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韵律的表面研究
![]() 关于诗词的韵律(主要指押方面)可以说我个人基本上是把诗词的韵律搞明白点了的,所以我一直欲望写篇更详尽易懂些的写诗词押韵的文作,希望可以此彼使对古体诗歌诗词有所偏见的和初识诗韵但半罐水爱响叮咚的那类人有所裨益。也好让他们认识到,以后在这方面不能再随便发表他们自以为如是但实际上浅薄欠缺熟稔的宏观大论了。我这样说,大抵应该是源于我有一次在某文学网站发表了一篇名称《酒中仙》的仿古风格律体诗歌,结果被一位不知名的编辑凭“找不到韵脚”的理由遭到退稿;虽然后来我在文字和押韵还有意境等各要素皆作了修改,但也没有复向那个退我稿子的网站投去。本来,在网络发表一些浅陋的言辞文章,一方面是为了锻造抒写的文笔,一面也好借此机会博采众长,进一步增长见识。结果我发现,网络虽然博大,可到底是个虚拟的东西,反映到文学网站上来说,也是同理,挂着“编辑”的称号,但实际上还是在许多方面失于浅薄,最纠结的就是对于诗歌是否做到了押韵这一点的认识上。到此,我终于算是找到了宽慰的理由。但同时也觉得很有必要尽我所能,结合自己的观点对诗词的韵律(主要指押韵方面)有所阐述。既然如此,那就自当从普通话的语音系统说起。 一、普通话的语音系统 普通话,即使指基于现代北方汉语的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并作为官方、教学、媒体等标准语。又称国语、华语,通行于中国大陆和港澳台、海外华人的共通语言,为现代汉语共通的交际口语与书面语。它的语音系统之内容: 1、21个辅音声母,39韵母;且韵母分为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三类。 2、声调,是区分每个音节高低升降的调子。音节,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构成。 因为探讨诗词的押韵方式,不涉及太多语音系统的运用规则,所以便不再赘述。 二、押韵(合辙) 押韵是指在特定的文体里,在某些句子的一定位置上使用同韵的字。押韵的文体即可称为韵文,诗歌是最常见的韵文。我国几千年的诗歌文学作品,几乎是找不到没有押韵的诗歌的,发展到唐宋的长短句也是如此,区别只是见于作品对押韵规则遵守严格程度上,这从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成《诗经》到现代的“格律体新诗”包括方文山热衷的所谓“素颜韵脚诗”等概莫能外。因为押韵的一般定义是说在某些句子的一定位置上使用同韵的字,就相当于后来的车轱复入前去的车辙印痕,所以在在我国古代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那么押韵就是合辙。 一般诗歌作品读多了,写多了,对韵律的感觉自然而然也就积累了起来。很多人起初可能原本不知道什么是韵,但感觉却具备了,因此写出的作品在不经意间竟然与要求押韵的规则相同或者说相近。这说感性上的说法,最终是要上进到理性的角度进行探讨,上升到理性的角度则需要占有大量可靠的资料。 平常话题中的“韵”大致等于音节中的韵母部分,当然音调也是有所讲究的,这样才不至于接连的句子读起来感觉大起大落,凹凸不平。下面且摘引一段用特殊软件制成的介绍韵母的文段:“大家看,“公”字的音节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是韵母。多数情况下,声母在前韵母在后是常理。我们再看“东”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g,“聪”c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这是从“韵母”相同的角度来讲“。 “然而“韵母”并不能代替“韵”。前面提到,一个韵母分为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三类。韵指韵母中不包括韵头的部分,韵头是指复韵母中韵腹前面的元音,一般由高元音充当,发音不响亮。普通话中有i、u、ü三个韵头。韵腹是指复韵母中开口度最大、发音最响亮的元音,如ua中的a、ei中的e、iou中的o。韵尾指复韵母中韵腹后面的元音或辅音。现时普通话中有n、ng两个辅音韵尾和i、u两个元音韵尾。如ei中的i、iao中的o、an中的n、ing中的ng”。 可以看出,同韵的字并非一定韵头、韵腹、韵尾三者皆同。只有复韵母,才能同时具备韵头、韵腹、韵尾,而单韵母只能具备韵头和韵尾。因此,押韵最准确的定义是说,同韵的字韵尾相同或读音相近。 所谓押韵,就是指在相同的位置放置一个或更多同韵的字(绝大多数是一个同韵字),因为他们往往被放置在句末,这些韵尾相同或读音相近的字在押韵的诗词中称为韵脚。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诗句的音乐性,使作品易于记诵,段落层次感分明。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颁布的专门指导押韵的书,如《唐韵》、《广韵》、《礼部韵略》、《佩文诗韵》、《诗韵集成》、《诗韵合壁》《新刊韵略》等。但在一般创作中,并不值得为迁就押韵而破坏诗句的自然,在古时除参加科举之外偶尔一两句出韵是允许的。 押韵绝句作品的实洌如: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xie),白去深处有人家(jia)。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hua)。 春晓[唐]孟< ![]()
