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散文频道>书边小语>琉璃姬:速写清朝乾隆帝后的历史

琉璃姬:速写清朝乾隆帝后的历史
  作者:琉璃姬 发表:2022/10/13 11:06:10 等级:4 状态: 阅读:347
  编辑按:何止速写,这就是一篇清朝历史的简要概述。历史已经翻篇儿,但是可以溯源,昨天成为历史,但是可以回味。学习,问好。

  公元1799年2月7日,清朝的第六位皇帝,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去世,享年89岁,在位六十年,其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清朝年间百姓人均寿命也就四、五十岁左右,也可以这样说,乾隆几乎主宰与消耗了几代中国人的命运。
  
  乾隆是一位极为自负的皇帝,自称“十全老人”,后世网民嘲讽其为“盖章狂魔”。在位其间,既有平定边疆,扩充中国版图的事实,也有“乾隆盛世”那种集继商鞅之后旷古绝今的血腥流氓手段,在位期间官员贪腐严重,民不聊生,不愿作为致多地爆发起义,却以修《四库全书》之名,篡改历史,没收天下图书,大兴文字狱,滥杀治罪上万读书人(知识份子),闭关锁国,致使整个中华民族闭目塞听,从思想到见识走向蒙昧无知,万马齐喑,行尸走肉的地步,为之后中国“落后挨打”奠定了坚固的基础。其一生作诗万余首,除去幼年与残年,几乎每天都要写诗,比我们现代诗人还要勤奋,却没有写出过一首好诗,后世更无人尊称其为诗人。
  
  乾隆贪图享乐,六下江南,四办“千叟宴”,对西方改良蒸汽机,发生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美国成立,法国大革命视而不见,沉浸于“泱泱天朝上国,天下共主”的幻觉中,他更在意的是“来朝洋人”的三跪九叩。既然功过自有后人评说,那么今天我们必须客观的说,乾隆皇帝过大于功,其造成的蒙昧是超越时空性的,我们也不清楚那些媒体词条与资料是什么样的历史学家与知识份子所编写的,对其罪恶一笔代过,对其功绩浓墨重彩,我阅读后感到有点忧郁。
  
  乾隆去世后,其十五子爱新觉罗·颙琰继位,也就是嘉庆皇帝,接下乾隆王朝的烂摊子后,嘉庆帝非常勤勉,其受过传统儒家教育,性格也温和,平定白莲教起义,整治贪腐,妄想除掉以和珅为首,拔掉整个既得利益集团毒瘤,十一个全国总督被他换掉了六个,但他想得太过简单,大清早已病入膏肓,整个上层建筑都烂透了,反贪腐官员越反越贪腐,破罐子破摔,使出浑身解数的嘉庆,没能使清王朝得到根本性的变化,只好重启捐纳。此前康雍乾三朝,开捐主要是为了筹集军饷、治理河道、赈灾的费用,旨在通过捐纳用于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秩序的安定,结果却适得其反,反而刺激了这些捐“官”们的贪欲,加重了对百姓的盘剥。清朝由盛转衰,起义接二连三爆发,更发生天理教几百人攻打紫禁城,差一点就颠覆满清王朝的荒诞事,嘉庆皇帝本人数次遭受刺杀,被水深火热中的底层民众起义吓破了胆,逐渐从早期的干练成为一位守成之主,与此同时,清朝早已国库亏空,西方鸦片开始大量渗入中国,嘉庆帝焦头烂额,开始由反腐转向教育。
  
  嘉庆帝是一个没什么存在感的皇帝,在位25年,说长不上,说短也不短,也统治了一两代中国人,其有心振作,却无力回天,他自己应该是明白清朝统治集团已无药可救,只能约束旗人,保守治国,将希望寄托于教育好下一代人。但根基已空,民心已失,起义接二连三发生,历史走向逐渐不明朗,清朝在他的统治下由盛转衰这是事实,但却不公允,究其祸根是在他爹乾隆时期就埋下的,他只是一个勤勉补天守成的承继者,颇有点崇祯的影子,想力挽狂澜却是一厢情愿,嘉庆皇帝也是个爱抱怨的主,没少抱怨官员对自己不尽心,不忠诚,对治理国家的有心无力,公元1820年9月2日,清仁宗在迷惘,不甘,怨恨,虚弱无力中去世。
  
