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散文频道>散记人生>父母进城

父母进城
  作者:文者冰河 发表:2008/8/7 0:41:25 等级:4 状态: 阅读:1832
  编辑按:对于父母我们最好成绩的爱不是用金钱、名望、地位去支撑他们的面子,尊重父母的喜好,这才是我们对父母最好的爱。
  
  这是前年的事了。那时我在安宁一家公司工作,混的还不错,先后介绍了几个老乡以及大姐四姐一家进公司打工,在衣食住行的条件相对成熟的时候,我提议把年迈的父母从乡下接来住一段时间。大姐与四姐一致赞同,想法与我的不约而同:父母在偏僻的农村辛苦了大半辈子,父亲年青时还去过一两次县城,母亲则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连相邻乡镇的集市都没去过。现在我们都能自食其力了,也该让父母歇歇了,大的事情做不了,至少可以接他们进城来见识一下大地方的进步和发达。
  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待到冬季,庄稼都已收进屋,猪牛狗的“口粮”都已备妥,农事闲了下来。家里由哥嫂看管料理着,二个老人便收拾着乘坐上了通往昆明的班车。
  事先联系好了的,我将预期于昆明车站恭候二老,可是当天却临时有一个很重要的会议要开,叫我不得不嘱托外甥范玉江代我去迎接他们。
  在总公司开了一天的会,夜幕降临了才赶到四姐家去,父亲坐在炉子旁,正与大姐等拉家常,母亲却因长途跋涉车舟劳顿引发呕吐头晕等症状困倦的躺在床上。
  那一瞬,有什么东西哽在喉咙,连一句“爸妈”都无法叫出来,第一感觉便是父母更加的苍老了。
  几天后,父母的元气都恢复得差不多了,我便经常抽出时间来,带他们去逛街,去百花公园看城里的老人们悠闲的拉二胡唱花灯,去百花山、去楠园感受那清幽静谧富有诗意的环境,去百花湖划小船,去小吃摊吃砂锅米线,去金方大厦乘电梯……年迈的父母瞪着眼睛,四处张望着新奇的物事,或惊讶,或不解,或兴奋,那情形不亚于进大观园的刘姥姥。
  又是一个午后,我陪父母逛街,看看天色将晚,得乘坐最后一班公交车回去了。最后一班车往往很拥挤,车一靠站台我便看见里面乘客已是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了,站台上又还有数人蓄势待发准备上车。我怕父母抢着上车被人挤伤,忙告诉他们莫慌,反正车上已是座无虚席的了。父亲此时正在大快朵颐一个面包,他老人家会错了我的意,以为是我叫他快上车,待会儿没座位了。车刚停稳,只见他以一个老庄稼人的身手,一个箭步冲上去,一只手往前一抓一拔,就像抓拉一把麦桔般轻松,轻而易举的就把在他身前要上车的几个年轻人拨拉在一边,再一个箭步,冲上车去了,母亲紧跟其后,不甘示弱。其他人见是两个老人,也都不好发作,哭笑不得。
  我上班的时候,母亲呆在家里,父亲则四处去神游,领略着异地他乡的风景,细细的观望,静静的品味,不忘褒贬一番,与家乡作一番比较。父亲独自去钻过火车隧道,去参观过水泥厂,去市中心游玩迷路了,幸亏碰到一个老乡给他找到公交车坐回来。
  半个月后,二老有些坐不住了,竟日焦躁不安的,说是惦着家里,母亲叨念着猪鸡猫狗,父亲却总想着还有两块板地未开垦,总盘算着驾着牛去犁地。
  又过了十来天,听说邻村有老人病逝,父母说啥都留不住了,执意要返乡,要去参加葬礼。我看他们去意已决,只好帮他们买了车票,送他们登上回家的班车。
  父母是农民。农民是注定离不开土地的。
  我想我可以理解父母的心情,也许他们此生只有这么一次进城的机会,但仅一次已足矣,他们的根在农村,心在土地,他们是要与大山相伴一生的。但是,他们却希望自己的子女高飞,飞出大山,飞的越远越好,宁愿为此忍受无尽的孤独寂寞和牵挂。
  可我的内心深处,却总还是有很多遗憾,觉得自己所欠父母的,此生是无法报答的了,有时候想想接父母进城的情景,聊以自慰,心酸酸的,戚戚然。
  愿故乡的父母安好。
  2008-6-2晚十点
  
分享:
责任编辑:南平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南平 发布于 2008/8/7 0:58:52  
呵呵,请代南平给你的父母捎去这一份美好地祝福。也祝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作者回复:谢谢南平,我代我父母谢谢你。望多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