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杂文频道>饭余茶谈>给领导的一封信

给领导的一封信
——教师绩效工资发放的误区
  作者:十年没笑 发表:2010/8/24 19:59:59 等级:3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2346
  编辑按:写信的目的是反映情况。还是一句话,本文再提炼会更精练些。
  
尊敬的领导:
  您好!还记得我吗,有些话想和您说说,不知可否?
  我记得在2008年年底,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同时发放生活补贴。并在在指导意见中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其它工作人员倾斜。好像有这一条政策吧!
  该决议在电视上一公布,大家顿时心情振奋,欢呼雀跃,都在感谢政府体恤民情。那么,从2009年底到现在,绩效工资的发放情况如何呢?我觉得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不尽人意,怨声载道。你肯定要骂:国家给你发钱,你还不知足吗?你欲壑难填吧?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在发放过程中有过多的不公平、不公开、不公正,使得大多数教师愤恨难忍,耿耿于怀,请恕我无礼!
  那么在绩效工资的发放过程中有多少的误区(应该叫猫腻,不过为了照顾领导您的情绪)呢?下面我就拿一些县级的小学来说明(不一定是我们那里的):
  误区一:一等工资中心小学优先,中心小学的重点教师优先。关键词:近水楼台先得月。
  中心小学就是中心校的所在地,就像古代的“京城”,那里的教师就是“京官”。在绩效工资发放上,分成四等,最高的是一等,而一等工资首先考虑的是这些“京官”,他们是正宗的“嫡传”,而别的小学教师是卑贱的“庶出”(这些比喻恰当不恰当呢),在这里,我觉得没有体现出偏向一线教师的特点。别的小学大多数是单人班(一个人代一个班所有的课程),复式班(一个人代好几个班的所有课程),单人校(一个人代全校的所有课程),而中心小学尽是双人班(两个人代一个班),三人班。当然别的小学每个班的人数要低于中心小学的人数,可是工作量要远远大于中心小学的工作量,你想啊:一个人代了所有的课程,一天的时间还不全在班里吗?而中心小学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半天工作日,这二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可是在发放绩效工资时,别的小学的教师却成了后娘养的,根本与一等工资沾不上边。更可笑的是,在中心小学的一线教师中,又划出了两个等级:优秀与不优秀,哪些人属于优秀呢?领导,与领导走的近的;哪些是不优秀呢?善良的,老实的。优秀的领一等工资,不优秀的和别的小学的教师一样,领二等工资。有这些情况吧?
  误区二:不上岗人员、后勤人员的绩效工资超过一线教师。关键词: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在一个县城里的学校曾发生过这样的事:2009年末绩效工资大排名,一个从不上岗的人排在前五名,几个后勤人员排在前十名,一位兢兢业业的一线女老师排在后十名。这位女教师气愤不过,把校长用指甲抠了个大花脸,校长不得不重新排名。那么,这位女教师的行为恶劣不?就性质上说,有一点;就缘由上说,不过分,“官逼民反”,其情可原。不少善良的人很佩服这位女教师的勇气,可自己更多的是无奈,只能默默地承受,安静地走开。您可要小心哦!
  误区三:按职称分配。关键词:人有上中下,货有三等价。
  有一个县的绩效工资按职称发了下去,结果引起轩然大波,后来,领导迫于舆论和告状者的压力,不得不收上来,重新考虑。据考证,无高级职称的教师的心语:同是一校受苦人,分配何必按职称。确实如此,国家对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就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而不是:按级分配,多劳少得。
  误区四:平均分配。关键词:干与不干一样,干多干少一样,干不如看,都是大锅饭。
  有的领导为了给自己减负,给大家一个满意,实行原始社会的规则——平均分配,然后再给业绩突出的人多上个一二百元,给上级领导的报表上全是假数字,以图圆满。殊不知,这样做,大大刺伤了一线骨干教师的积极性,他们会觉得自己很傻,为什么要苦干呢,看那些干少的和不干的多潇洒呢!干脆上岗不上力得了,这样会产生严重后果的。
  误区五:评定绩效工资的形式由公开到半公开,各个学校各自为政。关键词:这世界越来越不明白!
  在2009年的绩效工资评定会上,一个中心校为一单位,全聚在一起,共同讨论对领导制定的标准有什么看法。这时,大家鸦雀无声,为什么呢?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领导在暗地里早已做好了工作。他会找一些“刺头”分别谈话,以晋升职称为要挟,各个击破,剩下的“良民”不足为虑。最后由一些领导的“密探”高喊:签字吧,我同意。在这呼声的诱导下,大家顺利地把字签了,有点杨白劳的韵味。事后,领导意识到:这个也有风险,如果哪个老绵羊变成老虎怎么办呢?到时候可下不了台啊。穷则变,变则通。在2010年上学期的绩效工资的评定形式上,改成了由每个学校作为一个集体去讨论,好家伙,这招更毒,中心校长自己做“操手掌柜”,也落得个清闲,得罪人的事是各个校长的。并且各个学校不知道对方的标准是什么,闭门造车,结果是只低不高,自己窝里闹。所以这招更具科学性,创造性。请领导您不要对号入座!
  误区六:评定时,不按实际情况来,不严格执<
分享:
责任编辑:老撷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十年没笑 发布于 2010/8/24 20:13:09  
精炼能说出这么多的问题?
评论人山外山 发布于 2010/8/26 15:28:45  
这么多误区啊?但细想下,什么是最重要的?说白了,就是没有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评论人文月 发布于 2010/9/21 9:59:24  
我们这儿也是这样,广大教师能有什么办法呢?干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