  嘉庆皇帝去世后,其第二子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继位,也就是道光皇帝,这时的中国,已是危机四伏,道光皇帝继承了他爹早期励精图治的精神,生活朴素,减少开支,发愤图强,干了不少实事,剿除匪患,清查陋规,治漕运水利,禁食鸦片,平定边疆,维护国家统一,朝中的官员与乾隆时期的腐朽相比,虽然彻底更替了一代人,有所改观,但此时的中国已经不是简单的人民内部矛盾,西方文明已经彻底崛起,走向强盛与殖民侵略,对中国虎视眈眈,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对决不可避免,清朝在长期骄傲自大与闭关锁国中,根基贫瘠薄弱,几乎没有工业基础,贪腐虽有所收敛,民生依然艰难……
  
  道光帝早期对鸦片深恶痛绝,1839年四月,命林则徐以禁贩鸦片檄谕英国及各国在粤洋商,于虎门销烟。五月,英国水手枪杀村民,英国领事拒交凶犯,侵犯中国法律主权,史称林维喜事件。九月,英国舰支在虎门外穿鼻洋挑衅,水师提督关天培率部迎击。十二月,中国停止与英国人贸易,以林则徐为两广总督。1840年五月,英国舰队在广东海面集结,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林则徐严密设防,英军无隙可乘。六月,英军北犯定海,疯狂屠杀,占领定海。七月,英军直抵天津,直隶总督琦善向英人妥协。道光帝迫于英军气焰,竟将林则徐、邓廷桢交军机处严加议处。九月,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以琦善署两广总督。十二月,琦善擅自与义律订定《穿鼻草约》,私许割让香港,开放广州,赔偿烟价。
  
  1841年正月,英军进攻虎门沙角、大角炮台,道光帝被迫下诏向英军宣战。派奕山为靖逆将军,赴广东主持战事。二月,英国军队进犯广东虎门,引起虎门海战,关天培力战殉职。五月,《广州和约》的签订,激起广州人民义愤填膺,广州三元里人民奋起抗英。
  
  1842年五月,英国舰队攻陷长江吴淞炮台,江南提督陈化成力战牺牲,上海失陷。七月,英军舰侵入南京江面,钦差大臣耆英与英驻华全权公使璞鼎查在南京江面英舰上谈判,答应英国一方提出的全部条款。道光帝批准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答应割地、赔款、五口通商。
  
  自此,清朝锐气已失,此时的中国,虽有栋梁之才,熊虎之将,整体国力与积累却无力对抗世界工业文明的洪流与碾压,中国开始走向屈辱的历史。
  
  1840年后的中国,是近代中国史的屈辱与眼泪,国事衰败,道光帝内心五味杂陈,悲上生悲,在这一年年初的正月,深受晚年道光帝宠爱的继后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病死,孝全皇后的死让已经年近六旬的道光皇帝伤感不已,但仍放不下从他爷爷那辈人开始形成的天朝上国的面子,不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没有任何革新的想法,如果说他爹嘉庆皇帝被起义军与刺客给吓破了胆,道光皇帝则是被英国人给彻底打怂了,直到去世为止,整个人恍恍惚惚,再无作为。
  
