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富世界两重天
![]()
十多年前,改革开放还在探索阶段。有这样一则新闻,一个农村小女孩到城里打工,在一家酒店当服务员。她一个月的工资,是她长了十七八年都没有看到过的那么多钱。可是仅仅几个月她辞职了。原因是她看不了每天成桌成桌的鸡鸭鱼肉被倒进泔水缸扔掉。一记者问她为什么辞职,她说她的爷爷九十多岁了都没有吃过一只烧鸡,可是她每天要看到几十只甚至是上百只烧鸡被倒掉。虽然酒店管饭,是她这个农村姑娘从来都没有吃过的佳肴,可是她吃在嘴里,想着爷爷与家人吃的,连城里人倒掉的都不如,她没有办法每天接受这内心中的对比。
几与此同期,一个新闻工作者采访长江三峡移民库区,发现那的百姓极度贫困。因受故土难离的观念左右,动员移民的工作极其困难。可是一位移民的干部,了解了当地情况后,做出如果同意移民的给一袋大米的决定。结果移民工作顺利展开。一些长了几十岁都没有吃过大米的山里人,还有那些不知大米为何物的孩子,饱餐了这美味,大有撑死也是福的架式。结果大人们不得把撑得有生命危险的孩子用绳子拴一串,在场地上立一根杆,再把打头的孩子用绳子拴在杆上,让他领着这一串孩子以他与杆之间的绳子为半径围着杆跑圈。以便消化,防止撑死。据说报道这则消息的记者很快就被调离岗位了。 当时国人还没有今天富裕,有许多胞还没有达到温饱。可是我们经常听到什么某个富翁比富,在火车上比撕钱往车外扔;在酒店比烧钱,看谁烧得多。旧中国乃至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的富人都是比较吝啬的。时到今日美国的那些富可抵国的富人每餐也只是一两道菜。待客时也只是四菜一汤。可是我们新中国改革开放后暴发的这些富户们却与他们迥异。从他们本人到他们的子女大肆挥霍。国际奢侈品市场上,中国人从零的占有率激增至名列前茅。一些“官僚资产阶级”的子弟,在国外竟相购买豪宅,豪华汽车比富。其出手之大方让积聚了多少代的资本家后代都为之毛骨悚然。 以他们的花销,供应他们花销的父母所挣钱的环境应该是个经济极度发达的国度。可是恰恰相反,他们的父母是在国人还没有完全解决吃穿的贫穷国度里为他们挣钱。这种暴发户,不是白手起家靠闯市场就能达到目的的。他们大多官商勾结,有的甚至集官商于一身,连部队都利用超法律的特权经起商来。国人愤怒了,在五·四先烈最初倒下的地方,一群根本还不知道利益为何物的青年用生命演绎了天地正气。可是他们万万没有料到官倒手里有的不仅是钱与权,还有枪。他们在这个源于中国的火器文明前再一次倒下。 有人说这些孩子做了无谓的牺牲,可是我不这么看。那些明目张胆地掠夺国人财富为己有,大肆挥霍国有资产的人不再敢公开叫嚣;部队被取消了经营经济实体的实格。从七品芝麻官,到封疆大吏开始不断有人落马。在国际反贪大会召开之际,中国政府公安部公布的在逃重大贪污犯就有五百之多,涉案金额达七百多亿元。亿元巨贪尚且如此,那些贪污在亿元以下千万、百万岂不多如牛毛。 原郴州市委书记,中央树立的全国十大廉政典型李大伦就是一个吟着诗、作着赋敛财,即享受着清誉,又中饱私囊的大贪官。在他面前百万元以下他拒贿,用来为自己营造廉政资本。以他为首的郴州党政领导班子,牵出一大串硕鼠来。这些身居要位的“仆人”吃穿的本能消费已经不在话下,有的光情妇就养了几十个。今天送这个一台“宝马”,明天送那个一盒首饰。为个人淫欲夺民众口中食身上衣,也可谓中国特色了。 从前的“泰安群贪”案,今天郴州腐败案,没听说象毛泽东处罚刘青山、张子善那样给民众一个清楚的交代。江山稳了,不用再向民众交代什么了!可是不要忘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手中的枪可以消灭平民百姓的身体,能够征服民众的心吗?按法律,贪污二十万就够死刑了。可是从陈希同到李大伦有哪个伏法了?真可谓刑不上大夫哟。这让我想起来那句古诗:“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古时候的知识分子尚能为民众呼嚎,我们当今号称最先进的国度,居然鲜有人出来针砭时弊,为民请命。中国缺乏象布鲁诺那样为真理而献身的勇士。宗教裁判所的烈焰吞噬了乔尔丹诺·布鲁诺的躯体,可是烧不掉他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欧洲知识分子是用生命冲破中世纪黑暗的,什么时候国人能够再见到①张睢阳齿,②颜常山舌呢!有学生问我,什么样的信念是正确的。我告诉孩子们,正确的信念受个人认知水平限制,值得你以生命去追求的信念就是正确的。我们现在缺少的不仅是国人对正确信念的认识,更缺乏以生命追求信念的勇气。 希望工程搞了多少年了,如果有哪个好心的,把媒体公布的每年的失学孩子的数量与一个孩子上学的所须的费用与暴于世人眼前的贪污、挥霍数额联系在一起,大家就会知道中国为什么会有失学儿童了。仅政府公布的公车私用一项,就高达四千亿元,足抵国防开支。腐败与中国富人之间的关系路人皆知。在这里我要说的中国富人的素质。如果说上面一些富人比富的现象还是 ![]()
