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杂文频道>饭余茶谈>中国的奥运金牌里缺点什么?

中国的奥运金牌里缺点什么?
  作者:褦襶子 发表:2008/8/13 15:07:11 等级:4 状态: 阅读:2173
  编辑按:当举国为奥运健儿夺得金牌欢呼雀跃,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中的时候,作者冒着“枪林弹雨”向我们诉说了运动员们幕后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
  
  举国欢腾,瞩目奥运金牌时我这篇文字肯定要挨骂。可是思虑再三,不吐不快。网上诸君尽可表态,权作鄙人犯贱,没事讨骂好了。作为有过职业体育工作经历的人,我在许多年前就深知中国体育界的一些强制性规定。训练之苦自不必说了,长期封闭训练,几乎让运动员成了竞技体育的机器。封闭训练期间,运动员不可与外界接触,即使是平时训练队里也是要限制运动员的业余活动的。当然,作为现代接近极限的竞技体育的当事者,应该在个人生活方面做出点牺牲,否则也没有必要从事体育事业了。比方说:不能喝酒。甚至有些饮料也不能喝(有些饮料含有国际上严禁的类固醇成份)。封闭急训时不能与家人接触,不能擅自离队等。然而,运动员的职业就是训练比赛。过去因为在这方面没有很好地处理好正常生活与训练的关系,许多运动员多少年都不能与父母见上几面。要是被选为种子选手,个人行动就更缺少自由了。
  北京奥运会上为中国夺取首枚金牌的陈燮霞自十六岁起,九年内只回过家三次。在家的时间加在一起不足一个月。这些缺乏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让中国的运动员的职业体育生涯都相对较短。只要是得到了奥运会的金牌,达到竞技体育的最高峰,就大多想退役。并且退役后绝少有再重操旧业的。因为职业体育运动太苦了。尤其是现代竞技体育的项目,成绩大多已臻极限。除了在训练上讲究科学,刻苦也是必不可少的。之所以不让运动员在训练期间见父母甚至其他任何亲人,一是怕父母看了心痛,阻止孩子继续从事这个职业;二是怕家人因为不懂训练原理,给训练带来外界干扰。我曾经到某省排球集训队亲眼目睹过训练,运动员接球,累得爬不起来了,教练高声喝喊后,见那个运动员仍然没有爬起来,便上前狠狠地踢了那个运动员几脚,那个运动员条件反射般地跳了起来。事后我与一些老教练谈及此事,他们说全国各省包括国家队都这么训练,现在竞技体育想提高成绩已经非常困难,仅凭运动员的自我意识是很难完成极限运动训练的。虽然当时我也找不出什么理由去驳斥,但总觉得有股说不出的滋味。
  后来,我离开了体育界。因为我适应不了这个行业里的规矩。中国运动员多是因为学习较差,或者孩子不愿意学习,才被家长送来从事竞技体育的。所以中国运动员的整体文化素质是比较低的。几近于文盲的运动员也不在少数。即使后来凭借世界冠军的贵冠进入某名牌大学,也是走走形式。学不到什么真知识。在选运动员方面,大多得疏通关节,否则你的运动成绩再好,同样可以不选你。理由是没有发展;成绩不如你的,照样可以入选,理由是有发展。进了运动队,即使你的运动成绩与其他队员相当,如果不打点也常常没有机会参加比赛。除非你的成绩遥遥领先。可是如今竞技体育的极限竞争面前,队员之间的成绩又能差少呢?因此教练们大多会有一个选择范围。这里面说法多着呢!就是参加奥运会,也常常出现替补队员拿冠军,种子选手轻易落马的现象。
  一次奥运会竞走比赛,两个参赛队员,甲被安排干扰竞争对手,乙被安排为夺金牌。可是比赛一开始,频频有犯规被罚下的,甲于是不敢强行干扰对手,致使对手超越种子选手乙,教练非常生气。赛程刚刚过半,那位种子选手乙因犯规被罚下。甲本来就是配当,没有什么心理压力,自然放松走下去。教训一看,种子选手被罚下,夺牌没有希望了,便都离开赛场了。可是选手甲前面的对手,接连二三被罚下,最后甲成了此次比赛的冠军。教练们从广播中听到得了金牌了,都争着抢着回来面对媒体,媒体面前,队里与教练都争着抢功,乙成了教练安排的战术选手(也就是干扰对手的角色),甲成了队里安排的夺牌对象。当场有记者问甲:“乙为了你夺牌被罚下,做出巨大的牺牲,你该怎么表示”时,甲望着教练被问得哑口无言。她不敢说,说错了她的运动生涯也就结束了。中国之大找几个成绩相当的运动员不是难事,一个不能给教练带来荣誉与利益的运动员,不会有好结果的。当然在我们的各级职业运动队里,也有许多教练把运动员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甚至为了训练长期抛家舍业,为国家的体育事业做了巨大牺牲。可是前面所述,也非个别现象。这些现象,在球类等集体运动项目上更突出。
  当我们为运动员夺金牌兴奋欢呼时,有多少人想到我们的运动员做出了什么样的巨大牺牲!在当今这个高度发展的社会,做什么事都是要有牺牲的。作为肩负着民族荣辱与国家荣誉的运动员,牺牲点个人休息时间,牺牲点个人生活嗜好,甚至牺牲点与亲人团聚的时间,都属于时代文明许可的范畴。可是如果这种牺牲已经极度干扰了运动员的正常生活。就有点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背道而驰了。例如当世人发现类固醇有害人身体健康时,才有了今天的违禁药品检验与处罚。所以,我个人觉得以过度剥夺运动员个人正常生活为代价发展竞技体育,有悖奥林匹克精神。郎萍在美国训练的美国排球队,队员可以随时来,随时走。想去搞对象,就去谈恋爱。想去结婚就去结婚。想去生孩子就去生孩子。想回来就回来。虽然由于运动员流动性大,比赛场上,队员之间的配<
分享:
责任编辑:行之书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向日葵的光 发布于 2008/8/14 14:59:55  
文章不错。但不要把大家都想的太简单了,文章中的观点,事例并没有多独特,老调重提而已,也没有提出具有实际意义的解决方案。如果想讨骂应该弄点更新鲜的。
作者回复:感谢留言!
评论人禾苗茁壮 发布于 2008/8/21 23:21:22  
难怪有一段时间新浪很多批判运动员没有文化的文章,当时曾经很轰动。
作者回复:也不都如此,但是这种现象比较普遍。值得思考。希望奥林匹克带给所有中国快乐与健康。感谢驻足拙作。
评论人落落 发布于 2008/8/22 10:48:23  
作者的眼光总是落在社会和人生的黑暗面,文字不能给人阳光和信心,这样的文字让人多累啊,活着也觉得吃力了!唉,好无奈。
作者回复:很高兴阁下留字赐教。不过你觉得一个社会大家都在唱赞歌那正常吗?为什么保洁员的眼睛总盯着垃圾,不看看干净的地方呢!一个人要完全为自己,是应该多唱赞歌,在时下中国会少许多麻烦。难道你不希望我们的祖国扬弃不足,越来越昌盛吗?那唱赞歌是做不到的。识不足而知进,那得找出哪里还不足,须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