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自学教育浅析
![]() 时下教育界的素质教育、课改教育,正在中国大地上风风火火的推行。可是从我参加过继续教育培训,也已经四五个年头过去了,我所了解的大多教育家们,上课仍然只是一味的灌输自己的东西,机械老套地讲自己要讲的内容,让学生作一大堆的笔记,背一大推的课文,课后做一大堆的练习、模拟试卷,应付考试了事。这使我对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教学方式,既感到无味,又感到无奈,尽管其实我更想愤怒、想呐喊,却怒不起来。 一方面是因为地方政府虽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却又不敢放手让教师和学生做自由放飞的小鸟,任由他们自由成长,经风雨、越海洋,自己炼就一双强健的翅膀。另一方面又因为那些国立学校的某些教师们,自身的素质也高不到哪里去,尤其偏远山区的某些教师,有些虽屈指算算,也干了一二十年的教育,学历甚至只是初高中。城市总之要好一些,有些通过努力,至少也拿到了函授大专、电大本科文凭,因此除了照本宣科,他们本也不会别的。虽能力一般,你也不能让人家说下岗就下岗没饭吃。何况能混到国立学校教书的人,起码是有些关系背景的。人家最多也就能按照学校教学大纲和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又哪里会自己标新立异,想着让学生和自己走一条自学成才的创新之路。那甚至会被学校领导和同事视为异己,丢了饭碗。所以,鉴于此,一些我自窃以为有些独到教学方法的老师,也不敢轻举妄动,另僻蹊径,自创教法了。这使我明白了,难怪喊了多年的素质教育进展缓慢,效果不彰,便也不奇怪了。 其实,我从事教育工作也已十多年,我总觉得作为语文教学,除(1-3)年级关系到学生的识字教学,需要示范引导外,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完全可以放开手脚,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诸如多音字、近反义词、比喻句、拟人句等修辞句;分段;试述课文内容;理解课文要表达的思想;通过读文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受到了什么教育?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发帮助?老师只需要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读文找出答案,讨论正误,通过(4-6)年级的引导自学,初中阶段学生应该完全可以自学课文了,老师只需要解答学生不明白的地方就可以了。至于考试,检测两个方面即可,一方面只要给他一篇诗文,让他按相关要求,加以分析,分析的好坏,就可以知道他的自学理解能力如何?另一方面,让他写一篇诗文,就可以了解他的应用能力。学习语文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他在识记中国汉字、词语的应用,及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作者应用的表现手法。另一方面就是让学生能会利用,将来也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相应的文体,拥有作文的能力。 所以,其他学科的教学学习,我不敢苟同其法,但诸如语文、历史、政治、地理之类的文科类教学,完全可以利用放开式的自学方式,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自己分析理解掌握这些知识,不但牢固,而且通过自学,他的独立能力大有提高。这种说法绝不是空来穴风,听凭想象。试想,古今中外,很多伟人大师,都不是靠伟人大师培养出来的,且拥有高学历。而是通过一定初级教育后,都似乎是自学成才。世界文豪高尔基,最初的学历只是小学二年级;爱因斯坦曾被老师断言是弱智,要求其退学。这说明一个人的学历并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有没有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自学兴趣和自学能力。 马克思说:“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天才。”所以,及早的引导学生自学,应该是一种“百利无一害”的素质教育的体现。而且过早的让学生们独立思考,独立完成教学任务,更应该是课改教学的关键。而我们的教育家们,为什么就不能意识到呢?非要等到学生上了大学,似乎才有了自学能力,才给他们这样的机会,甚至仍然停留在教授把“方便面泡好了再喂给学生吃”的地步。如此,我们的学生怎能不高分低能呢?靠死记硬背标准答案获得的知识,虽获得了高分,可又怎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呢?因此,我以为,语文教学之类的文科教学改革,应该让学生向自学教育转化,也该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必行之道。 2008年4月9日 ![]()
评论人南平 发布于 2008/8/4 22:20:43
呵呵!好久不见,唯愿一切如意!
![]()
评论人幽蓝之水 发布于 2008/8/5 9:46:50
是的。我就觉得自己读了这么多年书,对教育存留的印象就是为考试而学习。这真是一件另人头疼的事情。而且如此的教学也会压制有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学生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问好米田老师!
![]()
评论人向日葵的光 发布于 2008/8/5 18:20:39
不论何种教育方法,都有长处,但也都有弊端。取长补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是关键。
![]()
评论人叶子梅 发布于 2008/8/5 13:36:56
教育改革不应该只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改革,试问有多少不合格的教师依然在从事教学工作,可又有多少有能力的教师被拒之门外.我想老套的教育,不仅仅是我们的教学方式,更多的是我们的教育者本身.作为一名教师,我也深感悲哀.有的教师只知道对着答案改题,错了都不知道.有的教师甚至不改作业,如果你改,你便是异类.有能力有的时候并不会得到认可,反而会四面受敌.难道你忘记了这样的日子吗?这是一个古老而无奈的问题,是想做一个好教师的悲哀,同样也是学生的悲哀,更是这个社会的悲哀!
![]()
评论人禾苗茁壮 发布于 2008/8/4 22:04:05
赞同,抛开陈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