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其它作品
|
审美
——关于艺术、诗歌
![]() 今天下午开始读《英国病人》,一位诗人写的小说。非常之美。感觉就像清晨起来,悠然推开落地玻璃窗,充满钢筋水泥的各式建筑一夜之间魔幻般地化作一片樱花林。一种邂逅的心情。喜悦、感激、恩宠。与一本好书的邂逅是非常难得的因缘。昨晚读到一位博友写的关于偶然和必然的文章,我留下一句话:“一切事物的发生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读到此文,必然欣赏。”能读到《英国病人》,并且欢喜,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去年底就开始有意识地找寻一种诗性小说。仿佛一个遥远的召唤,缓缓地走来,在这里遇见了。不早也不晚,如此安好。 最近在想一个古老的问题,关于审美。占星学上认为金星主宰一个人的审美和爱情。打开个人星盘,通过分析便可得知命主的审美观,也可说是艺术观。我个人认为,审美的品位无高低之分,但一定要有个人风格。科学与艺术一个重要的区别是,科学可复制,艺术不可复制。所以,一切试图将艺术提炼成高度的理论以供他人学习的做法都是徒劳的。后人模仿凡高的向日葵,再怎么像也只是模仿,内行人一鉴别就知道真假。文学史上也不可能再出现一部《红楼梦》。这些都是深具个人风格和品味的艺术作品。可是,科技文明带来的高度工业化,使得所有一切科技产品都可以大批量生产,在机器的铸造下失去个性、失去人性。连手工业品也在逐渐消隐。 审美的艺术,其背后隐藏着一种观念,或情感。没有一个标准来度量。那是一种表达,通过音乐、绘画、书法、设计、或文字种种。这些都只是载体,负载着一种个人的观念和情感。所以艺术家都有一个强大的自我,难免不被理解,难免孤独。而这些载体即是出口,有些人终其一生找不到它,郁郁寡欢。因此,能够表达是上天的恩赐,社会认可与否,都只是次要。 艺术无高下,但有价值。并不一定取决于当时社会的评价,它必须经历时间的洗炼、岁月的磨擦。纵然历史上多少金戈铁马、连天烽火,它都不会香消玉损、水流花谢。甚至是愈久弥香,演变为一种文化的传承。于是,艺术的审美观就这样确定下来。 具体到文学领域,诗歌堪称“文学中的文学”。对诗歌的品读与审美虽然随着时代的变化相应也在改变,但其本质的核心却始终未变。什么才是诗?怎样才是好诗?诗歌是最接近音乐的语言,一首好诗一定能从中读出音乐性;诗歌也是象征性的隐喻,一首好诗不能过于浅白,但应留有适当的空白,它更像是一幅印象派画作;一首好诗也应有哲学的深度,通过反复细读,嚼咀出柳暗花明、曲径通幽之境。 读诗如同品茗,一天之中偶尔一两盏便觉神清气朗、回味无穷,不宜过多。这也是我在寻找诗性小说的缘由。这两者相结合,犹如浑身浸泡在玫瑰花瓣的香气弥漫中,与丝竹声相伴,其乐融融,恍若桃花深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