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杂文频道>焦点争鸣>奴性教育正在使孩子们的血性淡出他们的人生

奴性教育正在使孩子们的血性淡出他们的人生
  作者:褦襶子 发表:2016/11/23 11:02:11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1512
  编辑按:为何现在的孩子少了“血性”?打架的孩子减少,是否“好事”?孩子是否应该“严师管教”?变革中的社会,我们得到什么,又失去什么,需要深思。
  
  ——教师尊严的被作践,是孩子们血性淡出其人生的深刻社会根源!
  一个全社会不得不承认的残酷现实,就是年轻人的血性已经渐渐淡出他们的人生。尤其是90后的孩子们,早已基本不懂血性为何品质。学校里的孩子们打仗的显著减少,耍赖成为处理与他人矛盾的主流方式。小小年龄,动辄放讹,或拉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式。
  听话!成为衡量学生品质的重要条件。甚至成年人在工作岗位上,也必须循规蹈矩,如果你“别出心裁”,即便效果显著也会成为众矢之的。奴性教育已经使奴性深入国人的骨髓,融入基因。偶有残存的个性,也很快被“现实生活”消磨干净。成人世界里的奴性盛行,影响着孩子们的人生观。面对孩子与周围人的矛盾,家长鼓励孩子们“放讹”,老师对孩子们的“冲动”全面否定,极力打压!“冲动”成为孩子们的恶劣品质。
  古往今来,中国人世代倡导“老要张狂少要稳”。其实这种理念原本是对人性的辩证认识。是相对于年轻人血气方刚容易冲动,老年人精气渐衰缺乏进取意识而言的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可“特色”教育阉割了国人的思辨功能,世人在生搬硬套这种古训时,忘记了古人的初衷。
  孔子的学生子路对孔子说:“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听到的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孔子说:“你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这时,站在一边的公西华被弄糊涂了,不由得问孔子缘故。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
  如今时代变了,独生子女政策让90后00后的孩子们在过度呵护下成长,被剥夺了成长所必须的接受挫折教育的权利。导致当今的孩子们心理与生理都存在严重的缺陷。整天高喊着“因材施教”的中国教育,却依然抱残守缺。新“教改”虽然提出些新理念,却没有为践行这些理念提供客观条件。中高考模式这种现实的检验程序,让“培养能力”只能成为一场“教改秀”。也使急功近利的教育理念推动下的“纯粹应试教育”甚嚣尘上。连维系身体健康的体育活动都被家长视为耽误“学习”的行为。哪所学校要是坚持必要的体育活动,就会被当成“学习”抓的不紧,遭排斥。
  “尊严”是你在尊重别人的权利的同时,自己的相应权利得到尊重。孩子们从来没有阻碍父母追求健康的权利。可作父母的却以爱的名义限制或剥夺了孩子追求健康(玩)的权利。无论做父母的是否认同,第一种侵犯孩子人格尊严的就是父母的“爱”。所有以血性(在家长看来就是犟脾气)捍卫自己人格尊严的孩子都被看作是不懂事孩子,本性遭到家长残忍地阉割。
  人的血性是捍卫尊严的一种本能,是受生理与心理因素共同制约的。全社会戏耍教师的风气与对教师正常施教行为保护机制的缺失,直接导致学校与教师为规避责任,被迫省略了强健学生体魄与健全孩子心理的教育程序。致使90后与00后的孩子们身体素质整体呈断崖式下降趋势,心理上出现人性的严重扭曲。这个责任理应由国家来承担。
  义务教育属于国家强制性教育。国家有义务,以最科学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强制推行。可是几乎所有各地方政府都有教育经费不能全部到位或教育资源不能均衡使用的短处,因此都惧怕与教育有关的事件产生轰动效应,使这些违规现象大白于天下。所以,“地方上”大多屈从于家长们愚昧的教育理念,大行“简约式”应试教育。把维系孩子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教育程序大多数省略。这“省略”的教育程序,使孩子们在学校教育中无法形成健硕的身体与捍卫正当权益的勇敢抗争的精神。男孩子本能的血性湮灭在不健全的教育里。
