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散文频道>散记人生>太阳岭

太阳岭
  作者:尹宏灯 发表:2009/11/6 16:35:54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1454
  编辑按:"这一天,我再次把它们翻出来,像新出土的古董,我只想小心翼翼地擦拭,我要把它们擦亮,让它们重放多年前的光芒。"你的诗与文,都在试图擦试,擦试出生活的亮光,与土地的色彩。
  
  我的故乡在江西省宜丰县。境内十分之七是山,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0多座,山川明秀,林木茂密。而我出生的地方就是这30多座中的一座。这座山峰叫太阳岭,海拔1400多米。据当地的老人讲,这里是全县最先见到太阳的地方,因此而得名。在上世纪60年代,这里曾活跃着一支被誉为全县最高的生产队。
  生产队,现在对许多人听起来非常陌生的名词,但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应该有所耳闻,尤其经历过知青年代的人。说到生产队就得提到垦殖场。据我的父辈讲,上世纪60年代,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各地饥荒闹得厉害,一些地方还饿死了人;江西是产粮大省,而人烟相对稀少,粮食多,有饭吃。因此,邻近各省的许多人都往江西跑。再赶上知青上山下乡的年代,垦殖场就在这种历史背景产生了。
  靠山吃山。垦殖场下农场、林场、药场等等一些与当地环境相关的单位,后来还建了瓷厂等工厂。太阳岭生产队也就这样出现了。生产队聚集着五湖四海的人。湖南人、江西人、江苏人、安徽人、上海人、浙江人等等,湖南人居多,或许是由于湖南挨着江西,很多人真是顺着秋收起义的线路赶来。
  太阳岭生产队隶属林场。最初主要是种药材为主。可能由于地势过高,气候不适宜,因此药种的效果不好,后来开始引进杉树种植,大面积植树造林。我出生的时候,植树造林已有成果,屋前屋后都是成片的杉树林。林场开始安排一边植树,一边合理地砍伐。在上世纪80年代,杉树便成为我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每年的六七月,是砍伐的季节。杉树被砍倒后,先是去掉枝叶,放在山上晾晒一两个月,这样,水分就少了,份量就轻了。山上通往山下的林场,只有一条狭小的板车路。所有的杉树都是通过板车拉至山下的。自我懂事起,父亲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以后要好好读书啊,不然就只能回家拉板车!多年以后我的梦里还经常会出现这样一幅场景:父亲拖着装满杉木头的板车艰难地往山下走,母亲在旁扶着。板车在下坡时,车轮刹车拖出“吱吱”尖锐刺耳的声音,在幽静的山路上传得很远很远。
  光阴如梭。生产队当年的青年逐渐衰老,随着一个个的退休,人家一户一户地往山下搬。如今,生产队早已不复存在。去年过年,我们几兄弟特意顺着记忆的板车路爬上太阳岭,队上的两排长房子(我们叫上屋、下屋)已完全消失,房子地基腾出的两块空坪则是杂草丛生,曾经开垦种植的菜地也被疯长的山木连成片,让人感觉甚是凄凉。
  而唯有那些杉树直立山头,像树着一面面历史的旗帜,迎风招展地望着我们这群陌生而熟悉的客人,让我感概万千,久久不能平静。在今年祖国六十华诞的日子,我情不自禁地为故乡写了首诗:
  太阳岭,太阳岭/你是祖国来不及闪过的记忆/你是祖国表皮存活过的一个细胞/你是祖国体内流过的一滴血/你是祖国脸上擦过的一滴汗
  太阳岭,太阳岭/很少有人会再提起你/很少有人能再提起你——
  我也只是偶然放牧童年,想起我的襁褓
  太阳岭,太阳岭/你看见了吧,当年的生产队成为了/山头的一滴露珠,当年激昂的青年已经衰老/或者干干净净,被你深埋
  太阳岭,太阳岭/让我们一起呐喊一下,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把活着的人聚拢,唤醒死去的魂灵/唤醒大地、河流,唤醒竹林和树木/看见了吗?祖国的光芒,正由你的名字构成
  值得欣慰的是,当年生产队的孩子们没有一个继承父业,板车和板车路也只是存活在许多人记忆的背景里。如今,我在南方打工,和我的父辈一样,为了生活而不得不奔走他乡。可某时一想到太阳岭,想起那些杉树,依旧热泪盈眶。它们已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一直存放在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
  这一天,我再次把它们翻出来,像新出土的古董,我只想小心翼翼地擦拭,我要把它们擦亮,让它们重放多年前的光芒。以告慰内心的灵魂。
                                                                               2009/11/5于东莞
  
分享:
责任编辑:凝子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风飘何处 发布于 2009/11/7 10:52:42  
太阳岭,那是生命中最温暖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