  总体来说,他不是一个昏庸之人,在位三十年,也经历了两代中国人,前二十年有志向也有作为,更不愿误国,但世界工业潮流滚滚而来,中国底子薄弱是从乾隆那里就开始的,愚昧已近百年,弘历的儿孙们干得不错,那时候的中国人还有血性有气节,我们这个歌民族确实沧桑,可歌可泣,可是西方产生文艺复兴时,清朝统治者在兴文字狱的蠢事,在搞商鞅那套帝王愚昧之术,那套早已不再适合近现代文明潮流的专*制*集*权,杀伐人才,消灭思想,闭关锁国,西方工业革命走向殖民强盛时,清朝统治者仍然好大喜功,游山玩水,清朝既得利益集团在横征暴敛,生灵涂炭。中国是皇家与权贵的中国,不是百姓的中国,从那以后,国不知有民,民也不知有国。
  
  十年后的1850年正月,无所事事的爱新觉罗·旻宁去世于圆明园,继位的他的第四子,他最宠爱的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为其所生的爱新觉罗·奕詝,也就是清文宗,咸丰皇帝。
  
  咸丰皇帝,也是慈禧的丈夫,如果从他的个人生活来看,绝对称得上“玩主”。这位皇帝吸大烟,贪女色,恋丝竹,胆子比他爹他爷爷要小,和西方列强一开战就躲到避暑山庄里去了,但从他的角度来看,他更像一个真正的末代皇帝,在历史局限性中,做了他能做的一切。
  
  咸丰皇帝继位时,只有二十岁,还是一位有锐气的年轻人,此时的中国更为复杂,内有太平天国已成气候,与清朝分庭抗礼,农民起义不断,大有推翻清王朝取而代之的意思,外有西方列强进一步进犯,经济上国库已经亏空,可说是内忧外患,摇摇欲坠,咸丰帝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玩物不丧志,年轻而沉稳,重视人才,整顿吏治,进行改革,整顿八旗子弟,重用如左宗棠,曾国藩等汉族官员,抑制住太平天国的势头,进而击败太平天国。并开启洋务运动,他不再守成,开始在祖祖辈辈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清醒,他的思想在当时是前卫的,也是清醒的。
  
  但在对外战争中,清朝却不堪一击,节节败退,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早已不满足于已经获得的侵略利益,又提出了开放通商口岸,鸦片走私合法化,公使进驻北京等要求。遭到清朝拒绝后,英法联军于1856年攻占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两年后,英法舰队攻陷大沽炮台,进迫天津。咸丰帝派桂良、花沙纳往天津议和,与英、美、法、俄分别签订《中英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和《中俄天津条约》。
  
  1860年,英法两国再次组成侵华联军,大举入侵。英法联军随即攻占天津,并向北京进犯。咸丰帝派钦差大臣往通州议和。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圆明园、清漪园等处被焚掠。咸丰帝自圆明园仓皇逃往热河(今承德市),命恭亲王奕訢留京议和。10月,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
  
  内忧外患,心力交瘁,咸丰皇帝先天身子弱,私生活又近乎歇斯底里的颓废,鸦片与女色早已掏空了这位年轻人的身体,终日借酒消愁,年近31岁便一命呜呼,壮志难酬,含恨去世。
  
  至于太平天国,不值得一书,虽有正面高光的时刻,比如提出人人平等的进步思想,也有值得共情的理由,更有废除女性裹小脚等进步性,甚至在苏州已经建立起一个崭新国家的试点,但起义军整体数量庞大,组织纪律性差,素质不高,更没能彻底吸收当时先进的西方文明思想与建设性的军事纲领,还在使用西方中世纪神权统治国家的落后思想,比大清没有进步多少,起义军大部分骨子里还是穿金戴银热炕头,一刀一枪搏个出人头地的丛林社会思维,起义者很快便忘记了自己的起义时的目标与理想,其迅速腐化,堕落,内部争权夺利导致分裂,血腥残暴程度与大清统治者无异,这场起义运动导致中国大地上近两亿人丧生,可以说是人吃人,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民族悲歌,如当时太平天国推翻了满清,对华夏民众也可能造成一场新的浩劫,知识分子不是起义军,看待历史应该客观,不偏向任何一种立场,而站在历史人文的角度,尽可能的客观,保持人性与善良。其推翻清朝的腐朽专制是正义性的,但其组织毫无信念,无视当时历史背景,劫富济私,滥杀无辜,抓百姓充军,迅速腐化贪图享乐,生灵涂炭,形成新的暴力集*权野蛮专*制,甚至特*权,与腐朽的大清本质上没有区别,对中国人有害无益,这也是太平天国没能推翻满清,并让贫瘠的中国更加孱弱,再无国力与西方列强对抗,感兴趣的读友可多角度翻看历史。
  
