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婚论嫁
![]() 随着身边越来越多的人结婚,也随着人们口头禅是“你结婚了吗?”“你离婚了吗?”。“谈婚论嫁”这四个字中的不觉的就跳进出来。“结婚”一词首先让人想到的恐怕莫过于是那张红红的本子了,有了,那才叫着“结婚”,要是没有,即使再怎么样,也是不算“结婚”。再进一步问“为什么?”,大家都知道异口同声的脱口而出,“有国家法律的保障。”这说到正点上去了,这也是最好解释,古时,一旦女方收到到休书什么的,就能义正言辞的嚷嚷到“我是你们家吹罗打鼓、八抬大轿、明媒正娶过来的”,可见其显示的合法公正性有多强;为何现在那些美女们,嫁入富豪之时,什么都是可以没有,就是不能没有那张盖着官方印章的纸,那张纸的何尝不是她们千折百回、历尽心血的结果,可想其历程艰辛、重量的沉重。现在就是一般人要是遇上什么家庭的纠纷,万万也缺不了那张纸。 但不免我们还是会追问,我们就不说那些,我们就假设一辈子什么家庭纠纷也没有,什么意外也没有,你情我愿的,包含抛开父母子女间各种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是否还需要那本本子来做维系着?回答是肯定的,或许可以这么说,不管人类文明进化到何等的程度,只要有国家存在着,“婚姻制度”就会存在着。孰不知,我们是忽视了“婚姻”二字还包含着“婚姻制度”,国家权力的介入代表的这个被中国人称之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安家立室、传宗接代”的婚姻开始了新的征程,被西方人称之为“神的合意”的婚姻也是同样如此,始终紧紧依附在社会形态变迁中。不可置疑“制度“这个东西是多么的社会化的,与政治决策是多么的紧密相连的。原古时期,人们在没有私有制之前,就不存在“婚姻制度”之说,确切的说是“婚姻”二字原始就是单纯私人的事情,而后才带有强烈律法色彩,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言而喻,除了通常的人类文明的进步外,从最初的摒除群婚,后来的摒除“一夫多妻”,转为现在“一夫一妻”,经典的一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就把什么也解释清楚了。而这个道理,不由分说,不愧为中国封建文化奠基儒家,西方文化奠基的基督教,深知其中的重要性,随着“婚姻制度”而确定下来的家庭,牵一发而动全身,要不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怎么会风靡于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要不教堂的神父执行婚礼时,那么专注恪守“神前起誓”,直至今日,也是影响深重。可见,自从有所谓的文明时代的“婚姻“二字出现,就存在着“结婚不单是二个人的事情,爱情是爱情,婚姻是婚姻”这样的说法了。 所以现在回过头来看,古今中外,国家间的政治联姻层出不穷,民间的爱恨情仇也是如此,不管是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还是西罗密欧朱丽叶到温莎伯爵,西厢的崔莺莺和张书生到红楼的贾宝玉和林黛玉,都可以说是一种个体和社会进程在做斗争,自从有了“婚姻”,这个主题一直也未停止过,可是为什么?因为婚姻本源就是那么私自的,要和一种集体的进程匹配着前行,可想而知,生出矛盾,不在话下。就好如说,“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和“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一样矛盾。 所以我们现在看,为何千百年来,古代女子为何仅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能安分守己,除了说儒家的思想传播的到位外,还可以说是一个个体对于集体的权势的屈服。因为“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众多夫妻背叛就是最好的证明,因为那时婚姻虽然带有很强的集体色彩,但是毕竟是新社会了,从民国时期就开始上演的“废旧立新”也不是一朝一夕了,“结婚自由、离婚自由”已经不是为少数人知道的,是明文规定了。不说远的就说现在吧,流行的鼓吹的“干的好,不如嫁的好”,还有之前看到一篇文章对于嫁入富二代,有位教授说这种价值观是值得理解的,我们不要多加评判,文化的多容性嘛,要尊重个体的选择权利,除开这些,我想说的就是,如果是一种势力与另一种势力的比拼的话,那么无不是在说,这是一种“审时度势”下的被迫,并且是一种麻木的被迫了。追根到底,为什么在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现在,要出现这么一种日益膨胀思想?恐怕已经不是三言二语就能说清的,什么精神文明建设没有跟上物质文明建设也好,什么中国现行的房地产体制缺陷也好,总之就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当西方的婚姻随着社会的进步在回归着本位时,我们现在是在渐行渐远,随着时间的变迁,这种境况会得到改变,可是痛心疾首的是,记得白岩松痛彻心扉说过一句话“被房子压倒的80人”,“80后”是在歌功颂德的改革开放下长大的,接受到比较良好的教育,可是,这种麻木的被迫,一一惊醒过来,何尝不是一幕幕歇斯底里的心痛。 ![]() |