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散文频道>散记人生>张爱玲在新中国

张爱玲在新中国
  作者:宣徒 发表:2009/6/21 21:32:32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2463
  编辑按:张爱玲有没有成为上海市作协主席,这个问题似乎并不影响她的文字的广为流传。真正好的文字是经受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的。
  
  1949年,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的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它就是——中国。
  
  当陈毅老总接管上海市时,张爱玲此时面对着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而且是要严肃认真的去面对。
  
  当时,上海文艺界的领导夏衍、柯灵和张爱玲的关系比较密切。又加上上海文艺界的这群新领导班子都对“才女”张爱玲给予很高的评价和器重,希望她能为新中国多创作一些好的文艺作品。
  
  我们在这里离都忍不住要问一声,张爱玲她写了吗?
  
  张爱玲写了,而且为新中国献上好几部电影剧本。还有,张爱玲的两篇比较有名的小说《小艾》和《十八春》(后被人改名为《半生缘》)也是在这个时候出来的。里面的内容不仅有歌颂新中国的社会政治清明,同时还揭示了国民党时期的统治的黑暗。而且张爱玲在《十八春》中使用着“为人民服务”、“让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政治术语。
  
  不过,令我感到困惑的事也来了,为什么呢?
  
  我们现在看到的《十八春》为什么没有出现和见到这种政治术语呢?张爱玲尽然能得到新中国的青眯,而又为什么要离开上海呢?为什么当张爱玲去了美国后要对新中国进行批判了?这180度的大转弯是怎么来的呢?
  
  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十八春》,是张爱玲到美国时期大肆删改过的,所以我们现在是看不到的。但是,张爱玲离开上海的动机,我想关键是太多受胡兰成的影响。在当时我们去想想一个爱过汉奸的女人,我们对她的语言的攻击和包括给她的舆论压力是可想而知的。这同时也是张爱玲为什么要去美国,而不是台湾?也许正是她认为的那样,即使去了台湾也必须面对这个问题,再加上当时的紧张的政治气氛,定会因小说等事情而遭到台湾当局的质疑,多一事还不如少一事,干脆去美国一身轻。
  
  而这个180度的大转身,过多源于张爱玲本身的历史特殊原因,从而由原先的歌颂变为批判或者大嘴开骂,这也是很正常的,当然对于台湾的国民党也没有好脸色。
  
  而这些原因的造成也都是张爱玲的独立,对自我的人生、性格,包括爱情,都是这样的。不然是不会在1995年的那个中秋节,用一种孤独的方式离开人间。
  
分享:
责任编辑:风飘何处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晚亭 发布于 2009/6/24 22:27:17  
当文字背负上历史的重任时,不知道是文人的幸还是不幸,也不知道有几人可以真正挑起这样的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