  可国人出于对强权势力的恐惧,欺软怕硬,尽拣软柿子捏。没人敢追究直接责任,更不会承认自家落后的教育理念有什么责任,职能部门也乐得误导舆论让学校与教师作替罪羊。教师就成了全民作践的对象!最终的结果就是“全民自戕”!尽管那些不从事教师职业的国人,对教师群体极尽抨击之能事。异想天开地要求广大教师一边遭受整个社会的人格作践,一边竭力工作,满足他们对于教育期望。这种连寄予这种期望的人自己从事教师职业都不会接受的愿望,居然被那些义正辞严抨击教师的人做得理直气壮。最可悲的是职能部门与这种“乌托邦”舆情沆瀣一气,阉割了广大教师的精神尊严,但凡出现社会舆论对学校教师的质疑,无不“顺应民心”,严惩教师。广大教师忌惮“特色”,工作中要“深思熟虑”,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忌惮因为教育方式被学生不理解,遭学生举报砸了饭碗。既然渐渐教师已经成了全民作践的对象,那还有什么尊严值得捍卫。
  一群被剥夺了尊严的老师怎能教出有尊严的学生!学生若丧失了做人的尊严,哪里还会有捍卫尊严的血性。
  如今,整个社会几乎都不知道“尊严”为何物!也就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格,自然就没有捍卫尊严的愿望,“血性”也就渐渐淡出了孩子的人生。
  看到这,会有许多近一二十年有站过讲台的人,祭起道德的大棒,鞭挞“教师对于职业尊严”正当希求。这些年听得最多的就是“你就是干这个,你就该怎么怎么的……”、“我要是教师会怎么怎么样……”,站在假想前提下与道德的制高点上作践教师行业的尊严。直至使广大教师索性随波逐流,麻木地把“尊严”当鞋垫子,把屈辱当成家常便饭。以自我保护的本能,规避行业风险。强健学生体魄,健全心理的教育程序就在这作践教师尊严的社会风气中被弱化。
  基础教育的教师队伍素质日渐走低,这是不争的事实。这里面除了教师本身素养的因素外,更大的成份就是教师尊严被作践所致。
  笔者不想述说教育行业现状如何凄惨,因为从事哪个行业的人都不容易。也不想与不满意教育现状的读者朋友争辩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更不想与那些怀旧的读者朋友探讨以前的教育怎么样!只想问问那些家有孩子的读者,体制造成的这种令你们不满意的现状,靠宣泄情绪的指责抨击能否改善?如果改变不了,你家的孩子是否就不需要老师也能正常成长?你们的每一次对作为替罪羊的教师的抨击,都是为包括你们自己的孩子在内的炎黄子孙的成长缺陷形成助一把力。
  提到尊严,许多家长把“面子”当成尊严。“面子”只是一种精神需要。并不等同于尊严。“尊严”是你在尊重别人的权利的同时,自己的相应权利得到尊重。许多学生与家长,把老师对孩子的某些他们不愿意接受的教育方式视为侵犯孩子尊严,这完全是被我们中国大陆教育所学来的西方世界早已经抛弃的垃圾教育观——“尊重教育”所误导。教育者对受教者的最大尊重,就是积极施教。消极施教才是对学生尊严的严重侵犯。教育方式的得当与否与侵犯尊严无关。即便错了,也不是侵犯尊严之错。有时正面教导无效的情况下,说说反话甚至委婉有度的讥讽会比直白地讲道理要有效。
  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如果你不能履行尊重他人权利的义务,就没有权力要求人家尊重你的相同权利。单方面为维护自己的权利不择手段不是血性,是任性。
  血性不等于冲动,但冲动往往是血性的反映。我们不能苛求孩子们的生活里“血性”与“冲动”泾渭分明,如果全部扼杀孩子的冲动本能,也就阉割了孩子的“血性”。多年前,笔者从事中学班主任工作时,学生甲(女生)在教室门口不小心摔倒在门后的垃圾桶上,她关上教室门站了起来,可是恰好此时另一个学生乙(男生)推门进来,把刚站起来的学生甲(女生)又撞倒在垃圾桶上,学生甲站起来对着刚进教室的同学乙(男生)就是一个嘴巴。学生乙(男生)本能地回敬了学生甲(女生)两个嘴巴。当时笔者正在其他班里上课,两个学生被学生处老师带回办公室处理。处理此事的学生处老师认为,学生乙(男生)不该与女生动手,要学生乙向学生甲道歉。可是学生甲的家长来到学校却不依不饶,并认同学生甲的要求,要再打学生乙50个嘴巴。笔者下课闻说接手了此事。在与家长们一起了解了事情经过后,学生甲的家长仍然坚持要女儿打那个男同学(乙)50个嘴巴。
  笔者当时正告学生甲的家长,他们这样处理孩子之间的冲突太自私了,你们只顾忌你们的面子,想没有想过这会给孩子今后的人生留下多大的隐患!你们可以让今后所有冒犯你们女儿的人都接受你们今天这种处理方式吗?你们今天的纵容,会让孩子错以为可以如此对待今后所有冒犯她的人。你们以成年人的辨识能力想想,你们会永远站在孩子身后为孩子“报复”撑腰吗?如果你们百年之后,孩子这样解决与生活里人的矛盾,你们拿什么保证被你们孩子报复的人不以极端的方式回敬你家孩子的这种报复?当时笔者给这个家长讲了几个实例,恰好孩子的父亲在新闻媒体上看过其中一个实例。所以家长问笔者,那该怎么办?
