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杂文频道>饭余茶谈>我宁愿相信面对新的信息她会有不同于众人的选择

我宁愿相信面对新的信息她会有不同于众人的选择
  作者:褦襶子 发表:2018/9/4 16:20:09 等级:4 状态: 阅读:893
  编辑按:“感谢贫穷”或许只能限于在某些方面成功的人士的官方言论,对于大多数仍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人来说,贫穷永远是一种挥之不去的耻辱。 感谢作者分享!
  最近以707分考进北京大学的河北女孩王心仪的一篇《感谢贫穷》轰动了整个大陆舆论界。对于她此文的观点,感动者有之,欣赏者有之,质疑者有之。有一位颇有见的网友写了篇《感谢贫穷是助长野蛮》,可是还没来得及拜读,就被和谐了。

  网络介绍,这个孩子高中学的是理科,可是基于对文学的爱好,她选择了北大中文系。从她《感谢贫穷》一文的文笔来看,这个孩子思路清晰,逻辑严谨,主旨明确。感动者感动于这个孩子幼小心灵经历了那么多生活的磨难;欣赏者欣赏其朴实无华言之有物的文风;质疑者质疑其灵魂被“特色”固化。

  可是在笔者看来,凭现有的信息给这个孩子下结论,都缺乏严谨。至于她是否真的因为爱好文学,放弃高中三年的理科苦耕基础,改考文科专业,无从印证。但从这个孩子的文笔看,朴实无华,言之有物,属于那种心情文字,的确文学功底深厚。就她的高考成绩来看,即便她考理科成绩也比这文科成绩差不到哪去。

  她的老师这样评价她:“乐观开朗,视野开阔,格局很大,绝对不是传统意义上只知道学习的学生”。据说她平时爱好画画、唱歌、演讲、经常关注时事政治、阅读外文书籍。各种迹象表明,这是一个有思想、意志品质顽强的孩子。

  不错,现行教育体制下,什么样的好材料都难免被弄残了。可劫后余生的也不是没有。只是残存的未被致残的人才难以支撑希望的天空。

  王心仪能够阅读外文书籍,所接触的信息绝不应该仅限于“正能量”。即便受客观因素制约,相信她抗愚弄的能力也应该较强于绝大多数的同龄人。

  她若关注时政,自然知道只有这样的文章才能被“特色”放行,才能引起社会的关注,并将争议降低到最小。所以鄙人以为此文可能反映出两层含义,一是应试教育模子塑造出来的精品;一是智慧的控诉!以这个孩子的境遇,两种情形都可能存在!如果她弄不懂“贫穷”土壤里劫后余生长出的幼苗难以撑起希望的天空,那她就只能是一个有质量的奴才;就冲她学了三年理科,却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科专业,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孩子视野中不应该只有她自己!

  我们不能苛求一个从“贫穷”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为自己未来的生存动动脑筋。更不能苛求一个在信息封闭的校园中走出来的孩子能够对这世道有什么清醒的认识。但有一点,只要她还没有“特色”教育完全致残,只要她还有思考能力,伴随着她视野的开阔,接触信息的增加,她有条件对这个社会产生基本准确的认知。

  过去,余始终认为,现在的孩子们都是被“特色”彻底致残的一代人,可是长期接触中发现,事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孩子们对所生活的环境有他们自己的见解,在他们没有“成熟”前,他(她)们的未来都是充满着变数的。

  不过,王心仪怎么想的是一回事,大家如何理解她却又是另一回事。相当多的国人接受那篇《感谢贫穷》的“八股佳作”,读不出或者她本来也就没有“言外之意”。就“众感动”而言,该文的确有“助长野蛮”之嫌。“贫穷”也许能够“成就”几根栋梁,可是一座大厦只有栋梁是不够的。栋梁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为“砖瓦”创造存在的条件。如果她认识不到这层含义,那她就只能永远是滥尾工程的空架子——鸡肋,没有任何使用价值,甚至还可能成为继续发展的障碍。
分享:
责任编辑:香奈儿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