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杂文频道>杂说天下>悼念柏杨先生

悼念柏杨先生
  作者:褦襶子 发表:2008/4/30 8:49:23 等级:5 状态: 阅读:2190
  编辑按:一生和丑陋抗争的柏杨走了,“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柏杨走了......也许他的离去,可以让国人再次想起他的作品,在这个浮躁的时代,继续鞭挞丑陋!
  23小时前,台湾作家柏杨先生溘然长逝,享年89岁。柏杨本名郭衣洞,据称,当年台湾横贯公路通车前,他曾应邀前往参观及为沿途景致题名,那时最后一站位于“古柏杨”的隧道尚未竣工,他回家后提笔有感,因而用了“柏杨”为笔名。柏杨一生著述丰厚,《柏杨版资治通鉴》在台湾被誉为最有价值和最畅销的一部书,《中国人史纲》被列为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其中《丑陋的中国人》在当代华人世界中流传最为广泛。我最早知晓柏杨先生的就是通过他的这部《丑陋的中国人》。这部书即使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也是一篇一看题目就会让许多中国人恶语相向的文章。这正是柏杨先生生前所忧虑的。他是一个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的传统文化的游击战士。
  
  柏杨先生说,我们的丑陋,来自我们不知道自己丑陋。他强烈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不能团结”、“死不认错”等,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滤过性疾病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受感染,直到今天也不能痊愈。《丑陋的中国人》字里行间透露着柏杨先生对民族前途的忧虑。老人家是近现代民族自省的先驱,他以其睿智的洞察力,从历史到现实的多层次剖析了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得失。鞭辟入里地阐述了传统的、现实的民族劣根性。这对于在鸦片战争后,中华文化衰落过程中形成的脆弱的民族精神无异于是剂猛药。猛得有些让中国人脆弱的精神有些承受不了。
  
  柏杨先生说,我所以敢指出中国人的缺点,正因为我是中国人。长期以来,我们所看到的,多是虚骄的中国人。他们没有勇气面对中国人的弱点。虚荣,根植于国人的基因里,代代相传。谁敢说中国哪不足,立刻就会被汉奸的帽子压死。绝大多数的国人,愿意生活在过去的辉煌里。不愿意也不敢面对中国与世界其他民族的差距。
  
  美国有一本《丑陋的美国人》,写出来之后,美国国务院拿去作为他们行动的参考。日本人也写了一本《丑陋的日本人》,作者却被撤职,这大概就是东方和西方的不同。中国比起日本,好像又差一级。如果柏杨先生的这部《丑陋的中国人》即使今天在大陆公之于众,他也会被他的同胞用最恶毒的语言淹死。相当一些中国人,不会愿意去想这个人为什么要甘冒天下之大不韪,时至今日,我们的社会风气败坏到了极点,可是要是谁胆敢说出中国人的不足,还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叫嚷着斥责这个人贬低普通民众的思想觉悟。
  
  柏杨先生驾鹤西归了,他为之而思想的同胞,却还有相当一大部分无法接受他对中华民族的这份情感。我们的许多同胞不乏殉道的勇气,有一些同胞宁愿去死也不愿意屈辱地活着。可是绝少有人想过,这种行为的潜意识是为了彰显这个民族的不屈的精神。可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无论他面对什么样的屈辱,都必须顽强地存在下去。因为民族文化的消失,是这个民族最大的屈辱。面对屈辱和死亡,选择殉道的勇气固然可嘉,可是当你负担一个民族的兴衰时,你的个人荣辱就是小事了。
  
  柏杨先生就是要以一己之小辱,换取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复兴。历史终将记住柏杨先生的功勋。当中华民族再造辉煌时,人们一定不会忘记,这份民族荣誉是建立象柏杨这样优秀炎黄子孙的精神牺牲与身体牺牲上的。
  
  正如柏杨先生说的,我所以敢指出中国人的缺点,正因为我是中国人。
  
  2008年4月29日星期二0时
  
分享:
责任编辑:漂泊自由的阿杰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晚亭 发布于 2008/4/30 9:03:05  
正如老师所说的,柏杨先生的确“是一个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的传统文化的游击战士。”他的那本《丑陋的中国人》影响很大,记得初读这书时,还曾做过笔记!哀悼!
作者回复:柏杨先生是坚定的民主壮士。是民族自省的先驱。国士已驾鹤,遗爱满人间。
评论人晓风秋叶 发布于 2008/4/30 9:04:55  
深切怀念柏杨老师!
作者回复:一个清醒的前辈,一盏照亮心灵愚昧的灯火。
评论人光光 发布于 2008/4/30 9:32:26  
初读那本《丑陋的中国人》时,心中很是不平,为什么要用丑陋来形容中国人?后来,我才明白敢指出中国人的缺点,正视中国人的缺点,才是中国人。
作者回复:这须要极大的勇气与智慧,没有殉道者的凛然风骨是不会甘冒天下之大不韪的。
评论人北国红豆 发布于 2008/4/30 10:02:11  
柏杨老师!一路走好!
作者回复:先生在前为我们高举着民主火炬,指引着民族复兴的方向。
评论人漂泊自由的阿杰 发布于 2008/4/30 10:04:12  
中国多的是御用写手,比如郭沫若之流,少的是柏杨先生这样有骨节的文人!
作者回复:一盏华人思想界的文明之灯!缅怀先生风范,继承先生遗志。
评论人鹤舞白沙 发布于 2008/6/12 0:13:22  
我也是很早就读过这本书,里面不乏精辟的见解,诸如酱缸文化,诸如崇洋但不媚外,中国就是少了这样的理性的声音,其实审视中国文化,也是在审视我们自己,这有什么不好!
深切怀念柏杨先生!向柏杨先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