  笔者把两个孩子叫到跟前,告诉学生甲(女),她摔倒在门后的垃圾桶上是很尴尬,可那是你自己不小心所致,你站起来后被外面进来的同学乙(男)再次撞倒在垃圾桶上,(学生甲)却把自己不小心造成的尴尬迁怒于同学(乙),不容分说就给了同学(乙)一个嘴巴。至此,你(学生甲)与同学(乙)之间的矛盾绝大部分责任都在你。因为,他(学生乙)是正常进教室,没有主观上撞倒你的动机。这就象铁路上运行的火车,火车相撞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后车没有按照正常的速度行驶超速了;一个是前车没有按正常的速度行驶,某种因素导致速度慢了,可是却没有给后车发出安全信号,那么最主要的责任要由前车负责。学生(甲)与家长听了都没有做声。
  笔者叫过学生(乙)。学生(乙)还没容笔者说话就检讨说:“我不够冷静,不该打女同学”。当时笔者正告学生(乙):“你没有错,人格没有温度。你的反应是正常的。至于该不该打女同学,这要看在什么情形。如果你进教室后,与同学(甲)因此事争吵起来,或者被打之后有吵架的过程,争吵后才愤怒地动手打了女同学(甲),那是你的不对。以强凌弱是畜牲之间的生存逻辑。你应该以非暴力的方式解决你们之间这种矛盾,或寻求老师与同学的帮助。男人不打女人是理智的选择,不是本能。非暴力的矛盾,理应以非暴力的方式解决。即便遭遇了女性暴力,倘若不是程度很重或连续性遭受施暴(所以法律对于被刺激下的极端反抗行为定义为激情犯罪,属于减轻处罚的情节或属于不予处罚的正当防卫),都不应该针对女性暴力侵犯进行暴力回敬。可是,你一进门尚没有反应过来什么原因(不知道同学甲此前曾经摔倒在垃圾桶上一次)就被给了一个嘴巴,你还手就是正常的反应。这是一个男人捍卫人格尊严的血性本能。但你回敬了同学(甲)两个嘴巴也显出你的自控能力尚不成熟。可这不是原则过失,与主动先打你嘴巴来比,也基本属于正常反应。
  是非不能混淆,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过失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司法上在处理民事矛盾时,是要划分责任的。不是谁的责任大,谁就需要承担全部责任,谁的责任小就不需要承担责任。人类自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开始,就是男人主导的社会。虽然主要责任不在你,可老师认为你(学生乙)作为男人,应该先主动为你多打了同学(甲)一个嘴巴向她道歉。这个孩子(学生乙)向同学(甲)和她的父母鞠了一躬,然后很虔诚地说:“对不起,我反应过度了。请同学(甲)和叔叔、阿姨原谅!”
  笔者又转向学生(甲),你自己摔倒,然后迁怒于正常进教室同学(乙),还先主动动手打了同学(乙),这是你的不对。是非不因性别而混淆,不是因为你是女人道理就永远在你这方。男人不打女人是男人的修养和美德,不是女人推卸责任的借口。更不是男人承担责任性别理由。老师认为你的修养不会比同学(乙)差,你应该向同学(乙)道歉。学生(甲)与父母虽露出些不情愿表情,但还是向同学(乙)道了歉。
  让两孩子回去上课后,笔者诚恳地对孩子(甲)的父母讲,为他们对孩子的深情而感动。只有孩子的亲生父母才会拿孩子长远利益与终生安危为重而放弃个人的“面子”。你们这种克制,会让你们的孩子今后懂得如何处理与周围人的矛盾,极大地降低孩子未来遭遇生活里极端事件的机率。倘若如你们最初的冲动,让孩子以相类似的方式处理与周围人的矛盾,或许你们就是孩子未来生活里悲剧的导演者。孩子的父母似乎找到了下台阶的理由,表情缓和许多……
  日本人,常常宽容学生打斗,意志刚强者能出头,目的是从小保育男孩子的“睾丸”——血性。此外,日本人还比较宽容“江湖社会”的存在,作为“强悍文化”的风源。好坏正邪先不去论它,至少人家认识到:摧折人的意志太过分,则男人不像男人,家将不家,国将不国。没有达到一定修行境界的男人,社会必须宽容他们捍卫自己利益和尊严方式的本能瑕疵,这是保存男人性别特征存在的最低条件。
  没有血性捍卫自己人格尊严的男人怎么捍卫自己家园,又怎么会有热情去爱国,去捍卫祖国尊严!
    
分享:
责任编辑:行之书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