  咸丰皇帝去世后,其长子,又就是慈禧之子,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继位,同治皇帝是位幼年天子,登基时只有6岁,咸丰皇帝在临死之际,给同治留下了八位辅政大臣,希望这八位大臣可以帮助年幼的同治帝处理朝政。
  
  但是咸丰皇帝死后不久,慈禧便联合慈安太后以及恭亲王发动了辛酉政变,将八位辅政大臣废除,实行了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制度。
  
  此时的大清王朝早已动荡不堪,内有权势之争,人民起义,外有列强虎视眈眈。这样的局势,当然不是一个六岁的孩童能应对的。大权自然落到了慈禧太后的手中。慈禧更想效仿武则天,有所作为,可是慈禧高估了自己的执政能力,此时大清面临重重危机,经不起折腾,慈禧偏是一个爱折腾之人,清朝也在她的折腾下一日不如一日。
  
  同治皇帝在一天天长大,与母亲的矛盾也日益加深,慈禧是喜欢玩弄权力的女人,没有执政的天赋,却善于心机,总能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从道德层面看,慈禧的做法是无耻的,与亲生儿子争夺权力,已然不顾身为人母的血缘与亲情,终于一触即发,朝中大臣均表示不满,慈禧经不住舆论的冲击,一拖再拖,不得以将权力归还给大婚后的同治帝。
  
  年轻的同治皇帝面对复杂的中国局势,并没有好的办法应对,但依赖其老爹留下的汉人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辅佐,兴起改革与洋务运动,继续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平定多个少数民族叛乱。中国出现了短暂的“同治中兴”。也是清朝王朝灭亡之前最后一次回光返照,出现了几年难得的稳定局面。
  
  同治皇帝掌权没多久,大概两三年时间,十九岁时就去世了,关于他的死,众说纷纭,大量资料与影视作品描述为性病,皇家为了面子,说成天花,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样一位少年皇帝,不谙世事,不爱学习,国事有重臣操劳,早期又被其父咸丰帝严厉管教,生母不顾亲情,与其抢夺权力,小皇帝正值青春叛逆,唯一乐事是跑出去到烟花场所厮混,婚后更加放纵性行为,他的任性,更像一种压抑已久的发泄。
  
  同治帝死后,中国进入了慈禧掌权的时代,也迎来了大清王朝毁灭前的疯狂,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即1875年1月。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即光绪皇帝即位,光绪帝是一位傀儡皇帝,是被两宫皇太后立为帝的,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崩逝后,由慈禧太后一人垂帘。1889年亲政,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光绪帝是位有想法有志向的年轻人,也因为他有志向想有作为而充满了文艺气息与悲剧色彩,他能接受新事物,愿意接受新世界,以国家社稷为重,在位期间,也想励精图治,发奋图强,收复新疆,台湾建省,中法战争告捷,却以胜求和,保存实力。在中日甲午海战中,力战不妥协,停止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但初战即失利,继而再败,最终在威海卫的北洋海军兵舰被全歼,中国海军覆丧殆尽。惨败后他也能认清了现实,忍辱负重,在之后决心推动变法维新国家图强中,他能不顾慈禧为首的保守派反对,关键时刻能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已经超越了一位傀儡皇帝的认识与作为,但他不能超过所处历史环境的局限性,当时的中国已经贫弱不堪,大清在风雨飘摇中,慈禧掌权后生活奢靡,倒行逆施,折腾不止,大清朝廷更加腐败,光绪帝的先人没有能力办到的事,他终于也没有能力办到。
  
