游泳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体育运动,这不仅是安全的需要,也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可是一个对于教育万分吝啬的国度,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教育投入也不过达到世界最低的的大洲非洲国家的平均教育投入水平。尽管这都不是吾等草民能够解决的,但许多害死人的观念却亟须更新。
  中国民间有句俚语:“淹死会水的,打死犟嘴的”。这成了家长禁止孩子学游泳的经典金科玉律,此乃经验之谈的传统观念之愚昧。具一些国际组织统计,中国是全球溺水死亡人数最高的国家。有关部门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溺水死亡人数虽远远低于交通事故死亡数量,可其中未成年人溺水死亡数量却略高于交通事故。因为广大农村孩子溺水死亡数量高于交通事故,可城市里却恰恰相反,溺水死亡数量大大低于交通事故造成的意外死亡。并且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溺水死亡案例中,完全不会水的孩子数量急剧上升,游泳意外死亡的数量相对下降。
  此番本校的两个孩子溺水身亡,除了不熟悉水性外,就是缺乏安全意识与安全知识,或许还有传统观念在作祟。这反映出我们的中小学严重缺乏有效的安全教育。过去余曾经写过些关于中小学安全教育的文字,可是位卑言轻,难以减少悲剧的发生。今冒“触电”之险再次呼吁,希望引起全社会的共鸣,让“希望”夭折的悲剧的不再重演(不是说孩子是国家民族的希望么)。
  余不想再举什么例子,也不想说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风险教育做得好,更不想重复为什么同住一个酒店同遭遇一场大火有的国家人一个不死,而国人却死伤惨重。如果说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尤其是一个个孩子的鲜活生命,仍不能让我们的教育注入点滴阻止悲剧发生的安全教育理念,仍不能让国人对那些妆点特色传统道德的观念进行些许反思,那我无语!
  没有哪一份成长是不经历风险的。没有风险的成长注定是有缺陷的人生。学游泳可能会出现意外,西方发达国家因为游泳池比较普遍,泳池溺水身亡的悲剧也时有发生,可生活中其他形式的溺水身亡事故却大大减少,更主要的是这种运动意识,让一个民族的素质得以强化。
  等,也许再过三十多年,我们的学校可能会配置游泳馆,孩子们不再会被水恐惧地夺去生命。但生命不能等,所以我始终建议我的学生家长,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孩子参加社会游泳班,到正规游泳馆去学游泳。学游泳不但让孩子们增加了一项抵御生活风险的技能,还从精神上让孩子们增强了战胜生活困难的勇气,并使身体素质显著改善。与其每天甚至每节课都叮嘱孩子们不要到江河湖海去野浴,还不如让孩子们学会游泳,大大减少溺水悲剧的发生。
  北方的水域,水温较低。没有过长期低水温水域游泳的人,在低水温的江河湖海中根本无法坚持多长时间,如果再没有处置水中遇险经验,下水几乎就意味着遭遇生命危险,在水中自控的时间极限也不过几分钟。据亲历两个孩子悲剧现场的人讲:“两个男孩子一前一后下水,前面的那个男孩子,说快救我,后面的那个男孩子去拉他,结果两个孩子一起跌入水中。”
  在打捞两个孩子尸体时,长年在江边冬泳的几位老人讲,这种水温,大概是两个孩子下水后,腿抽筋失控导致站立不稳遇难。亲睹悲剧者讲,两个孩子一个没水中,就没影了,另一个头露出水面几次,三两分钟就看不见了。当被喊来救人的冬泳者到现场,哪里还有两个孩子的踪影。
  改革开放这些年大兴土木,几乎所有的江河都被挖沙挖得水下凸凹不平。游泳安全最忌讳的不是水深,而是水温与水下情况不明或水下情况复杂。可以说,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是导致野浴风险激增的重要原因之一。
  北方的江河,不比南方水域,即便在气温最高的盛夏七八月,水温也常常不足二十度。当下这个季节水温也就在十四五度,人体最耐受低温的部分手(除眼球以外)在水里也挺不过一分钟左右,在这种水流湍急的江河里救人,即便是常年在江边冬泳者也需要两人合作救一人才能保证安全。若非坚持每天在这种水温的江河里作适应性游泳,就是娴熟水性,两人合救一人,风险也是极高的。为了救人性命,冒点风险也是值得的。可是如果明知没有胜算,只是凭着良好的愿望去救生就是不理智的选择。前些年十来个大学生为了救一个落水者,一个拉着一个手去拉那个落水的人,结果不但被救的人没有被救上来,多名救人的大学生跌入水丧生。
  我们的媒体在遇到这种现象时,极少对悲剧进行反思,大多都是站在道德的高度去赞扬“壮举”。还美其名曰只有这样才对得起死者。这种舆论也许是对死者与死者亲人的安慰,他们救人于危难之时的行为也的确应该值得赞誉。可是缺乏对悲剧的反思,这种赞誉就是缺乏理性的,甚至可以说是贻害无穷。当时几个孩子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竟然不明白一个人或少数人怎么能够拉住水中的多人。也许这种反思是残酷的,甚至会伤害到因救人遇难的大学生的亲属。可是若不如此,他们岂不死得太没有价值了。人常提到救命稻草,落水的人抓住任何可能救命的东西都会死死抓住,如果当时,几个大学生把他们所有腰带与衣服连接起来,抛给那个落水者,不但那个落水者可能者会得救,也不会搭上几个大学生的性命。无论是几个救人溺亡孩子的家长,还是我们的这个社会,都没有权利用这种不当救人方式的警示作用换取享受此种悲壮的慰藉。
  据后来了解,本校的两个孩子落水后,目睹两个孩子落水的人,纷纷跑向附近冬泳队休息地护鸟站求救,可因正值端午节,冬泳队员们都回家过节了,护鸟站的大妈立即给离此最近的冬泳队员打电话,多人同时报警,附近的冬泳队员与消防救援匆匆赶来。然而两个孩子仅仅几分钟就没了踪影。亲历者的行为,足见我们的国人并非冷漠无情。倘若我们的媒体不是一遇到这种事,就做什么道德宣淫,树什么楷模,而是普及些利用现有条件进行救生的方式,该会有多少生命会被从鬼门关拉回来。
  如果我们的学校教育,有完善的风险教育,而不是推脱责任的“不要这样,不要那样”的所谓安全教育;如果我们的学校哪怕是教会部分孩子游泳,教会部分孩子救生,至少也会大大降低孩子们溺水身亡的机率,也会让落水后赢得必要的被救时间。做到这些“如果”,并非艰巨得完全办不到,可是作为世界上溺水身亡人数最多的国家,我们的媒体、我们的职能部门、我们的学校却长年反复宣扬“壮举”,反复树立楷模,没有为解决那些“如果”,为拯救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做些许有效的努力。用这么多生命去“妆点”我们的社会,怎么可能让我们的社会公德有所提高。
  
分享:
责任编辑:香奈儿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守望散文小组 发布于 2014/12/15 20:48:23  
该作品已收录守望文学网2014年6月优秀散文作品集锦,祝贺!敬请关注: http://www.sw020.com/swform/dispbbs.asp?boardid=68&Id=1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