评论人褦襶子 发布于 2008/3/17 22:54:55
上个月的CPI指数已经超过百分之八了!
评论人1351 发布于 2008/8/4 12:32:44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1918~)前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市。1924年,随寡母迁居到顿河上的罗斯托夫市。在这里,他读完了中学,考入罗斯托夫大学的物理数学系,194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与此同时,因酷爱文学,他还在莫斯科文史哲学院函授班攻习文学。
苏德战争爆发后,索尔仁尼琴应征入伍,曾任大尉炮兵连长,两次立功受奖。1945年2月,作者在东普鲁士的前线被捕,因为他同一个老朋友通信中批评了斯大林,内务人民委员部以“进行反苏宣传和阴谋建立反苏组织”的罪名判处他8年劳改。刑满后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1956年解除流放,次年恢复名誉,后定居梁赞市,任中学数学教员。 1962年11月,经赫鲁晓夫亲自批准,索尔仁尼琴的处女作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在《新世界》上刊出。这部苏联文学中第一部描写斯大林时代劳改营生活的作品,立即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反响。1963年,作者加入苏联作协。这以后,他又写了好些作品,但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除了《马特辽娜的家》等四个短篇外,其余均未能在苏联境内发表。1965年3月,《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受到公开批判。 1967年5月,第四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前夕,索尔仁尼琴给大会写了一封公开信,要求“取消对文艺创作的一切公开和秘密的检查制度”,遭到当局指责。1968年,长篇小说《癌病房》和《第一圈》在西欧发表。1969年11月,作家被苏联作协开除会籍。 1970年,“因为他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时所具有的道义力量”,索尔仁尼琴获诺贝尔文学奖。但迫于形势,索尔仁尼琴没有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1971年,德、法两国同时出版他的长篇小说《1914年8月)。1973年12月,巴黎出版了他的《古拉格群岛》第一卷,披露了从1918年到1956年间苏联监狱与劳改营的内幕。1974年2月12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宣布剥夺其苏联国籍,把他驱逐出境。同年10月,美国参议院授予他“美国荣誉公民”称号,随后他移居美国。 1989年,苏联作协书记处接受《新世界》杂志社和苏联作家出版社的倡议,撤消作协书记处于1969年11月5日批准的把索尔仁尼琴开除出苏联作协的“不公正的、与社会主义民主原则相抵触的决定 ”,同时委托当选为苏联人民代表的作家们向最高苏维埃提出撤消最高苏维埃主席团1974年2月12日的命令。根据苏联作协的决定,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开始在苏联国内陆续出版。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前苏联的流亡作家,但现已回复正常生活。1918年11月12日生于高加索基斯洛沃茨克一教师家庭。曾为莫斯科哲学文学语言学院文学系函授生。1941年罗斯托夫大学数理系毕业,同年应征入伍。