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具诗里的乡土情怀
——读刘金富《农具之诗》
![]() 有幸获得在云南永善县文联工作的刘金富先生赠送的刊物《永善文学》,里面有刘先生的组诗《农具之诗》。我一向喜欢阅读刘先生的文字,特别偏爱他的诗歌,而在他目前所有的诗歌中,我最为欣赏《农具之诗》。 当初刘先生在自己的博客上依次贴出这些专写农具的诗歌的时候,我每次必精读之;现在《永善文学》上则把刘先生写农具的诗歌整理在了一起,当真可令人“大块朵颐”。 《农具之诗》一共十二首,分别写了云南昭通农村最常见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具,像水桶啦,斧头啦,镰刀啦,犁啦,扁担啦,铲锄啦,石磨啦,蓑衣啦,挖锄啦,背篼啦,斗笠啦,打杵啦。可以说,每一首诗歌虽非字字珠玑,但绝对是精品。 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农民,哪怕一直混迹在各个大城市,但都只是一个农民工而已。作为一个在大山里长大的农民,对刘先生诗歌中描述的每一样农具我都很熟悉,并且对之有一种别样的情愫,也曾想过要用文字为这些农民们赖以生存的农具唱唱赞歌的,但一直怕自己那毛糙的文笔破坏了心中的那份情愫,所以一直下不了笔。幸好,就看到刘金富先生写的这组诗。所以,我更加能读懂诗人融入诗中的那浓浓情怀,也勾起了我绵延不断的思乡梦。 现在,我还是要难以避免俗套的摘抄一些诗中动人的诗句。“我在水龙头上拧了一下∕泪水就哗哗的流出来”(《水桶》),“镰刀衰老成一幅生锈的画∕静静地躺在墙上∕把腰弯成∕母亲一生的姿势”(《镰刀》),“尽管体内的血液被慢慢榨干∕骨头开始干枯易碎∕却依然在生前死后的累赘中舞蹈……‘砰’一声巨响∕高喊着折断自己的一生”(《扁担》),“碾碎粮食的骨头∕同时也被生活∕吃掉坚硬躯体”(《石磨》),“直到把大山啃瘦∕把父亲的手掌咬出骨头”(《挖锄》),“怀抱玉米和洋芋∕以及其它∕穿梭在风雨的纠缠里∕直到一群人的脊梁慢慢弯曲”(《背篼》)……瞧瞧,瞧瞧,这一句句朴实无华的诗句中饱含着真情,诗人若不是像我一般的农民出身,又怎会写得出如此动人的句子。不错,刘金富先生正是出生在贫瘠的山村贫寒的农家,是吃过苦受过难的,是经历过风吹雨打的,诗人诗中体现出的浓浓乡土情怀,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和感悟,才会如此动人。也只有在困境中站起来的诗人,才有资格为农具唱赞歌。 我不是诗评家,虽然爱读诗,也学写诗,可是不敢轻易的评论,怕扭曲了诗歌的本意和诗人的本真。历来读诗,最不爱不知所谓的“朦胧诗”,口语诗也只能当笑话看,而刘先生的诗歌,则是可以收藏在案、反复研读的,也是值得我们这些意欲学写诗的后生学习的。 是以记。 ![]()
评论人安云 发布于 2009/10/30 10:46:59
学习了,确实写得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