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杂文频道>饭余茶谈>为什么基础教育学欧美始终学得四不象

为什么基础教育学欧美始终学得四不象
  作者:褦襶子 发表:2017/1/31 17:23:45 等级:4 状态: 阅读:1210
  编辑按:任何事物的健康存在都是首先符民情与国情,盲目照搬的教育形式都不可能达到其预想的目的,没有长远的愿景,如同黑暗里没有灯光,也只能在眼前的道路上摸索前行,其结果就是误国误民。
  
  教育不同于其他行业,这是一种学习“播种”的本事。一个多世纪以前,洋务派想“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护大清的统治,把西方人的科技成果移植到中华这块封建土壤上。可是人类发展进程是“文明”之间的博弈,决定胜负的是创造科技成果的土壤,并非只靠科技成果。所以北洋舰队以优势的海军装备(篡改这段历史,掩盖当时北洋水师装备上的优势,忽略深层次的原因不过是想证明我们的“文明”是好的,只是满族人没有搞好)惨败给仰我中华千年鼻息的日本。
  历史重演,如今我们成了山寨大国。山寨的本事,让洋人恐惧。弄来点“文明”的种子,也因为生长条件的局限,难以长成。于是“大贤”们把眼光投到教育上,希望学来“播种”的本事。可“文明”的种子要想长成,除了播种方法外,还需要生长条件。
  打开国门后,传统教育理念极大地局限了炎黄子孙的聪明才智,于是想将教育也与国际接轨,欧美的“快乐教育”理念成了教改的主旋律。可是笔者遍查欧美资料,咨询海外的教育同仁,均称没有听说过“快乐教育”这种提法。所以,很可能是我们曲解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洋耕耘观念。人家的“以学生为主体”是以学生心智的健康成长为主的快乐成长教育,快乐是有条件的,必须是健康成长基础上的快乐,结果到了我们这成了把孩子当成上帝的纵容模式。眼见得这些年基础教育的教改走进死胡同,于是又有专家跳出来否定“快乐教育”,并以美国重新开始“吃苦耐劳”教育为佐证。
  欧美的“教育快乐”的确存在,但那是不排斥“吃苦耐劳”的快乐,是用来培养孩子们坚毅的品格的。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与国际接轨,只学来人家一种表象。可是专家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承认这就是曾经被他们推崇的“先进教育”。于是,“引经据典”把广大中小学老师折腾的不知道该如何执教了。什么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这种偷换概念的逻辑堂而皇之大行其道,长时间占据基础教育的主流。
  教育是一种播种文明的种子并使其成长的过程,硕果累累的欧美教育,奉行“吃苦耐劳并快乐着”地接受教育。人不吃苦,能长的大概只有身上的肉。未经吃苦能成长的例子非常少,不具有普遍性,与人类的教育无关。即便有个别极其罕见的个例,也不能证明成长可以不需要经过吃苦耐劳来培养坚毅的品格。如果这些“个例”要是也经过吃苦耐劳,或许会有更大的成就。
  中国大陆的教育之所以长期存在“快乐”与“吃苦”之争,是因为把许多概念弄混淆了,应试与应该教育不是一回事。考试是为教育服务的,但绝对不能让教育为考试服务。“应该教育”就是一种教育为考试服务的模式,是考的方式有误,不是考试错了。
  健康的教育应该着眼于大教育(家务、探险、游玩等都应该是教育不可或缺的成份),而应试教育是只发展脑袋,放弃四肢、心灵的狭义教育。其实国人未必不知道应试教育的弊端,之所以急功近利是因为背弃华夏文明后,始终没有找到一种让国人信服的信仰。朝信夕否,今天是主人,明天就可能成为人民公敌。任何努力与所有的劳动成果都可能瞬间化为乌有,所以国人都不敢有长远打算。久而久之,急功近利成了“传统”!即没有个人的荣誉感需要维护,也没有家族荣誉感需要捍卫,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与民众都没有荣誉感,民族荣誉感从何谈起!没有荣誉感的民众与没有荣誉感的家庭,形成不了一个有荣誉感的社会。一个健康的机体一定不会是由病态细胞组成的。
