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吧的“门”与门里的孩子们
![]()
早晨,习惯地打开收音机。正在播放的是一则关于“青少年沉迷于网吧”话题的节目。这种做秀的节目,即浪费国家资源,也浪费听众时间。主持人介绍,当地网吧的管理部门文化市场的领导坐客直播间,与听众探讨寒假孩子们沉迷于网吧的问题。可是对于主持人与打时电话的听众所提的问题,这位领导总是顾左右而言它。从不正面回答问题。后来,干脆主持人也不再提问题了,导播也不再把电话接进直播间了。关于网吧与孩子的话题传统媒体是不敢道出真正原委的。即使是网络媒体,那些为经济目的或者为网络而搞网络的网站也会谈此话题色变的。这些网站通常是用网络自动屏蔽系统把敏感话题拒之门外。尽管我们国家任何一部法律都没有规定敏感话题不许谈,可是在时下主流听不进去批评的年代,那些早已经把自己与民族的前途割裂开来的人们,自然是多一事不如少事了!
其实在时下的中国,如果政府真想做什么,还是有力度的。基于舆论,某国际窗口城市曾经一段时间禁止政策外的乱收费,一令下去。所有乱收费戛然而止。因为这项规定有一个附加条件:如果发现有政策外收费,无论任何理由,一把手校长无条件撤职。其实现在从政的都得象红楼梦里的贾雨春似的讨个护官符在手,官场自有官场的规矩。上边下令,你得判别真假。是完全制止,还是可以变通!就说这文化市场管理。当“忽如一夜春风来”的互联网走进国人现实生活里时,开始以此谋利的都是有一定社会关系的。文化市场管理也离不开世俗的规矩。管理者要兼顾舆论、政策与人情,还要确保本阶层的利益。 政策规定,公开营业的网吧,不许接纳未成年人。可在利润的诱惑下靠经营者自律是办不到的。这就需要管理方文化市场的部门监督落实。这类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就给文化市场的管理方带来了利益。首先是人情,因为开网吧,大多都有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有些背景可能对执行文化市场管理的人员具有着较大的制约。甚至是“生杀予夺”大权。这些“背景”是不会公开出面的,但是执法人员要是不给面子,很快你就会丧失执法的资格,甚至下岗失业丢掉饭碗。如果对这类网吧保护得好,“背景”自然会有一定表示的。另一类就是人情关系,虽然不能直接制约执法人员,但是官场的关系错综复杂,真要叫紧了,也说不定会给自己带来些什么麻烦。再加上这类“人情”也很知趣,知道关系不是很到位,于是关系之上必加上“孝敬”。利益的诱惑与官场风气的顾虑,也会使这类被管理对象得到与“背景”同样的庇护。常常是每当突击检查前,受保护的关系户均能得到事先通知,这是中国国情。连小孩子都知道该如何应付。因为在孩子们上幼儿园时,老师就教给孩子们怎样应付检查。孩子们在那些不听话的小朋友“生不如死”的待遇恐惧中,形成了固定的思维定式。奴性的一面是十分娴熟的。即使上级为杜绝这种现象,对突击来个突击,被查出来的网吧,只要没有舆论影响也大多是以罚款论处。这种罚款灵活性很大,被罚的网吧老板自然知道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这笔必须花的钱的作用。他们宁可多花些钱,孝敬执行罚款的人。否则被罚的钱就都没有了意义。而罚款的人,因为拿了人家的手短,自然会在权利限度内把罚款压到最低限。如此一来,被罚的人不是象人们通常想到的得到了教训有所收敛,相反会变本加厉,肆无忌惮地接纳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来把被罚的与孝敬的钱挣回来。 一位业内人士介绍,不光他们这行。许多管理行都是如此。即不能不管,对被管理者没有了制约,被管理者就不会孝敬你;也不能完全认真地管,都把被管理的人处理干净了,也就没有人孝敬了。这种现象在环保部门最为明显,众所周知全国哪个地方的环保工作开展得好,哪里的环保部门就最清贫,甚至有开不出工资的现象。哪里的环境保护问题越多,哪里的环保部门就肥得流油。笔者朋友的内人曾是个污染企业的行政人员,长期与环保部门打交道。每年只要按时间把“规定数额”的钱准时交上去,污染可以照排,诸如地下水等资源可以照用。如果上边来检查,会得到事先通知,你只要积极配合就行了。这就是环保部门的逻辑,如果把污染都治理没有了,也就没有罚款了。至于人类、国家、民族的未来,那这些人看不到,也不去想。从事文化市场管理的人说,管理就象放风筝,收紧了,线断了。再也没有了。收松了,不受你约束了,也啥也没有!交通管理部门已经认识到罚款与司法腐败的关系,将处罚与罚款分开管理,可是许多地方政府仍把罚款多少与执法的交通警察的经济利益挂起钩来。有的甚至明确分派数额。非法收益的最大受惠者是执法的上级部门,司法公平也就自然无从谈起了。学校乱收费与文化市场的罚款也是这个道理。 如果说行政执法是阻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门,那么时下网吧里孩子们络绎不绝的身影就是“门”的责任。说到这里要提醒大家,此文并非只谴责文化市场的管理部门。客观地说,文化市场的管理部门也是身不由己,造成这种现象的并非哪一个部门哪一个人的责任。归根结底是不完善的制度。网吧作为一种新的信息部门,从产生那一天起就与 ![]()
评论人晚亭 发布于 2008/2/5 11:41:33
现实生活中,应试教育压着孩子看见的都是些严厉的面孔,以及一成不变的生活。孩子却可以在网络里,找到变化,就算错了,也不会有人过分指责,甚至网络还可以给他们成就感!这样一来,孩子就越来越迷恋网络了。<br>
现在,不光是孩子迷恋网络,成人也一样啊。呵呵! ![]()
评论人柳儿 发布于 2008/5/27 12:40:12
来报道了哈,咋还不来欢迎啊:)
评论人惊秋风 发布于 2008/5/31 21:16:14
欢迎,欢迎
评论人惊秋风 发布于 2008/5/31 21:17:27
好细腻的心情,女孩的心思真美
评论人晚亭 发布于 2008/6/10 22:22:22
好漂亮的PP!尤其是那弯月!
问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