1945年2月因在与友人通信中指责斯大林而被捕,判8年监禁。1953年2月刑满获释后,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1957年恢复名誉,后在梁赞市任教员。 1962年发表描写苏联集中营生活的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作品受到赫鲁晓夫的推崇,他从此出名。翌年接连发表《玛特辽娜的家》等3个暴露社会阴暗面的短篇小说。 在1967年给苏联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的代表们散发对本国书刊检查制度的“公开信“,抗议苏联的报刊检查制度,要求“取消对文艺创作的一切公开的和秘密的检查制度”,而大会通过了谴责他是苏联作家的叛徒的决议。 1968年写成暴露莫斯科附近一个政治犯特别收容所的中篇小说《第一圈》及叙述苏联集中营历史和现状的长篇小说《癌症楼》,均未获准出版。1968年《癌症楼》和《第一圈》在西欧发表。1969年他被开除出苏联作家协会。此时引起了国际上一些著名作家如萨特的抗议。 70年代后,他实际上已成为与物理学家萨哈罗夫齐名的苏联“持不同政见者”。1970年10月“因他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缺少的传统时所具有的道德力量”获诺贝尔文学奖,同时他原在国内未获出版的作品及新作长篇小说《1914 年8月》在西方国家先后问世 。1974年2月13日他被驱逐出境到西德,同年12月起侨居瑞士苏黎世,后流亡美国。美国政府于1974年授予他“美国荣誉公民”称号 。1975年定居美国。 1974年10月,他联合一些在西方流亡的苏联作家,在西柏林创办了《大陆》文学季刊,作为发表苏联流亡作家作品的阵地,他亲自写了发刊词。 1978年6月8日他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演讲时,因批评西方社会的实利主义和自由主义,引起一场争论。在此期间他在西方出版的作品 ,还有《古拉格群岛》、《牛犊顶橡树》和《1916年10月》、《1917年3月》等 。《古拉格群岛》由作者的个人经历 ,上百人的回忆、报告、书信,以及苏联官方和西方的资料组成,分七大部分叙述1918~1956年,特别是斯大林执政期间,苏联各地关押迫害数百万人的(由于是不同时期,分批处决,具体数字难以统计)集中营的情况 ,书中描述的情况令人发指。《牛犊顶橡树》是一部关于苏联国内“文学生活的特写”,其中讲到自己作品的遭遇。另两部均为长篇小说,与《1914年8月》组成三部曲,表明作者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否定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并对列宁进行了攻击。主张“以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恢复“古老的俄罗斯生活方式”。 1980年代末以后,作家被允许回国,原来遭禁的一些作品也已陆续在国内出版。在俄罗斯国内,评论界和读者对他及他的创作褒贬不一。 当代俄罗斯著名作家。1913 年生于高加索基斯洛茨克市。1941 年毕业于罗斯托大学物理系和莫斯科大学函授部语文系。 同年应征入伍参加反法西斯卫国战争,曾商两次立功,不久因在与友人通讯中有不满最高当局的言论被逮捕,并判处8年监禁。 1957 年平反后住在梁赞市,在中学物理教员,同时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有中篇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长篇小说《癌症楼》《第一圈》等内容。1974年因不满前苏联当局而被捕,并被逐出境。先到瑞士,后移居美国。经俄罗斯总统叶昨钦邀请, 于1994年回归俄罗斯。
评论人晚亭 发布于 2008/8/15 20:12:56
扼腕叹息!
评论人刁谗 发布于 2008/8/15 10:45:04
曲折起伏的一生。让人想到国内的某个历史事件。
评论人褦襶子 发布于 2008/8/21 7:23:26
一个社会离开批评是不能进步的,可是一个社会离开表扬却仍可以进步。人亦是如此。
评论人苏祯英 发布于 2008/8/28 22:00:11
伟大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