  1900年,八国联军即将发动侵华战争,光绪帝从现实认知出发,极力反对与“十倍于日本”的列强开战,更明白神棍与流民组成的“义和团”是靠不住的,可以慈禧为首的保守派愚昧任性,狂妄自大,认为义和团的“神功”可敌西方的火枪大炮,将光绪帝幽禁,草率宣战。
  
  仅仅一天,准确的说是几个小时,八国联军攻破北京,慈禧太后逃往西安。《辛丑条约》签订后返回北京。当时八国联军只有一万八千人,而北京有六十万武装。
  
  八国联军在攻陷了北京之后,还留下了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图片为证,当时人数众多的大清百姓,准确的称呼应为雇佣民,跟在八国联军后面,他们帮助侵略者推小车运送物资给养,搬运弹药,梯子,也就是说,大清实际是在与八国联军+中国百姓作战,不输才怪。“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么古老的一个道理,大清统治者不明白。作家老舍的父亲就参加了这场战争,作为保卫皇城抵抗侵略者的清军,他刚放一枪,火绳枪就发生炸膛,整个人被炸伤后,只得躺在地上等死,同行的清朝官兵一看情况不对,扭头就跑,在士兵与民众看来,输赢是慈禧的,命是自己的。
  
  从乾隆盛世开始的舆论控制,闭关锁国,近百年大大小小起义不断,长期愚民,弱民,辱民,穷民的政*治环境下,大部分中国人都已经沦为了彻底的利己主义者,再无荣誉与归属感可言。而大清朝廷腐败黑暗,早已吃空了几代人积累的国本,百姓认清了权贵脸嘴与欺骗,西方用舰队撕开了中国国门后,近代工业文明思想也渗透到中国,百姓晓得外面的世界,对统治者的口中“天下”的感受变得麻木,习以为常。在百姓看来,洋人跟皇帝打仗,与自己没关系,皇帝打输了,赔的是皇帝的钱,割的是皇帝的地。
  
  至于大清信赖的义和团,除了恐吓民众,搞一些局部的打砸破坏,比如砸洋车、毁铁路、推倒电线杆。而被他们杀害的中国基督教徒和无辜群众更是多达数万人,只要身着西式服装,甚至身上有“洋火”(火柴)、香烟、怀表等“洋货”的中国人,都会被残杀。他们的素质决定了他们的暴力投机性质,不可能有真正的爱国情怀,八国联军与大清开战的主要原因,就是义和团作恶挑衅在先。
  
  战争期间,义和团使用屎尿,符咒等“神术”作出令侵略者匪夷所思的人类迷惑行为,充当了大清王朝的御用炮灰,在荷枪实弹的西方军队面前,他们甚至比腐化的清军还要不堪一击。
  
  八国联军攻破北京后,慈禧在出逃途中,对军队下达了命令,剿灭再没有利用价值的义和团。
  
  此次的惨败,导致《辛丑条约》的签订。而《辛丑条约》最可怕的在于赔款非常惊人。
  
  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分三十九年付清,最终连本带息要给9.8亿两。各国所占比例分别为:俄国28.97%,德国20.02%,法国15.75%。英国11.25%。日本7.73%,美国7.32%,意大利5.91%,比利时1.89%,其余都不足1%。
  
  连年财政赤字的满清政府,根本就无力偿还这笔钱。洋人又惹不起,打不过,被迫每年从人民头上,搜刮2100多万两白银用于赔款。
  
  当时满清底层人民赤贫,到了吃不上饭、穿不上衣的地步。这笔搜刮引起了民众的反抗,武装叛乱就有300多起。
  
  相对大清的既得利益群体,保守派,遗老遗少们,光绪皇帝对现实是清醒的,开明的,也是忧郁的,从此后光绪帝在慈禧面前一言不发,终于在38岁时郁郁而终,也有证据与说法是被慈禧毒杀的,光绪帝作为傀儡皇帝,并未掌握过实权,正因为没有权力,导致他能产生民贵君轻的思想,也能说出我只为救中国那样高尚的话,他的评价应该是所有清朝皇帝中比较好的,就连国父孙中山先生,也对其给予了很好的评价。
  