  本来可以一句话就能说明白的事,可是衰老让表达能力也日渐衰落。这些看似与教育无关的话题恰恰是我们学不来欧美考试模式的根源所在。欧美之所以存在着接受教育的快乐,是因为欧美的教育把孩子的生活目标、兴趣、激情结合起来,融进基础教育,形成了孩子们坚毅的品格。人坚毅的品格绝不会是被迫形成的品质,更不会是屡遭强迫的条件反射。
  坚毅的品格,是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是种在困难面前不放弃,在痛苦当中不屈服的主观意愿。我们在引进“快乐教育”之前,大行师道尊严,孩子们在学校老师的安排下倒是经常“劳其筋骨,苦其心智”,可是孩子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吃苦”?为什么而“委屈”?唯一能做的就是“听话”。所以,十七年的旧教育(文革前),苦孩子们的心智;缩短学制的教育革命(文革时期的教育)劳孩子们的筋骨,都没有能让孩子们形成坚毅的品格。
  坚毅品格的培养需要吃苦耐劳,可吃苦耐劳却未必形成坚毅的品格。吃苦耐劳只能是形成坚毅品格的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坚毅”是主动为了某种目的而吃苦耐劳;被动被打造的吃苦耐劳是难以形成坚毅品格的。吃苦不等于痛苦,吃苦是一种主观行为,如同“头悬梁,锥刺股”般的自我鞭策。教育只有帮助孩子们明确他们追求的人生目标,才会让孩子们的“吃苦”成为一种主观上的愿望,经此磨练才能形成坚毅的品格。
  西方的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国民素质,是培养孩子们认识能力的过程。众多有着基督教传统的国度,也是不许宗教进入(公立)校园的。孩子只是学习认识事物的能力,至于你选择什么信仰,那是每一个受教育孩子的自由选择权。孩子们有权选择符合自己兴趣,能让自己产生激情的生活目标。只有在这种文化包容的教育下才能形成孩子们坚毅的品格。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尽管罗斯福以其远见卓识,预见到日本早晚必将因驱逐美国在亚洲的利益而与美国有一战,早些与反法西斯国家结盟,有利于美国的国家利益。可是绝大多数的普通美国人看不了那么远,不愿意为其他国家的利益去打仗。议会多次否决了罗斯福总统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提议。
  日本偷袭珍珠港,激怒了美国人,美国议会才几乎以全票通过对日宣战,可唯独有一个议员因为这与其宗教信仰不符而反对。美国社会比较温和地接受了这位议员的反战态度。虽然相当多的美国人不认同这位议员的观点,但如果不允许有人犯错误,就必然形成独裁专制的土壤。这要是在中国,此议员的祖祖辈辈都得生活在汉奸帽子的阴影里,多少代人都得受到全社会的羞辱与惩治。高度尊重受教育者对生活目标、信仰的选择权,是美国教育的精髓。也只有在这种文化包容下的“吃苦耐劳”才能铸就孩子们坚毅的品格。而我们的社会恰恰缺乏这些条件。
  最拙劣的吃苦耐劳教育就是“吃了”还没有长进,我们的教育,大多数是这种教育。孩子不知道为什么“吃苦”,或不是心甘情愿地被迫吃苦。尤其是被迫吃苦,还要表现出心甘情愿来,不仅难以产生兴趣,更难以产生激情。这种教育下形成的“坚毅”品格,要么是麻木的条件反射,要么是虚伪的环境适应。尤其是在“独生子女”时代被“快乐教育”纵容的年轻父母养育的孩子,不用说孩子们能否接受“吃苦耐劳”教育,就是家长能否接受这种理念,即便接受能接受到什么程度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如果把“吃苦耐劳”教育的每个环节都界定到用几秒钟、几分力、哪些话怎么说算教育,过几秒钟、超几分力、除哪些话之外的话都可能不算教育,那还需要什么教育,直接编辑个电脑程序,孩子一边玩电脑就一边接受教育了。
  孩子的成长是动态的,老师的教育却不能是动态的,要等待国家法律把分寸认定到每个具体教育环节,才能确保不会因为随时可能的犯规被炒鱿鱼。还要确保有家长胡搅蛮缠时,现行教育行政部门百分之百地主持公正,不会牺牲教师的利益息事宁人。请问这样的教育啥时候能够有?即使有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教育结果?
     
分享:
责任编辑:香奈儿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