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散文频道>散记人生>汤的文化冲突

汤的文化冲突
  作者:精晶 发表:2008/11/23 22:24:03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1972
  编辑按:外国人强调一种直接的方式,比如这汤,在他们看来就要有看得见的内容,要稠糊糊的;而中国人做事比较含蓄一些,常见国人很谦虚的说,我什么都不会,所以中国的汤也做的没有那么张扬。
  
  “叮……叮……”周六早上九点,我看来电者名字,莫尼卡。
  “嗨!早上好。”
  “宝贝,想吃中餐吗?”她声音中带着神秘色彩。
  “什么?中餐?不,不,不。”我心想,坏了,这帮朋友大概又在计划让我下厨房了,回答要坚决。
  “真不想吃吗?”她用动听的长音引诱我。
  “不!我没时间呢。”我很肯定地回答。
  “啊,宝贝,别担心啊,这次是我们几个联合请你呢。”莫尼卡说的我们几个,其实加我也就是四位。在我的这个朋友圈子里,我是唯一的中国人。瑞士中餐馆的价格与周边国家比较,例如法国、德国和意大利都偏高,所以,每当他们想吃中餐时,就会让我当厨师。尽管我自知厨艺很差,但他们每次都吃得津津有味,赞不绝口。
  “2007年瑞士首届‘中国节’活动将于1月20号至2月11号在卢塞恩公园饭店举办。钓鱼台国宾馆的九位大厨师将亲临卢塞恩敬献三周的中国美食。”莫尼卡大慨是照着报纸念,说得相当顺畅。
  “真的吗?”我开始兴奋了。
  “哈哈,我说呢,真不想吃吗?”她恶作剧式地再问。
  “吃,吃,那可是中国第一流的厨师啊!你说吧,什么时间?”我紧迫地追问。
  “老规则,你负责接送戴维,我负责接送赛拉斯,我们明天晚上七点在卢塞恩公园饭店见面。”外出聚餐,总是由我们两位女士接送这两位爱喝酒的男士,免得他们酒后开车,遭遇麻烦。
  “好,一言为定,明天晚上七点。”
  
  周日晚上七点,我们四个好朋友准时到达公园饭店停车场。很多块高约两米,长约三米的中国京剧剧照和带着浓郁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图画,将饭店约五十米的入口围成一个狭窄的通道。走在中间,那些鲜艳夺目色彩和画面,顿时以不可拒绝的气势向你扑来,朋友们惊讶地叫起来:“啊,我们来到了中国!”
  餐厅的装饰也洋溢着浓郁的中国色彩。大红灯笼高高挂,编织精巧的红色中国结更是举目皆是。穿着淡黄色中国旗袍的美丽中国姑娘,神情恬静地迎接着我那几位同伴火辣辣的目光。
  “你们好,请问预定者姓名?”餐厅领班彬彬有礼地问我们。
  “啊……”我们几个面面相觑,傻了。对我们这帮人来说,去餐厅吃饭预先定好座位,除非是订婚和结婚宴。
  “你们没有空桌了吗?”戴维礼貌地问道。
  “请稍等,我去安排。”
  十分钟之后,终于入座。不过可以看出,是一张临时拚起来的餐桌。没关系,对我们来说,吃才是主题,至于坐哪里,并不重要。
  
  美丽的中国姑娘,面带着微笑,给我们送来菜单和中国茶。她用非常流利的英文介绍说:“这两套菜单,是中国国家元首招待到访的各国国家元首所举办的国宴菜单。”啊,吃中国的国宴啊!大家很有些激动,男士的坐姿立刻有了改变。两份菜单都有十二道菜,每道菜都有非常动人的名字,看得我们真是有些急不可待了。但是,等眼睛溜到最后,几位被那完全出乎意料的价格吓呆了。莫尼卡咂着舌头说:“乖乖,一号菜单可以让我从苏黎世飞柏林三个来回了。”怎么办,已经来了,也坐下了,就选那个稍稍便宜点的二号菜单吧。我宣布:“今天我们各自买单。而且,这里的中国茶真是太香了,男士今天应当不喝酒,只品茶。”大家一致同意。
  
  第一道菜,迎宾冷头盘。用蔬菜和海鲜的天然颜色,在龙凤造型古朴的大园盘上,拚出一个立体花卉雕塑,漂亮得令几位不忍心动刀叉。听美丽的中国姑娘介绍说,为办这次中国节,钓鱼台国宾馆不但从国内运来全部烹调所需的工具和材料,而且就连这些中式餐具,也是专门仿照故宫博物馆收藏的皇家餐具制做的。
  “噢,你不是说中国人用小碗吃饭吗?为什么你们的皇帝会用同我们一样的大盘和小盘呢?”赛拉斯问得我哑口无言。这时餐厅里响起了由中国音乐学院的三位学生用二胡,琵琶和扬琴,现场合奏的中国民族音乐,大家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过去了。
  
  正听着音乐,又上来一道天麻龙脆汤。虽然我是中国人,可也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不能装懂,只能询问国宾馆的姑娘,这汤究竟是什么材料制做的。姑娘回答说,天麻是一种有两千多年使用历史的名贵中药材,有保健养身的功效。而龙脆则是中华鲟鱼脊背上的一条筋络,也是补品。这两种原料都是他们从中国带来的。而汤则采用当地的新鲜鱼,经过二十四小时慢火煨制之后,经过特殊过滤,只留下原汁鱼汤。然后加入天麻和龙脆再次烹调之后,就成了这道天麻龙脆汤了。听得我们这些阅历尚浅的当代男女,对这道汤肃然起敬,毕恭毕敬地拿起古色古香的瓷勺开始品尝。
  几分钟沉默之后,戴维突然问:“中国人真的会用二十四个小时来煮一条鱼吗?”他的神情绝对是学究式的,没有半点揶揄。我抿着嘴唇,也非常严肃地对他点点头。他的眼睛从镜片后面凝视我片刻,欲说什么,但终于没说出来,又低头喝汤去了。我想他虽然得到肯定的回答,但还是不会懂其中的道理。吃快餐长大的西方人,是绝对舍不得花二十四小时煮汤的
分享:
责任编辑:光光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光光 发布于 2008/11/23 22:27:00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这汤里表现的淋漓尽致!
评论人作者 发布于 2008/11/25 11:30:37  
精晶的文字真如“万绿丛中一点红。”写的透彻,可见文字功底很深厚,学习了! 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