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厅长怒砸功德碑
![]() 2007年初夏的一天,对民权县花园乡戚店村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日子。濛濛细雨一直在下。几位七八十岁的老汉从村里冒雨赶到十华里外的县城,来到原乡党委书记的办公室,其中还有九十多岁的老汉,由于行动不便被人搀扶着。老书记离开花园乡近两年了。看到这些德高望重的老字辈来了,慌忙把他们请到屋里。其中一个老汉先开了口:“俺几个来呢,是受全村人所托,一是看看老领导;二是求领导给办个事。你在位时给乡里办了不少好事,俺就是相信你才来求你的。” “你先别给我戴大帽子。有什么事就直说吧!”老书记说道。 “但是在说之前,你一定要答应俺一个条件:替俺保密!事情你可以不办,但一定要保密!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俺现在就走……”老汉说话十分认真由于激动而有些面赤。 “请直说吧!我答应就是。” “一定?!”老汉再次声明。 “可以!我答应你们的条件。不管什么事,我肯定给你们保密。你们说吧。”老书记坚决地说道。 他们相视一笑,仿佛事情已经办好了一样。老汉说道:“秦厅长给俺庄办了那么多好事。俺庄的男女老少,没有一个不是打心眼里感激他的。俺一心的想给他留个名,给他立个碑。一是表示对他的感激;二是教育教育俺的后代,将来有出息喽,可别忘了家乡,就像你们秦爷爷一样(能给家乡做贡献)。就是出于这两点想法,想给秦厅长立个碑。找来找去,没有合适的人。就想到了老领导你了,俺信得过你。你给俺写个碑文。这个事,无论如何你要保密,这个碑文你可以答应写,不写也可以。俺另外找人,但是一定要给俺保密。” 老汉们为什么如此神秘和认真的要给老厅长立碑呢? 事情是这样的:老汉说的秦厅长就是原湖南省建材厅厅长秦永远,他生长在民权县花园乡戚店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省工作,在湖南一干就是四十年,突出的政绩使他荣升至厅长之职。退休后,他不恋繁华省城都市的优裕舒适生活,毅然回到自己的家乡,要用自己的有生之年改变落后贫穷的家乡面貌,同时也能赡养自己在家乡的老母亲。他拿出了自己一生的积蓄并动员在北京工作的兄弟秦永法等亲戚筹资13万余元,修通了通向外面世界的1.8公里的柏油路,架起了村东大沙河桥,为了帮助村里收麦,他自费8万多元买了一部大型收割机送给村里,免费为困难户收麦,解决了在外打工人员的后顾之忧;经调查后,他发现搞种植养殖是最适合村情的项目,为此他先后引进了波尔山羊、黄羊和优良品种猪,免费为全村群众养殖的猪羊提供配种服务,还请教了农业专家,四处考察,引进了绿化苗木、新特果树等经济作物,改变了全村的林木种植结构,他还引进了全国最先进的沼气技术,自费购买了建造模具,使戚店村成为全县第一个使用沼气的村庄;为给村里提供一个文化娱乐场所,他还带领大家建起了一个文化广场,为戒除村里酗酒、赌博、打架等不良习气,活跃村里文化生活,购买了60多面腰鼓,成立了“戚店村中老年腰鼓队”、“戚店村青少年武术队”,并从商丘市聘请名师指点…… 虽说做了那么多好事,但是老厅长一直默默无闻,拒绝采访和宣传。更反对任何人给他树碑立传。 作为在花园干了多年的老乡党委书记当然清楚这些动人的事迹和老厅长的脾气。 说到这里,老书记已经了然于心了。“好了好了,不用再说了。这个忙我帮定了。但是我写的不一定好,他办得好事太多了。碑文又不能字数太多,你让我用简单的语言把他所做的事都概括完,我怕没有这个能力,会写不好。” “唉……你别讲写好写不好了,你只要愿意给俺帮忙就行,俺就相信你。你先给起个草吧。”几位老汉起说。 “好吧。我写好稿子供你们参考。”老书记答道。 事后,老书记写出了稿子,然后找了几个人进行了修改。定下来后就交给了那几位老汉。几位老汉拿到碑文之后商议,在秦厅长回来之前,无论如何也要把这个碑立上。他如果在这里这个碑一定立不起来,但是如果生米做成熟饭,等他回来木已成舟,他也没办法。 秦厅长在职期间,为了不占公家的便宜,给下属做一个良好的表率。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去看望只身一人在美国闯荡的女儿,也没有见过自己的外孙。直到退休后,他才去了美国。而这个功德碑,也在几位老汉的努力下,在秦厅长去美国看女儿期间立了起来。立在了村头最显眼的地方,和当年一个记载戚店村历史的古碑放在了一起。 老书记信守自己的诺言,虽然期间和秦厅长通了几次越洋电话,但是始终没有把这件事道出。直到老厅长快要从美国回来时,才从自己的家人那里隐约听到了什么,他很是生气,给老书记打了电话说自己已经知道了,这件事必须马上停下来。但是那时碑已经立好了。 “给我立碑!我一辈子不图名不图利,你们这是陷我于不仁不义了!”老厅长回来后非常恼火,拍着桌子怒斥道,“立即把碑拆掉!字洗掉!碑砸掉!” 几位老汉慌了,赶紧又找了老书记。 “这个事我也没办法。我还真劝过他,但是一提起他就恼火,我也不敢多说。”老书记说道。 “这可怎么办啊?”几位老汉干着急没有办法。老书记低头沉思了一会儿,“这样吧!我给你们的支书打个电话。你们再和一些老党员,村里的‘老人头’(德高望重之人)一起去秦厅长家劝他。把你们立碑的初衷好好给老厅长说说,如果还是不行,你们还可以这样……”几位老汉听后,高兴的说,“好的!俺这就回去。” 他们回去后,和村支书、一些老党员干部,以及村里的老人头一起来到老厅长家。把感激老厅长为家乡做了那么多贡献,给后代立一个榜样等想法给他详细的说了一遍,重点突出了最后一条。村支书也是一位老党员了,他说:“我们不是对你个人歌功颂德,更重要的是给后代留着榜样,同时也算是个警示作用,让他们不忘家乡,能像你们秦爷爷一样时刻想着家乡为家乡做事。这个碑是大家的一片心意,所以碑不能砸,砸了碑,就是砸碎了大家的心啊!” 秦厅长听后,还是坚决不同意立碑。但是出于大家的想法也有道理,于是他建议再建造一个碑,而这个碑不是个人的功德碑,而是记载目前村里的变化。把那个功德碑拆掉,换上这个碑。一样可以给孩子们起警示教育作用。但是那个功德碑一定要砸掉! 大家看老厅长依然如此坚定。就用了老书记最后的那招。他们把功德碑拆掉搬到了村室保存了起来。村室里的东西都是大家的东西,公家的东西。既然是大家的东西,谁都不能去破坏。老厅长当然也不能例外。也正是这么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才最终把功德碑保留了下来。 直到现在那个功德碑还在村室里被当作文物一样被村民小心的看护着。 ![]()
评论人郑力萍 发布于 2009/9/26 22:24:41
怎么我们那个山沟里没遇到这样的好事?现在一个当官的不沾一分很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