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语言优美、诗情真挚,人们耳熟能详。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诗人徐志摩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存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其诗歌原文如下“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全诗一气呵成、感情真挚、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是徐志摩生活的康桥触发了他的诗兴,点燃起他的创作欲念的。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吸烟与文化》)。因此,这时期,他开始了诗歌创作,此时,他个人的生活象“照着了一种奇异的月色”。自由离婚,自由恋爱,这是徐志摩的单纯的理想主义,他在追求着一种理想的人生,他感到生命似乎受到一种“伟大力量的震撼”,他要抒发,他要歌吟,因此,这段期间表现爱情和人生理想的诗歌,也就构成了他诗歌的重要内容。 徐志摩对英国康桥这段生活分外留恋,他无比感慨,异常兴奋,他大量作诗,他这时诗情汹涌暴发的情景,在他的题为《草上的露珠儿》一首长诗中有所反映。这是迄今为止我们见到的他的最早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他当时的抱负和志趣,而且形象地传达出他的诗绪汹涌的状态,他要开放创造出喷泉,他要放喉歌吟爱情人生,因此,他要做一个诗人了。这些早期诗歌,总的是调子清新,情绪高扬,反映了“青春的呼唤,燃点着希望灿灿”(徐志摩:《春》)。同时,他也开始多方探求新诗的形式,诗式比较多样,但尚未定型,有自由体,新格律体,也有西洋诗体,甚至还有无标点诗,但讲求音韵、节奏,格式的匀称和整齐,要求“声调流利好听,形式轻盈柔美”,这也正是徐志摩作诗的一贯追求。 英国康桥的生活固然使他迷醉,但思乡怀国之情缠绕着他,于是在1922年8月离开英国,启程回国。回国途中,曾在新加坡、香港、日本稍作停留,经历两个月的旅程,于10月15日到达上海。回国后,徐志摩开始了另一种生活。现实社会的纷扰,扰乱了他内心的平衡,有时还感觉精神上的烦闷和焦躁。于是他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诉之于笔端,开始了文学艺术创作的生涯。 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再别康桥》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也可以这么说,人们是读着《再别康桥》这首诗歌而认识诗人徐志摩的。 ![]()
评论人晓风秋叶 发布于 2008/5/10 21:34:15
一直喜欢这首诗!这篇文字勾起了很多旧时的回忆,此时,心头别有一番滋味却无法言语!
评论人秦键 发布于 2008/5/18 17:04:17
有些稍微的流于表象了,深挖些会更好!问好作者
评论人仲伟玉 发布于 2008/7/25 22:49:37
向各位问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