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过河”印象
![]() 初识水过河(笔名),是在《若雨中文网》,那时他在若雨担任的诗歌编辑,是一位难得的好编辑。对于水,我一直是怀着感激的心情,不单是因为他对我诗歌的欣赏,更是因为他像一面镜子,更是一位良师益友,通过他,我更明白了自己的诗歌,与自己诗歌的发展方向。那就是,意境、情感、哲理、故事。虽然有了大概的方向,但是清风还不够勤奋,到目前为止,我只觉得自己的《关于春天的传闻》符合这个标准外,并没有写出更多的诗歌。 “水过河”,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字。水,怎么能过河呢?水到河里,不就融入其中了吗?岂不是永远都无法渡过?既然如此,水过河,岂不惘然?这里也许蕴含一种包容,一种对梦想的执着与孜孜不倦的追求。英国的诗人济慈曾给自己写过一个墓志铭:“这里长眠着一个名字写在水中的人。”我想,水过河这个名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趣味盎然中让人体会一种诗人的情怀。后来他告诉我:“‘水过河’,寓意是水(指代许水活)跨过人生奔涌的河流,抵达理想的彼岸。” 水一直很努力,笔耕不辍。作为80后的他,自从2005年开始网络写作,到至今已写了800余首(篇)。他善于运用灵动的词语,把自己的想要表达的情感与思想酣畅淋漓的表现出来,譬如他在《石头无法游记》里写的:“石头的解释权/最终被几张轻薄的纸币买断/它们一言不发地看日子贫困潦倒/异乡价廉潮湿的单人房/能够入租的是几年青春在城里内外逃之夭夭/思念铺成的被单/让梦在夜里裹着清贫的诗句行走。”《蒙蒙烟雨江南路》写道:“我只是一介书生/匆匆路过千年栈道/拎起那串遗留丛林深处潮湿的心事”。 水的诗歌内容非常丰富,且不像很多人的诗歌只是纠缠于自己狭隘的情感里死去活来。他写的《废墟上的感悟》是对生命的缅怀,是祭奠汶川地震中逝去的家园。题记中写道:“活着,是为了佐证生命存在的意义。灾难,不过是人生那次最痛苦的呼吸。”;《石头无法游记》是壮志难酬的凄凉,是对命运的控诉;《蒙蒙烟雨江南路》描述了每个人心中都得有的那个少年梦;《我是愤怒(组诗)》是对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的控诉;《三种方向》是对梦想的坚持与迷茫,对生活的关怀与诚恳,对正义的呼喊与坚定;《朦胧苏醒(外一首)》是对曾经的爱恋,沉淀的相思,柔情的追忆,细腻的呼唤;《夕阳红》等诗篇,融情于物,意境纯美中泛着点点的温馨;《人字法则》不单是对人的感悟,更是对亲情的诠释:“一撇一捺/成就了人字顶天立地的写法/一撇或许是我的父亲/一捺或许是我的母亲/没有他们的组合/我就不知道人字的法则。” 清风觉得水是有一种格物致知的本领的。生活中很多小的事物,让他写得活灵活现,写得入木三分,让我们看到人性的不堪与可爱,生活里种种。例如他的《那些虚伪的镜子》里写的:“丑陋的面孔照不出真实的慰藉/光艳的笑容越照越苍老越落寞/它们在镜子面前找到的/只是镜子里的假象/而真相被黑暗包装起来//若果心灵没有光线可以折射/镜子温暖的只是自己冰冷的面孔/将虚伪的阴影躲在几厘米背后/只要镜子愤怒地拍案而起/命运注定同归于尽。” 水的微型诗歌写得也好,简短的一两句话,充满了无限的诗意和哲思,更有着让人想象的思维空间。一诗虽短,意味悠长,足已可见他对生活深刻的思考和对平凡事物有一种穿透力。如:《水乡》:我的故乡多水/四面是汗水/中间是泪水;《老屋》过去住了很多人/而今只住着老去的人;《民工》:只要你的天空塌下来/城市就会低人一等。 读水的诗歌,是一种享受,一种学习与思考。他的诗歌涉及面广,乡土、情感等等。形式也多种多样,如微型诗、自由体诗、散文诗。个人偏爱水的散文诗,他的散文诗灵动柔美清新,读来如见到一位妙龄少女,光着脚丫轻踏在冰冷的鹅卵石上,前方是古道残阳,岁月暗香。他发表在《散文诗》杂志的《篱笆家园》是水的代表作,具备散文诗散而凝集、灵活自如、才情并茂的良好品质。 “死亡,是一个戛然而止的符号。家园,收藏最后忧伤的诗篇,和着野草一样疯长在心田。人们在篱笆里看星星,盼月亮。看见黑夜的伤口,泪光点点,撒满了盐。多少粒,不是咸中带涩?故乡的清贫,也和着一个人停止的呼吸,埋进大地。”,“如今,篱笆斑驳的身影,一如我老去的亲人。他们最后一个老去,而我第一个成长起来。夜里的泪水,不能呻吟,也不能挣扎。篱笆,缄默地呵护了家园的魂。诗意,淌满了爱的扉页。”由此给人看到了成长的艰辛履痕和对家园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往事苍茫、生命衰老的深层思考。无疑这样的散文诗富有生命的扩张力和思想的层次感。 诗人西川说过,现代人的阅读方式比较懒散,多为散文式阅读。散文是走路,走路就有目的,而诗歌是舞蹈,是一种艺术美的过程。很多网友都抱怨或者谩骂,只是因为诗歌“看不懂”,按照西川的说法,就是找不到目的地了。对于此,水过河说:“诗歌不是用来看的,看那是看小说,诗歌是用来藏的--藏在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