  如果他能活下来,中国会不会成为像英国,日本那样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能不能避免后来发生的日本侵华战争,历史可以讨论,可以参照,但历史没有假设。
  
  光绪帝1908年去世后,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作为新帝,她自即日起被尊为太皇太后。次日在北京仪鸾殿去世。
  
  溥仪登基时,清朝已日薄西山,没过几年,辛亥革命爆发,溥仪被迫退位,之后张勋复辟,他又做了很短时间的皇帝。再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又被日本侵略军捧为傀儡皇帝,战后逃跑时被抓捕,押解到苏联,后被送回国,在新中国的再教育下新生,度过了自己平凡的晚年。溥仪的年代离我们比较近,读友对他的历史都非常熟悉了。
  
  溥仪作为名副其实的末代皇帝,后人总喜欢把他与明朝崇祯皇帝放在一起对比,因清朝统治的腐朽已经深入人心,深入骨髓,溥仪在东北时说过一段匪夷所思的话,诚实记载于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中:
  
  “不是东北老百姓死了多少人,不是日本人要用什么办法统治这块殖民地。它要驻多少兵,要采什么矿,我一概不管,我关心的只是要复辟,要他们承认我是个皇帝!”
  
  明朝灭亡时,崇祯皇帝留下血诏: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不言而喻,一目了然。
  
  至于慈禧,葬于菩陀峪定东陵。20年后,她与乾隆的陵墓都被国民党十二军军长孙殿英挖开盗窃,最终骸骨落了个千人践踏,万人观摩的下场。
  
  历史是所有时代最好的老师,也是一面最真实的镜子,速写,整理清朝乾隆之后的历史,便于理清因果,我看见了清朝的衰亡,大清的腐化堕落,其大部分执政皇帝与执政时期,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昏庸,混蛋。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甚至还有力挽狂澜的顽强,灭亡大清的,并不是西方列强,不是白莲教,天理教,太平天国,义和团,更不是清朝百姓,甚至不是辛亥革命,而是大清既得利益群体自身的养尊处优,傲慢愚昧,腐朽自大,贪婪与堕落,以及在中国历史上多次循环,必定会走向失败的商鞅体制。
  
  乾隆与慈禧两人,都是骄奢淫逸,独断专权,好大喜功,倒行逆施,想效仿几千年前的秦制社会,商鞅那套帝王之术,致使历史倒车,中华文明停顿不前,民众愚昧无知,官员形同蛀虫,腐*败屡禁不止。而整个中华民族如古代罗马衰落时那样出现普遍的道德沦丧,到清末,所有人都成为了利己主义者,无论是百姓,还是义和团,亦或是清朝统治者自身,都是唯利是图,互相利用,互相算计,互相侵害,中华民族的心智与人格遭受了严重的摧残。
  
  乾隆埋下祸根,然而其子孙大多开明干练,苦苦支撑让这个腐朽的帝国苟延残喘,甚至有再次崛起的势头,直到出现慈禧的愚昧助攻,才彻底让清朝走向灭亡。
  
  乾隆盛世,终究是皇帝的新衣,始于乾隆,终于慈禧。
  
  20220928诗人琉璃姬哒哒哒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百家号《调侃历史》搜狐号《草根》企鹅号《林老师的故事》《小龙文史哲》
  
  在此鸣谢。
  
  我所思所说所著一切言论皆为假设,皆为对规律的观察概括,皆不是真理,皆不可轻信。皆为滇池之沙粒,世间之尘埃,你我发出无量心不可思议,真理在那里!
  
  ——诗人琉璃姬
  
分享:
责任编辑:然野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