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
——儿时的记忋
![]()
我小时候住在天津市河西区玉川居大街华北胡同。确切的说我岀生在和华北胡同有一个小马路之隔的对面公益里24号院。华北胡同是我姥姥家和我家是窗户对窗户。听说我住的这条大亍以前很繁华,整个街道有1000米的长度,不到4米的宽度。这东面是东楼的大马路,那头是上坡大埝。大埝又通解放南路,当时的国棉二厂正门。这条古老的玉川居大亍,最鼎盛的时候两面都是商铺。有百货铺,副食店,铁匠铺,水铺,鞋铺,理发馆,照像馆,布铺,油铺,大饼铺,豆腐房。包子铺还有一个说书场等等两边挂的都是愰,霎是好看,可惜我没赶上。
我记事的时候就是文革早期了,好多的商铺都没有了,仅剩下宝发源副食店,小点心铺,豆腐房(早点铺)还有就是一个百货铺了。对了,这条亍上还有一个小学校,离华北胡同不远有20米吧,一个不大的院子,门口是个传达窒,一共才有3个教室。这所小学校就是利民道小学的前校址。后来也都改成民房了。 我们华北胡同和公益里还有很多的胡同都在这条亍上,其中包括相声名家杨少华他们一家也住在安平胡同,还有乒乓名将马文革也住在这大亍的胡同。我在华北胡同待的时间长,天一亮就过来,到晚上睡觉才去公益里,玉川居大亍虽然没有那么多店铺了,可它是棉纺二厂的必经之路。那时,棉纺厂还是三班倒,每天都有那么多上班的人流,这条亍道还是比别处都热闹。 我在这里生活了将近50年,那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近50年苍桑玉川居没变化。然而到上世纪1997年玉川居大亍拆迀了,不赶巧公益里前3个院和华北胡同那面不回迁,一平米给5000元自行按置,所以我妈家的房和姥姥家的房子都没赶上还迁。后来棉纺二厂也卖了,职工都下岗了。河西区在没有玉川居大亍了。再后来我住到了北京,天津的那些事慢慢都变成了回忆,可华北胡同的记忆真的象烙印一样记忆犹新。 因为我们胡同的人,都很善良淳朴,住的大杂院子,那时无论谁家来亲戚了,我们这群小孩子都可以去别人家挤着睡觉去,还有就是华北胡同那盏路灯,照着我们夏天打朴克,渡过无数个不眠的夜晚。那时候,家家都没有空调,特别热的三伏天,街妨四邻的都在胡同和大街乘凉,那个年代,有躺椅的那是豪华的奢侈品,大部分人家里都没有,有的是吃饭桌子拼的,还有就是直接凉席,塑料布一铺一宿一宿在外边聊天,困了能睡就睡一小会儿。 那时候的天气,好象比现在热很多,家家孩子也多,5,6,个,7,8个,常见,最多的一家14个孩子。一大家子有的就有一间不到12平米的房子。每到伏天,人们热的根本进不了屋子,这条胡同和大亍上,随处都有我们跳绳,跳房子。扔纱袋,推轱辘圈子,弹球嘚材拍毛片捉迷藏(藏闷个)玩的地方,在这里有我太多的童年情趣,多半辈子的生活章节,想忘都是忘不掉的,不菅我人在那里。天津市河西区玉川居大街华北胡同它将是我今生永不磨灭的记忆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