评论人净海莲风 发布于 2010/11/3 12:42:14
唐诗、宋词的韵律参照的标准是当时社会的官方语音(统称“古音”或“唐宋音”)而不是现代的普通话,其发音和现代普通话有着较大的差异。
蒙元政权入主中原之后,以大都话为基础制定《中原音韵》并作为全国标准音;这种蒙古式汉语较之古音而言最大的特点是没有了入声。清朝雍正时期爱新觉罗·胤禛通过设立正音馆,制定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官话”作为全国标准音;当时的北京话是以蒙元大都北平话为基础、又掺杂满语而形成的。中华民国二十二年,由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国音常用字汇》序言中确定当时的国语发音以北京音为标准,并解释称所谓北平音“系指‘现代的北平音系’而言”;经过五四运动、白话文运动、大众语运动和国语运动,北京语音的地位得到确立并巩固下来。西元一九五六年二月六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明确规定现代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目前中国东南部分省份地区的方言(如:吴语、越语、粤语、闽南语等)中还大量保留有唐宋古音。 唐代以前的诗歌一般称“古诗”或者“古风”,平仄音韵句式等方面没有固定限制;初唐以后逐渐完成的近体诗(通常分为绝句、律诗两类)则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其押韵要求一般参照《平水韵》。 杜牧《山行》中“斜”、“家”、“花”三字全部合于《平水韵》下平六麻韵;“奇句诗不押韵”云云不成立。刘禹锡《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身”、“人”、“春”、“神”四字全部合于《平水韵》上平十一真韵;“韵律的讲求并不算严格”、“韵律不太严整”云云不成立。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近体诗的第一句是否押韵两可,押韵时还可与临韵通押,但仅限于与声近的临韵(如“一东”、“二冬”或者“六鱼”、“七虞”)通押;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杜甫《秋野》等即属于首句押临韵的例子。 词的押韵要求最初多参照《平水韵》,后来则一般都按照《词林正韵》的分部;另外具体词牌本身对于押韵也有要求,除大部分词牌一韵到底之外,还存在同部换韵、平仄换韵以及换韵后再回原韵等情况。 《菩萨蛮》在格律上要求前后两阕均由两仄韵转两平韵,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中上阕“紫”字属《词林正韵》第三部仄声、“舞”字属《词林正韵》第四部仄声,“阳”、“苍”二字同合于《词林正韵》第二部平声;下阕“急”、“壁”二字同合于《词林正韵》第十七部入声,“山”、“看”二字同合于《词林正韵》第七部平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物”、“雪”、“杰”、“发”(两处)、“灭”、“月”六字同合于《词林正韵》第十八部入声,“壁”字合于《词林正韵》第十七部入声。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字同合于《词林正韵》第四部仄声。如果严格按照《词林正韵》的编排方式,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两作均有一字出律;但相对于诗韵而言,词韵更接近口语,因此也出现过很多词人以方言押韵的情况(如辛弃疾《念奴娇·赋白牡丹和范廓之韵》即属此例),《菩萨蛮·大柏地》“紫”、“舞”相叶以及《念奴娇·赤壁怀古》“壁”字叶于第十八部入声的情况即属于词人以方言押韵的结果。 《将进酒》是汉乐府《鼓吹曲·铙歌》旧题,唐人多有以此为题而进行创作者,都属于古风而不属于近体诗范畴,押韵上自然不必合于《平水韵》。 “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是陈毅《冬夜杂咏》十二题之《幽兰》,并非朱德《出太行》诗;其《小序》云:“寄兴无端,几乎零乱”、“不复诠次”,统观全篇也多有不合韵律之处,所以作者自己也说“以博读者一粲”。 朱德《出太行》诗句为:“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两岸俸烟红似火,此行可当蔚同仇。”“头”、“收”、“仇”三字同合于《平水韵》下平十一尤韵。
评论人守望文学网管理团队 发布于 2010/11/29 22:09:56
[分享]守望文学网11月优秀散文作品集锦
http://www.sw020.com/swform/dispbbs.asp?boardid=4&Id=88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